扛旗・郑阔步 | 农业强基 沃野粮仓绘“丰”景

2025-10-17 来源: 郑州晚报 郑州客户端官方网站 分享到:

郑州大地,沃野流金,硕果盈枝。2021—2025年,“十四五”的征程即将行至终点,回望五年来郑州这片土地上农业农村发生的深刻变化,一幅壮丽的田野图景正铺展在我们面前,延向未来。

粮食安全根基更加稳固、乡村产业体系更加完善、农业科技支撑更加有力,乡村环境越来越美,农民收入越来越高……“十四五”以来,郑州市坚持以建设都市型现代农业强市为目标,以保障粮食安全为底线,以科技创新为驱动,以产业升级为核心,全面推动乡村振兴,农业农村现代化迈出坚实步伐。

筑牢粮食安全压舱石

今年“三夏”“三秋”期间,面对干旱、连阴雨等自然灾害挑战,郑州市多措并举抗旱抢收保粮,全力保障“三夏”“三秋”生产。目前,全市“三秋”生产正在有序进行。

仓廪实,天下安。“米袋子”“菜篮子”的稳与丰,是农业发展的首要担当。“十四五”期间,郑州市坚决扛稳粮食安全政治责任,始终将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作为头等大事,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融合,农业生产基础持续夯实。全市粮食播种面积约446万亩,持续稳定在合理区间,总产量保持在29亿斤以上,综合机械化率达90%。

郑州市扎实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已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128万亩,粮食生产条件显著改善。同时,有序推进农村沟渠连通整治工作,累计排查整治沟渠3000余公里,排涝抗旱能力显著增强。积极推进西部山区旱地农田灌溉工程,解决西部山区“靠天吃饭”问题。

“米袋子”丰盈,“菜篮子”充裕。今年,中原现代食品产业园成功投产,带动生猪产业迅速发展,上半年生猪出栏量同比增长超24%,肉、蛋等产量稳步提高,有效保障了市场供应。蔬菜、油料、水果等也实现稳产增效,蔬菜产量稳步增长至百万吨级规模;设施渔业快速发展,今年上半年水产品产量达3.1万吨,同比增长10%左右。

现代化食品产业园、现代设施蔬菜基地、渔业生态养殖、标准化畜禽养殖场……共同构成了郑州品类丰富、供给充足的“菜篮子”矩阵,稳稳托起了郑州的民生保障。

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

围绕建设都市型现代农业强市,“十四五”期间,郑州着力推动农业从传统生产向全产业链拓展,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

科技创新驱动农业发展。郑州市持续推进现代种业高质量发展,印发现代种业高质量发展方案,积极融入“中原农谷”建设,今年上半年,实施省级以上农业良种联合攻关项目9个,批准支持8个种业高质量发展项目,推荐13个项目纳入省级“十五五”现代种业发展项目库,并成功举办小麦地展大会,为良种推广搭建了高端平台。此外,农业科技赋能成效显著,“农机云”平台、AI数字人“郑惠农”等智慧农业应用场景成功落地,在农业生产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龙头带动与产业集群发展。郑州实施产业化龙头企业提振行动,全市市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达到161家,其中国家级14家,形成了强大的带动效应。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量质齐升,全市家庭农场达6487家、农民专业合作社6703家,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不断健全。

乡村特色产业蓬勃发展。“十四五”期间,郑州特色农产品品牌建设稳步推进,全市有效期内绿色食品133个、地理标志农产品10个,名优特新农产品49个,现有河南省知名农业品牌69个。乡村旅游稳步发展,今年我市新推出18条农文旅休闲游主题线路,累计培育全国休闲农业重点县1个,中国美丽休闲乡村6个,全国十大精品线路1条,全国乡村休闲观光农业精品点41家。农业产业强镇建设持续推进,累计创建国家级、省级产业强镇共12个。

打造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近年来,郑州市认真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关于加快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战略部署,从美丽乡村精品村建设起步,以和美乡村示范村建设为切入点,示范引领全域和美乡村建设。

郑州市累计投入资金超14亿元,推进和美乡村建设80个,打造乡村精品休闲旅游线路12条,沿黄美丽乡村旅游带、环嵩山组团、长寿山组团、伏羲山组团“一带三组团”基本成形,全市73%的村集体经营性收入超20万元。特别是去年以来,郑州深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以“一谷三区”建设为突破口,积极谋划片区化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工作,按照“建点、串珠、组团、连片”的推进路径,推动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从“点上示范”向“连片发展”跨越。其中,中牟中南部乡村全面振兴平原先导区已成功列入河南省第一批先导区,其他区县(市)也在有序推进先导区建设各项前期工作,全域推进格局逐步形成。

同时,乡村治理效能也得到新提升。郑州市强化党建引领,持续开展“头雁南飞助振兴”等行动,培养提升基层干部队伍。积极开展文化惠民活动,持续加强文明乡风建设,推动移风易俗,培育文明乡风。持续推广积分制、清单制等乡村治理新模式,“四治”融合治理模式不断健全。创新将“三农”工作深度融入全市党建引领网格化治理体系,打造“1+5+N”融合格局,“蓝天卫士”“农机云”“一键报贫”、农村改厕、垃圾清运等大量涉农事项实现网格化闭环管理,数字赋能乡村治理的“郑州模式”初步形成。

宜居也宜业。近年来,郑州市持续深化农村综合改革,通过发展特色产业、强化技能培训、支持创新创业等,多渠道促进农民增收。乡村企业、田园综合体、农村电商……让很多农民在家门口实现增收致富,农民收入保持稳定增长。

从保障粮食安全到推动乡村振兴,从农业科技创新到三产融合发展,郑州农业在“十四五”期间交出了一份优秀答卷。决胜“十四五”,布局“十五五”,站在新的起点,郑州将在这片沃野上绘出更美“丰”景。

本报记者 李宇航 赵冬

《郑州晚报》版面截图

分享到: 编辑:陶莎 统筹:曹杰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