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1郑州晚报文脉周刊 | 郑州“真金白银”奖补演艺赛事活动

2025-10-31 来源: 郑州晚报 郑州客户端官方网站 分享到:

全力打造“演艺名市、文旅强市” 

郑州“真金白银”奖补演艺赛事活动 

最高奖励300万元

10月30日,记者从“2025郑州演艺赛事经济高质量发展”新闻发布会上获悉,为深入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全力打造“演艺名市、文旅强市”,围绕演唱会等演艺赛事活动举办,郑州市将在近日出台《郑州市演艺赛事经济高质量发展奖励政策》。

三大奖补设立 助力惠企兴业

一是奖演出举办单位。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将加大对在郑举办5000人以上大型营业性演出举办单位的支持力度,根据累计售票人数、售票收入、观众结构等,分档给予最高300万元奖补。二是奖票务公司。首次对票务公司进行奖励,根据年度票务收入,分档给予票务平台最高200万元奖励。三是奖举办场馆。首次对场馆(地)进行奖励,根据场馆(地)累计承办场次,分档给予场馆(地)最高120万元奖励。

一张通行“票根” 潮玩整个郑州

为满足歌迷吃、住、行、游、购、娱等多元化消费需求,着眼“演艺赛事+”多元融合发展,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联合市商务局推出演艺赛事优惠政策,演艺赛事开始前一天至结束后一天期间,观众凭演唱会门票(含电子门票),在全市餐饮、酒店、景区和特色商圈享受专属折扣,政策试行期为一年。目前,已有150余家餐饮住宿企业、37家星级饭店、近30家A级景区等文旅场景参与,其中14家景区给予门票免费政策,共计260余条优惠举措。同时,郑州市还将积极探索并成立“票根经济商家联盟”,统一“郑在陪你”品牌标识,让广大歌迷朋友、市民游客轻松享受“票根福利”。

一份“粉丝礼包” 尽显城市真诚

据记者了解,郑州市计划推出演唱会专属“粉丝大礼包”,内容涵盖城市特色文创小礼品、合作商家电子优惠券包(覆盖餐饮、零售、书店等)、重点景区电子门票折扣券、出行折扣券、城市交通指南(含地铁、公交线路建议)、特色旅游线路以及重点文旅活动资讯提醒等服务,让广大粉丝在观看演出之余,尽情享受到这座城市带来的真诚和实惠。

一腔热情满满 服务就在身边

此外,记者还在发布会上了解到,有关部门还将在大型演艺或比赛活动期间鼓励商家为观众提供专车接送、演唱会纪念品、打卡留念、夜宵点心等增值服务。活动期间,加密公交地铁班次,延长运营时间,加强活动场馆与重点酒店、商圈、交通枢纽之间的衔接。全线网已储备25列备用地铁列车,出租汽车行业筹备1500余台保障车辆随时待命,以应对客流变化。提前研判观众购票需要,必要时联合铁路部门加开“歌迷专列”,为广大观众提供细致周到的完美服务。

本报记者 李居正


郑州多管齐下激活赛事经济

全民健身活动每年1000场次以上

郑州作为国家促进体育消费和赛事经济试点城市,赛事经济潜力十足。当前,郑州在发展赛事经济方面有哪些优势,又有哪些创新性举措?10月30日,记者从“2025郑州演艺赛事经济高质量发展”新闻发布会上了解到,郑州体育将多管齐下,全面激发体育市场活力。

强化政策供给

构建梯度化扶持机制

据记者了解,即将出台的《郑州市关于促进演艺赛事经济高质量发展奖励政策》,将通过一套政策体系,为各类演艺赛事在郑发展提供精准助力。其中,对经国际组织授权的高水平赛事给予最高300万元奖励补贴,对全国性赛事给予最高200万元奖励补贴,对自主品牌赛事给予最高100万元奖励补贴。积极鼓励社会力量办赛,为赛事市场化发展提供全链条支持,优化营商环境。

完善赛事布局

打造结构化赛事体系

在赛事体系构建上,市体育局将秉持以“三大球”振兴为引擎,注重系统谋划与分类推进。一方面,强化赛事引领功能与产业带动,通过引进2~3项国际级、国家级高水平赛事提升城市影响力,并将足球、篮球、排球等职业联赛和城市联赛作为关键支撑,每年举办不少于8项;另一方面,夯实全民健身基础与人才根基,广泛开展“动起来郑精彩”等全民健身活动,全年组织不少于1000场次。同时系统举办“奔跑吧·少年”青少年体育赛事,每年不少于45项。同时,鼓励各区县打造“一区一品”特色赛事,推动形成可持续的赛事发展格局。

