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的话
毽子,又称毽球,古称抛足戏具,用鸡毛插在圆形的底座上制成的游戏器具。作为一种古老的传统民俗体育活动之一,踢毽子有助于培养人的灵敏性和协调性,有助于身体的全面锻炼。近年来,郑州市市井坊间、公园广场,随处可见毽羽飞舞,“达人”辈出。他们多为4人一组,运用胸挺、弹踢、侧身妙传、大力扣杀等技巧,令小小的毽子在4人间行云流水般传递翻飞,具有较高的竞技性和观赏性。这些踢毽子“达人”都有哪些绝技?锻炼身体效果如何?即日起,记者走进各公园广场,围绕“‘毽’步生花”,为您展示踢毽“达人”的风采。您也可以来学上几招。
灵动的毽球在毽球爱好者的脚尖、膝盖、头顶快速弹跳……8月13日上午9点半,紫荆山公园北门内,荷花池畔,松柏树下,白发苍苍、双腿略显罗圈、身板却十分硬朗的老张带着老中青几名队友,用一场“花式踢毽”唤醒一天的活力。小小的毽子在他们脚下翻飞,不时爆出的高难度动作,令游客不由得喝彩:“公园毽友是有点功夫在身上的。”
今年75岁的老张是紫荆山公园毽球爱好者的主心骨。他年轻时踢过几年足球,所以双腿略显罗圈。20年前他刚到紫荆山公园踢毽球时,受到不少游客关注,并吸引不少市民参加。这些人有的刚刚退休,有的当上了爷爷奶奶、姥爷姥姥,年龄从50岁到80多岁,前后有近50人加入,目前稳定有近20人。
很多人刚加入时不会踢,老张就不遗余力地教他们。他很热心,基本上来得最早、走得最晚。学过中医的他还懂得一些推拿按摩手法,闲暇时帮助球友调理身体,一些球友在他的帮助下病痛有所缓解。
寒来暑往,老张毽球队的队员都对这项运动上了瘾,无论春夏秋冬,只要天气好,大家每天都要到公园踢上一个小时,一起聊聊天,开启活力满满的一天。天长日久,大家不仅球艺渐长,还由球友变成了游伴,偶尔一起去黄河边玩。
今年65岁的退休人员孙师傅,4年前与爱人一起加入了老张的毽球队。当时爱人打太极拳,因用力不当膝盖受伤,俩人又转向打羽毛球,最终选择了加入老张的毽球队。“一开始图的是个娱乐和开心。慢慢发现花式毽球的起毽、停毽、圈毽等动作,可以锻炼脚法、步法、身法,倒钩进攻等还能增强腰腿的柔韧性、空间感知能力,通过抬腿、跳跃、屈体等动作提升关节柔韧性及身体灵活性,集中注意力缓解心理压力,比较适合自己”。孙师傅加入之后一踢就是4年,“自从踢毽球以后,对身体的好处也显而易见,一开始也有酸痛、拉伤、摔跤,但练久了,身体比原来灵活,腿部力量增强了,单腿站立更稳,时间更长。”
老张表示,他们这个团队没有门槛,上自80岁老人、下至7岁孩子,只要真心喜欢踢毽子,都能成为其中一员。
本报记者 裴其娟 通讯员 刘璀/文
本报记者 李嘉琦/图
两岁男童玩管道疏通剂导致双手烧伤……
别让“好帮手”成了致命帮凶
近期,浙江杭州一名两岁男孩因将家中管道疏通剂误认为“泡泡水”,倒入洗手盆后触碰泡沫,导致双手严重灼伤。经紧急救治,孩子手部皮肤发黑脱落,最终通过及时冲洗和专业治疗恢复。事实上,疏通剂的危险性远不只于此,其成分与使用误区可能对生命安全造成致命威胁。
疏通剂的成分大揭秘:为什么有这么大威力?
