“繁简分流”试点近两年成效如何?这家法院跑出高效审理“加速度”

2021-12-28 来源: 郑州晚报 郑州客户端官方网站 分享到:

2020年1月,最高人民法院印发《民事诉讼程序繁简分流改革试点实施办法》,郑州市作为试点地区,先行先试。试点工作开展近两年,作为基层法院,郑州市管城区法院在此次改革试点工作中,采取了哪些措施,取得了哪些成效?

今天,记者获悉,自繁简分流试点改革以来,管城法院积极探索,多措并举,试点改革呈现出系统集成、全面发力、协同增效的新局面。

省钱高效

司法确认助力诉前调解

“诉前调解省时省钱,能帮助当事人在诉前解决纠纷,当事人能切身感受到诉前调解的便民高效。”今年9月份,管城法院特邀调解员王爱敏一小时内成功调解两起交通事故纠纷。

案件的快速解决,得益于管城法院运用的“特邀调解员+司法确认”制度。管城法院在立案阶段,根据各案件的特点,将适合诉前调解的案件分流至特邀调解员先行调解,然后将达成调解协议的,由法院进行司法确认,促使纠纷快速化解。

管城法院积极构建多元化解与优化司法确认程序,创新特邀调解员管理办法,积极开展委派调解,促进纠纷诉源治理,搭建家事、道交、劳动争议、涉少数民族类型化调解工作室,依托南曹法庭区位优势,设立消费者权益保护办公室、劳动者权益保护办公室。

同时,在全市法院率先开展群体性民商事纠纷示范性诉讼机制,以延期交房、物业纠纷等典型个案为突破口,加强群体性纠纷源头治理,通过示范诉讼、示范调解、示范裁判,从源头上减少案件增量。

据管城法院诉讼服务中心副主任杨绿水介绍,司法确认程序是依据当事人申请,法院对当事人的调解协议进行自愿性、合法性审查,赋予其强制执行力的非讼程序。

对特邀调解员主持达成调解的,积极引导当事人进行司法确认,避免了案件进入诉讼程序,而且不收取案件受理费,节约当事人诉讼成本,有利于高效便捷地化解纠纷,今年1-11月,诉前委派调解12834件、调解成功5447件,司法确认1352件。

快审速裁

为民事诉讼提效增速

“小额诉讼程序具有方便快捷、一审终审的优势,节约司法资源,减轻当事人诉累,我七月份入额以来,审结民事速裁纠纷330件。”管城法院立案庭速裁团队员额法官王慧娟说。

为应对案件增长压力,实现快速解决纠纷,管城法院扩大小额诉讼程序适用范围,对标的额5万元以下的简单民事案件全部适用小额诉讼程序,标的额5万元至10万元的,鼓励当事人选择适用小额诉讼程序。

为此,管城法院分别在南曹人民法庭和立案庭成立速裁团队,选优配强员额法官8名,他们平均年龄35岁,均具有较高的法律专业素养,更富有年轻活力和工作激情,成为管城法院实现快节奏、高质量办案的制胜法宝。

目前,管城法院实现20%的员额法官消化全院60%的快审速裁案件,关键办案效率、质量、效果指标持续提升。

今年1至11月,全院综合案均审理天数41.6天,在办案效率持续提升的同时,公正司法水平也得到稳步提升,服判息诉率88.92%、同比提升3.47个百分点。

下一步,管城法院将坚定贯彻随机分案、均衡结案和繁案精审、简案快审的办案导向,其中,快审速裁团队的年轻法官们更是要以“速”字当头、“质”字为本,探索健全简案速裁机制,简化送达、简化庭审、简化文书,让老百姓在诉讼中切身感受到速裁的“速度与激情”。

科技赋能

掌上办案常态化

“从质证、开庭都通过线上进行,减轻了诉讼成本,也有效落实了疫情防控政策。”中铁建工集团有限公司的委托诉讼代理人北京德和衡律师事务所杜和浩律师切身感受到网上办案的优势,今年10月25日,因北京市疫情防控要求,杜和浩律师向法官申请线上开庭,得到法官的同意。

管城法院目前初步形成全业务网上办理、全流程依法公开、全方位智能服务,有力促进了司法为民、公正司法。

在区委区政府大力支持下,诉讼服务中心、执行指挥中心、南曹人民法庭实现智慧化、高标准建设。在上级法院部署推动下,法官办案辅助应用系统、网上立案、庭审、电子送达系统落地见效,推动实现“一站通办”、“一网通办”。

管城法院信息化建设和应用从无到有、从弱到强,实现了弯道超车。

今年1-11月,网上立案率、缴费率、网上开庭率、案均阅卷数、电子送达、智能文书编写等9项指标位居全市法院前列。其中,网上立案26988件、网上缴费16604件。尤其在疫情灾情期间,网上立案2579件、网上开庭742次。

让群众“少跑腿”,让数据“多跑路”,“掌上办案”正一步步走入寻常百姓家,当事人不仅可以网上立案、缴费、查询案件,还可以与法官在线联系,进行线上视频开庭和调解。

下一步,管城法院将继续借助网上办案系统,构建智能化“分流+调解+速裁”三位一体机制,推动实现更高水平的公平正义。


郑报全媒体记者 鲁燕 通讯员 郑帅旗 文/图


分享到: 编辑:张潇 统筹:苏瑜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