深化产业融合

拓展“赛事经济”新价值

做好“赛事+”这篇大文章,离不开多部门协同合作。未来,全市将积极推动赛事与文旅、商贸、会展等资源联动,打造“观赛+旅游+消费”一站式体验。拓展消费场景,推动体育赛事进景区、进街区、进商圈,并配套实施“跟着赛事游郑州”、发放体育消费券等惠民举措,将赛事带来的瞬时人流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消费增量,全面提升赛事的综合带动效应。

本报记者 李居正


后防中坚缺阵 河南杜康出征“蜀道难”

10月31日,河南俱乐部酒祖杜康队将再度造访成都凤凰山专业足球场,挑战目前排名第二的成都蓉城。这是一场“事不关己”却又会直接影响争冠格局的比赛,河南杜康也因此承载了很高的关注度,作为后防中坚外援的迈达纳将因伤缺席本场比赛,这在一定程度上会让河南杜康的“阻击战”变得更困难。

联赛愈到尾声,夺冠和保级的竞争就愈发白热化,上一轮更是出现了前三名纷纷遇阻的罕见场景,在上海海港完败于山东泰山的同时,成都蓉城和上海申花却都没能抓住机会实现反超,尽管积分榜上的排名没有出现变动,竞争的残酷性却充分显现。这也无形中提升了外界对“拦路虎”们的期望值。

上一轮在主场最后时刻被浙江绿城绝平,河南杜康继续排在积分榜第11位,在联赛还剩两轮的情况下,排名大幅度提升的可能性已经不大。但本轮做客成都凤凰山,一方面比赛结果会对夺冠形势产生直接影响;另一方面,近两个赛季每次川豫大战都会打得火星四溅,所以也让河南球迷对成都蓉城格外“重视”。上周在主场与浙江队的比赛结束后,全场就用整齐划一的口号声来表达客场击败成都的愿望。而在新闻发布会上,拉莫斯也表示了争胜的决心。

尽管成都蓉城目前高居积分榜第二,遥遥领先于河南杜康,但在两队的直接对话中,占有优势的却是后者。联赛首回合,河南杜康在主场3∶2取胜,足协杯半决赛他们又历经点球大战淘汰了对手,创造了队史新纪录。所以球队在凤凰山再度取胜,也并非奢望。

但在河南杜康出征前却出现了一点意外,中后卫迈达纳因伤无法随队前往成都,作为球队绝对主力,他的缺席让河南队的后防线平添变数,作战难度瞬间变大。在足协杯半决赛中,正是迈达纳和卢卡斯两位高大中后卫联袂在成都蓉城的前锋费利佩面前竖起了“一堵高墙”,有效遏制了对方的进攻。而在迈达纳缺席的情况下,如何遏制费利佩的冲击,就成为拉莫斯面前的一个新课题。成都蓉城的这位锋霸近来也状态上佳,上轮正是凭借他的梅开二度,成都蓉城才避免了失利的结果。

面对主场作战誓死一搏的成都蓉城,河南杜康将要面临的困难不难想象,不过对手急于求胜的心态却也是最可利用的环节,纳萨里奥、卡多索和阿奇姆彭所组成的三叉戟,攻击力同样让对方防线胆寒。本场比赛其实是一场心态的较量,谁更有耐心,谁才有更大的胜面。而于河南杜康而言,除了全力争胜,扮演好阻击者角色的同时,还有一项更重要的工作:防止伤病。联赛临近结束,征战一年的球员身体都已经处于疲劳状态,受伤的风险也大大增加。毕竟后面还有更重要的足协杯决赛,保证全员健康出战足协杯,是河南杜康目前的第一要务。

记者 郭韬略


组建“演唱服务联盟”

奥体中心 为观众保驾护航

作为“星光璀璨”演唱会云集的大型演艺活动承办地,位于郑州市中原区的奥体中心,已经成为省内外游客来到郑州的重要目的地。10月30日,记者从“2025郑州演艺赛事经济高质量发展”新闻发布会上了解到,如今,郑州奥体中心已承载全市90%以上演唱会活动,已成为区域演艺的新地标和“流量引力场”,带动酒店、餐饮、旅游等相关产业持续发展。

