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报全媒体记者 李晓霞 巩义融媒记者 吴瑞霞 通讯员 杨华
夏日午后,骄阳似火。友人驾车出城沿S314一路向东,洛河水碧波荡漾,清风扑面,让人心旷神怡,此行的目的地是巩义市站街镇的七里铺村。据说,那里的传统民居是河洛儿女祖辈生活的一个见证,漫步其间,可以感受到岁月流逝的痕迹,也可以感受到人们对于生活的态度,以及智慧。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难忘的土窑洞是挥之不去的记忆
七里铺村的大沟比记者想象中要长,要宽,里面住了7个生产小组。两边是高高的土岭,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为窑洞的形成提供了便利,一条水泥路穿沟而过,路的两旁是一家又一家农户。他们依岭而居,靠山挖窑洞,临路盖房。绿树成荫,鸡犬相闻,生活气息浓郁。
行走间,不时见到在树下乘凉、唠嗑的村民,爽朗的笑声传来,与记忆中的乡村旧貌相契合,愈走愈有味道。同行的村干部王为军说,因为拆迁,一些搬到沟外的村民又搬了回来,一度寂静的大沟就又热闹了起来。
王小六民居是河洛地区最具代表性的民居之一
王小六民居在2009年6月被公布为郑州市文物保护单位,因解放前属刘镇华(巩义一升级文物保护单位庄园主)姑母邵家所有,当地俗称“邵家院”。
该民居坐北向南,东西宽22.1米,南北长47.1米,占地面积约1041平方米,为两进式院落。现存窑洞5孔、楼房、门楼各一座。
“坐窑里多凉快呀,外边恁热。”村干部王为军和路对面树荫下的老太太打招呼,并告诉记者,那是现今王小六民居的住户。“呵呵,窑里老冷,俺出来坐会儿。你们进去随便看吧。”
民居的窑头山高数丈,用红石和青砖表券山脸,分上下两层。
保护范围及建设控制地带:自院四周围墙为中心,东、西至断崖,南、北各向外扩20米。
往主窑的门口一站,就感觉到一股凉气,和城市的燥热形成了鲜明的对比,20来米的窑洞,被主人充分利用,做饭、住宿、储存为一体。窑洞里还有几口大缸和老物件,老柜子落了一把老锁。 “这些人年纪大了,对老窑洞有感情,住着冬暖夏凉,连空调都省了。”王为军说。
记者禁不住缩了缩脖子,最里边的温度比门口又低了不少。住户的饮料、蔬菜等就在桌子上摆着,一孔窑洞住一家的情景又一次真实再现。
该民居布局合理,木雕、砖雕精美,年代感很强。楼房两层,是硬山式砖木结构,小灰瓦双坡顶,上墨书“中华民国二十年7月”。 布满了岁月的痕迹。
窑上有窑,在农村被叫做天窑。台阶有轻微斜度,青砖包的窑脸坚固古朴,二层的窑洞里,生活的痕迹还在。“不愧是大户人家,天窑门外都这么宽,做护栏的墙都这么厚,真正的铜墙铁壁。”同行者啧啧称奇。
在院里分别住了50年、40年陈老太和王老太说:“这是解放后公家分给俺的,另外还有李、雷两姓,他们都搬走了。院里最多时候住了好几十口子。没磨过嘴,吵过架。一个门里进,一个门里出,早成了一家人。”
王小六民居,一砖一瓦一雕檐一横梁,都有很多讲究,尽可见工匠的匠心,也可见邵家的实力。但不可否认,一些东西正在迅速地老去,如果不加以保护,终将被历史的尘埃掩埋,并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
所幸的是,因为这些村民和这里的烟火气,老民居仍然保持着活力和生命力,而不仅仅是一座死气沉沉的老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