管道疏通剂作为家用清洁剂,大部分人都知道其作用强大,常作用于清除下水道堵塞物。然而,记者查阅资料发现,管道疏通剂的成分大多为强酸或强碱,例如氢氧化钠、盐酸或次氯酸钠。这些化学物质遇水或有机物如毛发、油脂时会发生剧烈反应,释放大量热量,最高可达100℃以上,并产生腐蚀性气体。
以强碱类疏通剂为例,氢氧化钠遇水后生成氢氧化钠溶液,pH值高达13~14,能快速溶解蛋白质和脂肪,导致组织液化性坏死;而强酸类疏通剂如盐酸或硫酸则通过分解堵塞物中的碳酸钙发挥作用,但其pH值低至1~2,接触皮肤或黏膜会瞬间造成化学灼伤。此类反应不仅具有强腐蚀性,还可能伴随高温灼烧的双重伤害,甚至引发有毒气体释放。
近年来,因误触或误用疏通剂导致的事故屡见不鲜。2023年,一名仅1岁半的女童将彩色颗粒状疏通剂误认为糖果吞食,结果导致口腔、食道和胃黏膜严重灼伤,需住院治疗6天,后续甚至可能面临食道狭窄的风险;2022年,一名成年男子在疏通马桶时未佩戴护目镜,药液溅入眼睛导致角膜烧伤,近乎失明;更危险的是,将不同类型的疏通剂混合使用如洁厕灵与管道疏通剂混合使用可能引发酸碱中和反应,生成氯气等有毒气体,轻则灼伤呼吸道,重则窒息死亡……这些案例表明,疏通剂的危险性远不只表面的“清洁功能”,稍有不慎就可能酿成无法挽回的悲剧。
正确使用疏通剂,安全又高效
在了解错误使用疏通剂的危险性后,如何安全正确使用疏通剂就显得至关重要。首先,务必仔细阅读说明书,明确产品类型及适用场景。例如,强碱类疏通剂适合油脂堵塞,而酸性产品对水垢更有效,选择错误可能导致化学反应失控。其次,在操作时佩戴好防护用品,如护目镜、手套、口罩等,进一步保障个人人身安全。最后,操作时需确保环境通风,按说明书剂量少量多次倒入下水道,避免过量使用引发剧烈反应。对于轻微堵塞,优先尝试物理方法,如皮搋子或生物酶类产品,减少强酸或强碱的使用频率。
疏通剂不小心沾上皮肤如何急救
8月12日下午,记者询问郑州市第七人民医院急危重症医学部主任郭琳关于使用管道疏通剂不小心粘上皮肤如何急救的相关问题。郭主任讲道:“防患于未然,儿童好奇心重,安全意识弱,疏通剂务必放在孩子接触不到的地方,从源头切断孩子误触的可能。”她提到,若不小心发生疏通剂接触皮肤、黏膜,甚至误食的情况,以下应急措施能“救命”。
接触皮肤:一旦皮肤沾上管道疏通剂,立刻用大量流动清水持续冲洗受伤部位15~20分钟,冲洗后不要盲目涂抹药膏、牙膏,应尽快就医,让医生判断处理伤情,就像案例中的男孩,奶奶及时用清水冲洗,为后续治疗争取了有利条件。
接触眼睛:疏通剂一旦接触眼睛,立即用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边冲洗边眨眼睛,尽可能彻底冲洗,然后立即就医,以免残留化学物质损伤眼球。
误食:误食疏通剂后千万别催吐,因为疏通剂腐蚀性强,催吐会再次损伤食管;也不要喝酸性和碱性液体中和,因为酸碱中和会释放大量的热量,进一步灼伤食管和胃。一旦误服,应立即口服牛奶、蛋清稀释疏通剂。牛奶、蛋清可以起到保护食管和胃黏膜的作用,然后尽快就医治疗。
生活中看似普通的清洁剂,可能暗藏致命风险。从两岁男童的灼伤事件可以看出,疏通剂的强腐蚀性不容忽视,但它的危害并非无法避免。防患于未然,将“安全第一”放在首位,规范操作,让这个管道疏通工具真正成为“好帮手”。
本报记者 黄栖悦