据了解,自2023年以来,奥体中心成功举办大型演艺活动90余场,吸引观众超150万人次,其中80%为市外观众,累计带动全市“吃住行、游购娱”消费近百亿元,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双丰收。2024年6月,奥体中心首次尝试体育场(6万座)与体育馆(1.6万座)“同日双开”的演唱会,开创中部地区大型演艺活动,同日双场联动的先河;2025年6月首次举办体育场“四面台”演唱会,创下单场观众人数历史新高。

郑州奥体中心将持续提升保障能力,保障力量从每万名观众340人下降至120人,体育馆清场时间压缩至5分钟、体育场清场时间缩短至10分钟,全片区疏散时间从2小时减至30分钟。

组建“演唱服务联盟”,联合周边5公里范围内的酒店、餐饮、商圈等,力推住宿套餐、延迟退房、行李寄存、定点接送等增值服务提质升级。目前,CCD相关配套项目主体完工,地上地下商业稳步推进,与“一路四街”联动,形成打卡地标;奥体建国饭店、嘉锦酒店、海底捞、巴奴等知名企业形成联动,常态化运营演唱会美食专线,串联场馆与商业节点。

记者 李居正


郑州探索出“诗词+”创新路径

2025中华经典诗词论坛搭建诗学交流高地

10月29日,正值重阳佳节,以“传承中华经典诗词 推动文化繁荣兴盛”为主题的2025中华经典诗词论坛在河南郑州成功举办。

中华经典诗词论坛是由人民日报《国家人文历史》杂志社、中华诗词学会、河南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中共郑州市委宣传部联合主办的常设性论坛,目前已连续举办3届。

作为2025年中国(郑州)黄河文化月的重要活动之一,本届论坛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百余位专家学者、文化名人、文艺工作者等嘉宾参会,围绕中华经典诗词的当代价值、传播路径、文旅融合等议题展开深入交流,共同探讨诗词文化在新时代的传承与发展。

“中华经典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瑰宝,蕴含着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文化精髓、审美追求、价值理念和哲学思想。近年来,中华经典诗词以‘破圈’之势走进大众生活,通过短视频、影视、综艺、研学旅行等新形式及VR、AI等新技术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展现其不朽魅力与澎湃生命力。”人民日报《国家人文历史》杂志社总编辑盛若蔚呼吁,未来应以更高站位、更宽视野、更多举措推动中华经典诗词在新时代绽放更加璀璨的光芒,让中华经典诗词“活”在屏幕上、“舞”在剧场里、“融”在旅途中,让诗词的魅力传得更远、传得更广。

传承中华经典诗词 推动文化繁荣兴盛

开幕仪式后,中华诗词学会会长、原国家行政学院副院长周文彰,中宣部文艺局原局长、中宣部“学习强国”原总编辑刘汉俊,男高音歌唱家、郑州大学河南音乐学院院长戴玉强,人民日报社文艺部主任袁新文,北京大学燕京学堂院长、国际儒学联合会副会长董强作主旨发言。

周文彰认为,加强新时代诗词理论研究是推动文化繁荣兴盛的必然要求。当前诗词理论应重点围绕诗词题材、用词、用韵等问题展开深入研究,题材应立足当代伟大创造,记录时代鲜活印记;用词可古今融合,善用时代新词;用韵应坚持“双轨并行”,以当代诵读实践为检验标准。他呼吁,要在继承古代诗论宝贵遗产的基础上,勇于创新,构建新时代诗学体系,有效指导当代诗词创作与评论实践,让中华诗词在守正创新中彰显时代价值。

刘汉俊在主旨发言中指出,长江与黄河作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共同孕育并塑造了灿烂的中华诗词。长江与黄河构成的南北文化二元结构,相互作用、互补共生,造就了中华文明的丰富多彩,形成了坚固的中华文明统一体,而中华诗词正是这一独特文化现象的完美体现与重要贡献。

戴玉强提出“为诗词插上音乐的翅膀”,倡导诗词与音乐深度融合。他认为,诗词与歌曲本就同源,通过谱曲演唱,古典诗词能超越语言障碍,更直观地传递情感与意境。他提议面向各界开展诗词歌曲作品征集与展演,重点鼓励套曲创作,将唐诗宋词等经典谱写成歌曲,让经典诗词通过歌唱形式广泛传唱,焕发时代活力。

