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个月时间,累计打掉各类涉黑涉恶犯罪团伙50个,抓获犯罪嫌疑人260余人,向监委移交“保护伞”问题线索27条……根据公安部最新通报,我省公安机关打掉国家工作人员包庇纵容黑社会犯罪的“保护伞”数量居全国第一位。
今天上午,河南省政府新闻办召开“影响营商环境执法司法突出问题集中专项整治工作”新闻发布会,省公安厅二级警务专员郭渊通报了相关情况。
开展集中整治以来的3个月,累计破获各类经济犯罪案件1633起,抓获犯罪嫌疑人3332名,挽回经济损失近23亿
开展集中专项整治以来,全省公安机关采取多项重要举措,着力推动“六稳”“六保”政策措施落实,取得阶段性成效,初步实现了“三个显著提升”的目标任务。
打击涉市场主体犯罪能力显著提升。 集中整治以来,全省公安机关严厉打击针对市场主体的黑恶势力违法犯罪,累计打掉各类涉黑涉恶犯罪团伙50个,抓获犯罪嫌疑人260余人,查扣涉案资产2.2亿元,向监委移交“保护伞”问题线索27条。根据公安部最新通报,我省公安机关打掉国家工作人员包庇纵容黑社会犯罪的“保护伞”数量居全国第一位,侦办各类涉黑涉恶犯罪案件数量居全国第三位,查封扣押冻结各类涉黑涉恶资产数量居全国第五位。
全省公安机关还严厉打击影响市场主体创新创业的侵犯知识产权违法犯罪,累计破获各类假冒知名品牌、自主品牌、支柱产业标杆品牌知识产权类犯罪案件2808起,抓获犯罪嫌疑人3857人,打掉制假售假犯罪团伙574个,铲除制假售假窝点2098个,涉案金额11.25亿余元。其中成功破获了“5.28”特大生产销售假酒系列案件,一举打掉长期盘踞在我省某地市的4个生产、销售假酒的犯罪团伙,捣毁制假售假窝点11处,制假设备63台,涉案金额1.7亿元。
此外,严厉打击妨害市场主体合法权益的经济犯罪,累计破获各类经济犯罪案件1633起,抓获犯罪嫌疑人3332名,挽回经济损失近23亿,获得公安部嘉奖令表彰2次,贺电表彰4次。其中成功破获了涉及29个省市300余家受害企业的融资类系列合同诈骗案23起,抓获犯罪嫌疑人95人,涉案金额2.87亿余元,挽回经济损失9200万。
研发的“举报程序”,不久后上线实现24小时接受网上举报
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显著提升。先后出台了《河南省公安厅关于依法保障和服务民营企业健康发展工作责任分工方案》《2020年便民利民服务新举措》等一系列规章制度,为基层民警执法办案提供法律遵循和具体指导。
省、市、县三级公安机关专门设立了经济犯罪举报中心,专业做好企业、群众的举报、投诉、控告的受理、处置工作。同时,研发了经济犯罪举报平台应用程序,此款应用程序很快将在河南警民通上线,运营后将实现24小时接受群众网上举报。
深入推进警企交流恳谈活动,累计组织召开警企座谈会317场,2852家民营企业(35家上市企业)主要负责人参加会议,收集各类意见建议554条,均采取了针对性措施进行落实。
推动“放管服”改革举措落地见效,在推进简政放权、户籍改革、促进创业、服务民生等方面多措并举,持续整合各警种业务信息系统,推出全国第一个具备内部流转、消息提醒、进度查询、事项办理等功能,涵盖户政、交警、出入境、治安、消防、监管、网安等9个办事大厅58个办理类、63个预约类、80个公示类、19个查询类、17个综合服务类、52个服务告知类共289项便民服务事项的公安“互联网+”便民服务平台,并与省政务服务网实现“互联互通”,从省市县任意一层级政务服务网登录,均可办理公安便民服务事项,真正实现政务服务“一次登入、全网通办”。
持续推进经济类犯罪案件“挂案”专项清理活动,共清理涉企“挂案”135起
规范执法办案能力显著提升。持续强化集体议案和定时听案制度,累计审核审查申请立案的刑民交叉案件56起,均按照法定程序提出审核意见,指导监督办案单位依法妥善处理,从源头防止刑事手段干预经济纠纷。
持续推进经济类犯罪案件“挂案”专项清理活动,坚持循正纠偏原则,共清理既不依法推进诉讼程序、又不及时依法撤销案件的涉企“挂案”135起。
持续完善经济类案件的受案立案工作责任制,明确接报案登记、受案立案审查工作责任,我省群众反映强烈的有案不受、违规立案、立而不侦、久侦不决等不作为、乱作为现象得到明显改善。
郑报全媒体记者 鲁燕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