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全省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比“十三五”期末下降32.4%,单位地区生产总值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也比“十三五”期末下降37.6%;年均因自然灾害直接经济损失占地区生产总值比例0.79%。
10月17日,河南省政府新闻办召开河南省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第十三场发布会,省应急管理厅主要负责人介绍,河南省“十四五”应急管理体系和本质安全能力建设规划的主要指标提前完成。
郑州市中原区开展餐饮场所灭火实战演练
应急管理体系更健全
制定相关地方标准14个
“十四五”期间,我省按照“健全大安全大应急框架”要求,加强综合应急管理,推动构建与中国式现代化相适应的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
先后出台了《党政领导干部安全生产责任制实施细则》《落实落细安全生产“三管三必须”若干规定》等一系列制度文件,着力压实党政领导责任,夯实部门监管责任,强化企业主体责任,严肃目标责任考核,构建起严密的安全生产责任体系。
整合设立省防灾减灾救灾委员会,基本形成省市县上下贯通、协调联动的应急指挥部体系。推动修订《河南省安全生产条例》,出台了一系列省政府规章,制定安全生产、减灾救灾和应急管理类地方标准14个,应急法治体系持续健全。
郑州市中原区开展餐饮场所灭火实战演练
本质安全能力更扎实
大力推进数智化赋能应急管理
坚持预防为主,深入开展隐患排查整治,消除群众身边的安全风险,构筑共同守护安全的人民防线。
加大举报奖励力度,细化7个领域、150余项具体举报情形,实行“举报重奖、应奖快奖”,激发群众安全监督热情。
大力推进数智化赋能应急管理,实施高危行业“机械化减人、自动化换人”,开展智能化厂矿、数字化车间试点示范,提升企业安全生产数智化水平。
以非煤矿山领域为例,全省初步完成非煤矿山智能化建设63座;186座正常运行尾矿库、20座边坡高度超过150米的露天矿山、排土场,全部建立安全风险监测预警系统,实现运行数据实时在线监测,陆上石油重点井场安全风险监测预警系统实现100%联网。
自然灾害防范应对更精准
24小时火灾扑灭率达95.7%
“十四五”时期,我省全面加强自然灾害“防”的工作,推动治理模式向事前预防转型。
高质量完成了我省第一次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形成5大类、15种单灾种危险性评估、风险评估、风险区划成果,为40余项重大项目建设提供依据。
强化极端暴雨灾害应对处置,构建省防指“1+5+9+N”组织架构,完善气象中长期预报、短临预报、气象预警、临灾预警、响应行动的递进式暴雨洪灾应对机制,加强气象预警与临灾预警的联动性、临灾预警与应急响应行动的同步性,成功应对“杜苏芮”台风、“24·7”暴雨洪水等强降雨过程。
在森林火灾防治方面,新建视频监控800套、森林火灾因子综合监测站点225个、生物防火林带5952.4公里,24小时火灾扑灭率达95.7%。
重大事故灾害处置更高效
各类抢险救援队伍达到5.48万支
“十四五”期间,我省积极统筹利用现有资源建成了豫中、豫中南、豫东、豫西、豫南、豫北等6个区域性综合应急救援保障基地,在南阳白河打造水域救援基地并组建我省首支水域救援队伍。
在此期间,社会应急力量实现规范发展,共组建并命名60支省级骨干专业救援队伍,各类抢险救援队伍达到5.48万支、97.6万人。
省市县三级编制总体预案和专项预案5576个,全省共组织森林火灾扑救、防汛应急、救灾救助等各类演练26万余次。
应急管理支撑保障更有力
“空天地”应急指挥通信网络体系基本建成
坚持项目兴安,“十四五”期间中央和我省安排资金64亿元,实施了一批固本强基、提质强能的重大项目,尤其是投资25.2亿元实施自然灾害应急能力提升工程,有效提升了我省预警指挥、航空应急和基层应急能力。用好中央和省级救灾资金96亿元,开展受灾地区重大自然灾害抢险救援、倒损民房恢复重建等,有效保障受灾群众基本生活。
坚持科技助安,全省“空天地”应急指挥通信网络体系基本建成,自然灾害防治技术装备现代化工程实施落地,一批先进适用救援装备投入使用,以新质生产力赋能新质战斗力。
本报记者 王战龙/文 汪永森/图
《郑州晚报》版面截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