袁新文系统梳理了古典诗词在当代传播的多元现象与深刻启示。他指出,古典诗词正通过与传统及新兴艺术形式的深度融合实现广泛传播,如与音乐、综艺、影视、戏剧的“嫁接”,借助短视频、直播、AI等技术赋能拓展了传播渠道与表现力,文旅融合则让诗词以“诗旅”形式焕发新生,增强了公众的沉浸式体验。

董强以“用世界的眼光看中国大诗人”为主题,阐述了中华经典诗词特别是唐诗的全球传播与影响。唐诗作为中国文学的高峰,早在几个世纪前就通过西方汉学家和译者的努力走向世界,成为跨文化对话的重要桥梁。这种跨越文化的翻译、阐释与转化,使唐诗成为世界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彰显了中华经典诗词的恒久魅力。

聚焦诗词传承创新,共话文化发展路径

10月29日下午举行了3场圆桌论坛,分别围绕“古都新韵——用好郑州诗词资源,提升城市形象与文化软实力”“诗笔点金——诗词文化赋能文旅产业的升维之道”“文脉赓续——经典诗词涵养新时代大众文艺”3个主题展开讨论,嘉宾各抒己见,分享了自己的学术成果和实践经验,为中华经典诗词的当代转化与城市文化发展建言献策。

与会嘉宾表示,诗词是山水景观与人文遗迹的灵魂所在,可以有效提升旅游的文化内涵与情感价值。应深入挖掘地方独特的历史文脉与诗词资源,实施差异化发展策略。可通过在景区系统展示相关诗词、开发诗词主题旅游线路、打造沉浸式诗词体验场景、创新诗词文创产品等多元化路径,把诗词转化为可见可感可消费可参与的文旅产品。

与会嘉宾认为,诗词与音乐、舞蹈、影视、综艺等艺术形式的融合,是让经典“活起来”“传开去”的重要途径。相关创作应秉持“守正创新”原则,既要深刻理解并尊重诗词的精神内核与审美特质,也要善于运用现代表达方式与技术手段,注重与当代人的情感共鸣,与时代关切相联结,要做到雅俗共赏,使诗词真正融入现代生活,滋养大众心灵,特别是在青少年群体中播撒诗意的种子。

与会嘉宾建议,郑州作为唐代大诗人杜甫、白居易、刘禹锡、李商隐的故乡,不应局限于有几首与郑州有关的诗词,而应系统梳理、整合与城市关联紧密的诗人及其精神遗产,大力推动“诗人IP”建设,通过在人流密集区设立诗人雕塑、建设诗词主题街区、推动诗词进校园、举办诗词音乐会、开发诗人文创、加强融媒体传播等多种方式,将这些诗人及其留下的文学遗产转化为郑州独特的“文化名片”,从而有效提升郑州作为“诗词重镇”的文化辨识度与软实力。

多维体验:

古乐诗词奏响千年文脉

10月28日下午,作为论坛活动的一部分,由河南博物院华夏古乐团呈现的“重阳诗乐会——2025中华经典诗词论坛郑州诗词专场演出”在郑州文庙优雅奏响。演出精选《诗经》中的经典篇目,以及杜甫、白居易、刘禹锡、李商隐4位郑州诗人的名作,通过古乐演奏、吟唱与朗诵等形式,将诗词与音乐融合,重现先秦“诗乐舞一体”的礼乐传统,为现场观众带来一场跨越千年的文化盛宴。

论坛期间,嘉宾还走进了管城区阜民里旅游休闲街区。他们登上街区城市发布中心二楼平台,夕阳楼遗址轮廓依稀可见,李商隐“花明柳暗绕天愁,上尽重城更上楼”的诗句浮现,与远处的LED屏广告形成“古诗与现代符号”的跨越时空对话。

在郑州商都遗址博物院,“巍巍亳都·王都典范”特展通过环形浮雕墙、全息光影技术,生动还原了郑州作为商代早期都城的恢宏格局。3600年城址未移的考古奇迹,让嘉宾深刻理解了“华夏文明根脉”的厚重。

郑州通过“听诗乐、走街巷、探文博”的多维实践,不仅让“杜甫故里”“商都故都”的文化标签“立”了起来,更探索出一条“诗词+”的创新路径。当李商隐的诗句与咖啡馆的灯光交织,当杜甫的“忧国忧民”情怀融入城市文旅的温度,千年文化底蕴正以“可感知、可参与、可传播”的方式,在新时代焕发鲜活生机。