省市场监管局发布消费提示:
酸奶美味可口 选购注意“避坑”
夏秋时节,酸奶购销两旺。目前,市场上酸奶种类丰富,口味各异、包装多样,如何科学选购酸奶,河南省市场监管局发布消费提示,供您购买时参考。
“读标签”注意关键信息
购买酸奶时,应选择包装完好的产品,要关注标签内容。
查看生产日期和保质期,判断产品是否过期,尤其是打折促销的产品。查看配料表,酸奶配料表首位一般是生牛(羊)乳、食品工业用浓缩乳或乳粉。
查看存储条件,判断产品在售卖时是否符合温度要求。购买低温酸奶时,注意观察货架是否为冷柜,切勿购买包装鼓胀、出现分层或异味的产品。
“验身份”区分酸奶和乳饮料
常见的酸奶分为发酵乳和风味发酵乳。市场上一些酸酸乳和优酸乳类产品,常被消费者混淆为酸奶,实际为乳饮料。在购买时,要仔细分辨,做到“四查看”,避免踩坑。
查看样品名称和类型。酸奶名称一般为“发酵乳”“酸乳”“风味发酵乳”“风味酸乳”等,如果标注“含乳饮料”“乳酸菌饮料”“饮品”等字样,则属于饮料类。
查看配料表。酸奶配料以生牛(羊)乳、 食品工业用浓缩乳或乳粉、乳酸菌为主。乳饮料配料以水、白砂糖、食品添加剂(如甜味剂、增稠剂)等为主。
查看蛋白质含量。发酵乳蛋白质含量≥2.9g/100g、风味发酵乳蛋白质含量≥ 2.3g/100g,而乳饮料蛋白质含量最低指标要求≥0.7g/100g。
查看执行标准。酸奶执行的产品标准代号为GB19302,乳饮料执行的产品标准代号为GB/T21732。
“讲卫生”自制酸奶别大意
部分消费者担心市场上售卖的酸奶可能含有防腐剂、增稠剂等食品添加剂,因此选择在家中自制酸奶。
在自制酸奶时,要选用日期新鲜的纯奶作为原料,制作过程中需确保手部和发酵容器的清洁卫生, 同时发酵温度控制在40℃~45℃。
制作完成的酸奶应及时密封并放入冰箱冷藏,在3天内食用完毕。若发现酸奶有酒味或轻微的霉味,表明已受污染,不能再食用。
“尝新品”购买食用需谨慎
随着“干噎酸奶”的走红,网上刮起了一阵吃“干噎酸奶”的风潮。“干噎酸奶”实为希腊冷萃酸奶,通过特殊工艺滤除乳清,使质地浓稠如奶酪,具有高蛋白的特点。
在购买时,应谨慎购买自制“干噎酸奶”及电商平台上的散装产品,若生产不规范、储存不当,发酵过程中温度和时间控制不当,不仅影响食用体验,还可能有安全隐患。
对于吞咽能力较弱的老人、幼儿等人群, 食用“干噎酸奶”可能会加重消化道负担,甚至引发呛咳或窒息,需格外小心,不要盲目跟风。
省市场监管局提醒,消费者购买酸奶时,应注意留存购物小票、订单截图、消费记录等相关凭证,一旦发现食品安全问题或遇到消费纠纷,请及时拨打12315热线进行投诉举报,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记者 李爱琴
养老驿站上门服务项目,为啥有多有少?
除了理发修脚,看看还有哪些特色服务
北京市多区近几年陆续探索建设家庭养老床位,老人与辖区养老驿站签订服务协议,由驿站依约提供上门服务。相当于将养老床位“搬”进家庭,满足老人“养老不离家、不离亲”的心愿。不过,由于养老驿站多由第三方机构运营,所能提供的上门服务,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机构自身业务范畴。那么,如今驿站能够为家床老人提供什么服务,是否能满足老人需求呢?
