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国庆与中秋相遇,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将在“双节”假期推出“月满华章 知承千年”系列精彩活动,包括三大类40余项,将个人情感、家庭团圆与民族文化认同相融合,为观众提供兼具知识性、趣味性和仪式感的节日新选择。这个假期,观众可以在展览中读懂厚重中国,在非遗体验中感悟匠心传承,在繁华商圈邂逅“郑州考古移动博物馆”,走近考古、触摸历史,感受中华文明的深厚底蕴。
上新“限定活动” 考古博物馆8天活动不重样
8天假期,12项活动,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考古博物馆此次假期活动丰富度拉满,从“我为祖国送祝福”的家国情怀到手工DIY非遗传承,精彩不重样的活动“花式宠粉”。
10月1日至8日推出的“我为祖国送祝福”留言活动,邀观众以文字为舟、以真情为桨,在展板上书写对祖国的美好祝愿。10月1日“限定款”国庆黏土相框画活动,带领观众用五彩黏土在相框内塑造国旗、长城、和平鸽等象征性图案,以指尖艺术创作心中最美的中国画卷,献上独具匠心的国庆祝福。10月2日推出的“京剧脸谱拨浪鼓DIY绘画”,带观众参与京剧脸谱拨浪鼓创作体验。10月3日的“烧箔画体验”,则邀观众参与国庆主题烧箔画创作,用古老的金属工艺铸造献给新时代的璀璨祝福。10月5日推出的“非遗宋锦珍珠画”将带领大家深入了解宋锦文化,亲手将流光溢彩的宋锦缎片与温润珍珠巧妙结合,在方寸之间探寻东方美学的精致与含蓄。10月6日推出的“纸藤灯笼”带观众感受中国传统灯艺智慧,触摸千年灯艺温度。10月7日的“手绘月球”以灯为纸以星辰为墨,带观众手绘专属月球灯。10月8日“复古口金包手作体验”中,观众可以亲手缝制一个经典口金包,在穿针引线间重温优雅风情。
品牌活动精彩继续。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考古人讲考古”公益讲座可谓深受观众喜爱的活动品牌,10月4日,由专业考古发掘亲历者主讲的“考古人讲考古”,将揭秘考古人员的工作日常,带观众真切感受考古科学的魅力和郑州历史文化的深厚底蕴。
10月6日是中秋佳节,“中秋灯谜大会”以传统灯谜为纽带,融合文化知识与趣味挑战,邀您在品味团圆温馨的同时,感受中华文字游戏的隽永魅力。
“回到”历史现场 三大考古工地带你“穿越时空”
文博露营、考古课堂、文物里的诗词大会、彩陶纹样拓印……10月1日至4日同步开放的商都书院街、双槐树遗址和青台遗址三大考古工地,将化身“历史课堂”和“度假胜地”,让广大游客“回到”历史现场,在考古体验、修复展示等活动中边玩边学,休闲的同时也得到身心滋养。
活动期间,游客可以体验专家集中讲解、模拟考古发掘等环节。70年考古发现大事记专题影展、群众共绘长卷献礼郑州商城发现70周年、京剧脸谱面具绘制、纹样拓印书签等活动,则是书院街考古工地的“节日限定”。
在巩义双槐树遗址,参观者可以沉浸式感受距今5300多年的仰韶文化中晚期具有都邑性质的大型聚落,这里的“北斗九星”天文遗迹印证了古人对天象的精确观测。该遗址被学术界认为是“中原文明发展模式”的早期代表。而诗词大会、彩陶纹样拓印、景泰蓝发簪DIY、手绘帽子派对、衍纸书签DIY等活动,则是为探寻“河洛古国”的游客量身定制。
荥阳青台遗址发现的罗织物是黄河流域最早的丝织品,为研究中国丝绸起源提供了关键实物资料。游客可以在这里拓印北斗九星纹样、DIY宝藏流沙画、体验水拓丝巾,在“文物零距离”活动中“踏仰韶之迹,寻丝绸之源”。
共度文化“双节” 移动博物馆让考古走进都市生活
10月1日,“移动博物馆”将搭载考古影展与互动装置走进郑州银泰、二七万象城、杉杉奥特莱斯二七店等商业中心,通过流动展陈、明信片兑换等形式,让大家在繁华都市也能了解郑州考古成果,推动文物保护意识融入现代城市生活。
在“纪念郑州商城发现70周年城市漂流影展”环节,游客观看影片即可解锁“一片陶唤醒一座城”背后的故事,聆听一代代考古人如何俯首大地唤醒沉睡历史的浪漫;“纹载华夏”活动中,观众可将青铜器上神秘兽面纹、彩陶上流转的星河,北斗九星排布的纹路设计为印章纹样,亲手把华夏历史定格为独家文创书签;“郑州考古移动小课堂”则带游客沉浸在郑州考古的“时光里”,在收获各种文物知识的同时,赢取限量文创。
“让公众在文化体验中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是文博工作者的重要使命。”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相关负责人表示,此次为观众奉上的“双节”活动不仅注重知识传播,更强调文化传承与家国情怀的结合。
本报记者 左丽慧 文
《郑州晚报》版面截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