本报记者 苏瑜


聚焦诗人IP 探索诗教创新

郑州诗词资源赋能城市文化软实力

10月29日下午,2025中华经典诗词论坛分论坛第一场圆桌对话举行。本场论坛以“古都新韵——用好郑州诗词资源,提升城市形象与文化软实力”为主题,邀请4位深耕唐代文学与诗教研究的专家学者,围绕杜甫、白居易、李商隐等与郑州紧密关联的诗人IP开发、诗教传承及城市文化差异化路径展开深度探讨,为郑州文旅融合与文化建设建言献策。

论坛嘉宾从郑州诗词资源的“独特性”切入,强调需跳出“千城一面”的同质化陷阱。

“杜甫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但首先,他是郑州的。”西南大学文学院教授、重庆国学院院长、重庆市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馆员、中国杜甫研究会会长刘明华指出,郑州需以“杜甫籍贯认同”为突破口,从“精神内核”切入,放大其“民胞物与”的人文精神与“君子品格”,建议借鉴成都杜甫草堂“人日游草堂”民俗经验,打造“杜甫文化节”、祭祀纪念仪式、诗歌创作大赛等持续性活动强化公众认知,让诗人IP从“历史符号”转化为“城市记忆”。

内蒙古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院长、教授、博导,中国李商隐研究会会长米彦青则提出“记忆之城”概念,主张将李商隐“春蚕到死丝方尽”等经典诗句融入城市公共空间,如地铁站点装饰、公园导览牌及社区广场舞配乐,参考沁阳市“李商隐诗歌体操”案例,让诗词美学走进日常生活。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教授、博导,中国王维研究会会长陈才智补充道,郑州可整合白居易、刘禹锡等诗人资源,构建“大唐诗人郑州IP矩阵”,推动与洛阳、西安等古都的跨地域文旅联动。

南开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导,南开大学中华诗教与古典文化研究所副所长张静以郑州某小学“每日一诗”实践为例,分享了四年级学生创作诗词《爬山虎》及盲童徐明泽通过叶嘉莹吟诵录音学习诗词的感人案例。她指出,诗教需跳出“形式化传播”,建议提炼“人生海海,郑州有诗”等主题口号,联动家庭、学校、社区打造“诗词+生活”的全场景浸润模式。

针对“如何用一把钥匙打开郑州诗词资源”的核心问题,嘉宾达成3点共识:短期通过诗词主题地铁、沉浸式展览等“体验式互动”吸引公众关注;中期依托数字化诗人IP、线上诗词地图等技术手段扩大传播半径;长期以诗人传记、城市故事等“叙事创新”沉淀文化认同,避免陷入“千城一面”的同质化困境。

记者 苏瑜


西南大学文学院教授、中国杜甫研究会会长刘明华:

深入挖掘杜甫文化 传承杜甫精神

“仅凭杜甫是郑州人,就可以使郑州文化发展起来吗?”当被问及郑州应当如何深入挖掘杜甫这一文化IP,来增强大众的文化认同感时,作为中国杜甫研究会的资深学者,刘明华给出了他的真情拷问。他提出,深入挖掘杜甫文化,离不开全方位认真学习杜甫和郑州的关系,以及学习他的精神实质。

“杜甫是河南人,这是无可争议的事情。他同时也是陕西、四川、重庆和中国的居民。”刘明华表示,郑州得天独厚,它是巩义的所在地,河南地区对杜甫研究和宣传的成果颇为丰富,但成都人民也同样从未辜负过杜甫。通过杜甫草堂深入挖掘杜甫文化,杜甫与成都正相互成就,为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弘扬作出贡献。

此外,刘明华也向记者分享了郑州未来打造城市诗人IP的众多可能性。他说,包括白居易、李商隐、刘禹锡等在内的著名诗人,他们的许多诗歌都值得我们传承学习,这也可以成为郑州未来发展诗词文化的方向。

本报记者 李居正


作曲家、中国音乐家协会合唱联盟副主席李仲党:

用音乐的语言传承经典诗词

10月29日下午举行的2025中华经典诗词论坛《文脉赓续——经典诗词涵养新时代新大众文艺》分论坛上,作曲家、中国音乐家协会合唱联盟副主席、河南省政府文史馆员李仲党,分享了自己对于如何用音乐语言来传承经典诗词的思考。

