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近年来,前列腺癌已成为我国男性健康不可忽视的威胁之一。据国家癌症中心统计,2022年我国前列腺癌新发病例约13.4万例,死亡病例4.75万例,分别居男性恶性肿瘤发病和死亡谱的第6位和第7位。适逢9月“国际前列腺癌宣传月”,9月3日,河南省人民医院泌尿外科研究所所长兼科室主任丁德刚受邀出席由安斯泰来支持的前列腺癌疾病进展及科普交流会。
在会议现场,丁德刚接受记者采访时,介绍了前列腺癌的发病原因,防治路径以及科学的治疗方法。他认为前列腺癌的兵法主要与老龄化、高脂饮食、肥胖及遗传因素是分不开的。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绝大多数患者确诊时已属中晚期,这与前列腺癌早期症状隐匿密切相关。排尿困难、尿频尿急等症状极易与前列腺增生混淆。且多数患者会将夜尿增多归咎于年龄增长的自然现象,直到出现骨痛才就医,此时往往为晚期。若出现血尿、精液带血或持续性骨盆疼痛,应立即就医排查。
在治疗方面,丁德刚介绍说,前列腺癌的治疗主要包括根治性手术、根治性放疗、雄激素剥夺治疗、化疗等。其中,雄激素受体(AR)功能是晚期前列腺癌的主要治疗策略之一。然而,前列腺癌药物可能引发性功能障碍、尿频、疲劳、皮疹和脱发等副作用,在选择治疗方案时,应充分考虑患者的具体情况和对不良反应的耐受性,避免频繁换药导致机体产生耐药性。“前列腺癌的治疗往往需要终生管理。”丁德刚表示,即使早期通过手术治疗效果良好,也可能在半年后复发,需要再次用药控制。
据了解,近年来,前列腺癌的治疗取得了不少进展。新一代AR抑制剂通过高亲和力结合AR,更彻底阻断AR信号通路,显著延长了患者的生存期。例如,在一线治疗转移性激素敏感性前列腺癌(mHSPC)全人群中,新一代AR抑制剂通过高亲和力结合 AR,更彻底阻断 AR 信号通路,抑制肿瘤生长。据研究显示,该疗法能将中位总生存期延长至8年以上,疾病进展或死亡风险下降61%;其中37%的患者病灶完全消失,PSA不可测率达76%,同时整体安全性良好,相较传统治疗方案,不良反应引发的停药率更低,为患者带来更稳定的治疗周期。
就如何预防问题,丁德刚认为,日常预防应从饮食运动到心理调适入手。在饮食上,少红肉多蔬果,适量食用深海鱼;在运动上,坚持每周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等,也可进行如网球、羽毛球等挥拍运动;生活习惯上,戒烟限酒,避免久坐,保证7小时睡眠;在心理上,运营冥想等方法进行减压,患者确诊后也易产生焦虑、抑郁等情绪,可通过病友互助小组、正念训练等方式改善心理状态。同时媒体应通过科普消除“男科羞耻”,让更多患者早发现、早受益。
记者 周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