在李仲党看来,要想破圈,首先作曲家要搞清楚是为谁而创作、是让谁来听。“不能一说到诗词就觉得要高高在上,而是应该去尝试让这些古老诗词更通俗易懂、更接地气、更为大家所喜闻乐见,大家愿意听、愿意学,才能更好地传承”。

李仲党也一直在思考怎样才能让经典的诗词变成一个音乐的活化石,目前正在以《诗经·郑风》为蓝本创作组歌,将《郑风》21篇创作成一个具备故事性、艺术性、娱乐性的音乐作品。“《郑风》根植郑州,创作班子在创作组歌时吸纳糅合了郑州地方民歌和河南曲艺、戏曲等元素,这样使得音乐非常有个性,且地域性风格浓郁。”此外,他还构想结合杜甫、白居易、李商隐、刘禹锡4位巨匠的经典作品诗词,打造出大型交响组歌《唐风新韵》。

本报记者 秦华



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馆长、中华诗歌研究院执行院长王飞:

促进文旅融合,“杜甫草堂”值得学习借鉴

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一级博物馆、国家4A级旅游景区……如今,位于四川成都的杜甫草堂已经成为当地著名的文旅景点,吸引着许多文史爱好者前来打卡。

“从文旅融合的角度分析,成都的‘杜甫草堂’是先行者。”王飞说,早在20年前,杜甫草堂就开始探索文旅融合模式,国家提出的“文化为魂,旅游为体”“科技赋能,保护优先”等方针,成为博物馆建设的重要指导。“参观游览和文化场景体验是文化产业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近年来,杜甫草堂博物馆通过吸引年轻群体、举办诗歌比赛、引入可视化传播作品,推动杜甫文化走入市民生活,吸引了一批又一批游客的喜爱。

“杜甫是巩义人,根据属地原则,我们可以理直气壮地表示杜甫也是郑州人。”王飞还提到,郑州作为诗歌的“原乡”,是《诗经·郑风》的主要创作地,两地应当联合起来,共同取长补短,来发展好我们的诗歌文化。

本报记者 李居正


内蒙古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院长、中国李商隐研究会会长米彦青:

让“李商隐”走入新生代 打造诗人文化名片

“如果我们能在郑州建立一所‘李商隐’小学,从孩子们出发,‘李商隐’的故乡会变得更加出彩。”谈起如何让李商隐的故乡郑州能被更多人所熟知,米彦青从实践的角度给出了她的见解。

在河南焦作沁阳市,一所以唐代诗人李商隐命名的小学,曾吸引米彦青实地探访。在那里,孩子们熟知李商隐的诗句,乡亲们热情接引着外来游客讲述李商隐的故事,从基础教育出发,诗人李商隐成为当地的“文化名片”。

“有些孩子甚至能背诵50多首李商隐的诗,这对许多大人来说都做不到。”因此,米彦青表示,要让李商隐成为郑州的文旅名片,我们就应当从细节做起,关心孩子,培育好一代又一代热爱传统文化、古诗文化,喜欢李商隐的年轻力量。

“郑州历史悠久,考古发掘众多,文化传承悠远绵长,我十分相信李商隐能够成为这座城市的一张名片。”米彦青说道。

本报记者 李居正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教授、中国王维研究会会长陈才智:

建立全国性诗人学会 郑州应有所表率

“河南在中国历史文化上的位置,就是王维、白居易、李商隐、刘禹锡这四大诗人在中国诗坛上的位置。”当被问及郑州应当在传承白居易、王维等知名诗人文化时应当扮演什么角色时,陈才智以白居易为例,表达了对郑州的期待。

白居易是新郑人,新郑这座城市对外地而言,最为知名的却是“新郑机场”,这值得人们深思。面对这样的情况,陈才智发出了诚恳的呼吁:要让郑州的诗词文化走向全国,应当建立一个全国性的学会。“中国李白研究会在安徽马鞍山,杜甫草堂在四川成都,我们郑州应当在这方面也起到表率作用。”陈才智说道。

此外,陈才智还以白居易的诗作“老少皆宜,广为流传”为例,给郑州的诗人文化IP打造提出建议。陈才智说,成百上千首古诗并不是每一首都那么经典,读者没必要在浩如烟海的诗词作品中寻找古代诗人和郑州交点,每个人都有与古典诗词相遇的机缘,这需要文化工作者们的编纂与精选。

本报记者 李居正



分享到: 编辑:陶莎 统筹:曹杰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