养老驿站保洁员王丽在为签约家庭做保洁
现场 为高龄老人理发修脚 外加全屋保洁
上午11点37分,西营前街养老服务驿站的保洁员王丽,到达张大爷和鲍阿姨家中。拍照打卡,上传系统后,她便开始此次的全屋保洁工作。
张大爷和鲍阿姨均已80岁高龄,鲍阿姨因眼疾导致失明,自2022年起被纳入所在社区的家庭养老照护床位服务范畴。每月驿站会派人上门,为鲍阿姨提供一次理发和修脚服务以及一次全屋保洁服务,这两次服务可以说帮了老人大忙。张大爷望向坐在椅子上的老伴,鲍阿姨的短发精神利索,修剪得很有层次。“我觉得驿站提供的服务符合我们要求,挺满意的,尤其盼望着小王来,聊聊天,可热闹了。”
王丽动作麻利,打扫卫生有自己的逻辑。先清理最内侧的厨房,柜子、灶台、水池……一路擦拭过来,再打扫中间的客厅、床下、桌面,最后到卫生间,擦拭墙壁、马桶、地面。打扫卫生间隙,她还帮张大爷老两口做了顿午餐。
政策 每位老人每月补贴600元 享两次上门服务
王丽较为固定的上门老人有50多户,相处下来,其实早已不限于“保洁”这项单纯的业务。如果是赶上饭点儿,她都会帮老人做顿饭,帮买药、买菜也是常有的事儿。下班遛弯儿,走到相熟的独居老人家附近,她还会不时进门看望,老人们都非常盼着她来。
西营前街驿站的运营方,是北京无忧智护家庭服务有限公司,他们同时还运营着艺苑西里驿站,承接240余位家庭床位老人。负责家庭床位业务的工作人员高梦丽介绍,公司可从民政部门获得每位老人每月600元的补贴,相应需提供两次上门服务,每次不少于4小时。“民政部门其实是给了一个8小时的总要求,我们结合自身情况和老人需求设定服务项目,一次是理发、修脚,另一次是全屋保洁。”
说是保洁,其实还包括了清洗空调、油烟机,擦玻璃等项目,老人均可使用每月两次的上门服务灵活替换。驿站签订了一批像王丽这样的劳务协议人员,每天傍晚对次日的上门服务进行排班。另外,每个季度还需对老人进行6次访视服务,是由高梦丽等驿站工作人员来完成的。
内容 家庭养老床位服务 不限于理发修脚
西营前街驿站的家庭养老床位服务,可以说是第三方机构承接政府项目的缩影。而在家庭床位不断探索设置的当下,有市民近日发帖反映,老伴患阿尔茨海默病多年,因重度失能,被社区纳入“家庭养老床位”户。但附近养老驿站工作人员称,上门服务仅限于理发、修脚两项。
“老伴的脚用不着修,由于抵触生人,头发也只让我剪。”这位老人在帖中写道,向驿站人员说明情况后,他们表示那就没办法了,不接受服务,驿站就拿不到政府补贴。这位老人认为,“家庭养老床位”不能只担个虚名,其核心在于后续服务。
家庭养老床位服务只有理发和修脚吗?老人反映的情况引起社会关注。记者注意到,在其发帖后不到两周,得到属地街道回复,称所对应的驿站其实可为签约老人提供个人助洁(含洗漱、剪发剃须、洗脚剪指甲等)、居家清洁(衣物洗涤、物品整理、空调油烟机清洗)、助行(陪同散步)、护理协助(协助指导翻身、褥疮预防)及康复护理(局部推拿按摩)等多项服务。
运营 助老服务也要有利润 项目选择有局限
记者联系到街道相应工作人员,对方介绍,经过与老人的沟通,了解到这位老人的家中雇了保姆,老伴又怕见生人,因此驿站的服务项目基本都用不到。“其实驿站人员跟他介绍了,也拿着项目清单让他勾选,但他没有想选的服务,清单用完就拿走了,他又记不住那么多,就造成了误会。”工作人员称,目前是给老人换了一家养老驿站,他选了局部推拿按摩这项服务,“这家驿站有他们认识的工作人员,入户更能接受。”
老人反映的问题得到了妥善解决,不过一个现实状况是,由于所处区域、补贴经费以及运营机构的不同,各养老驿站对签约家床老人所提供的免费服务和程度确实存在差别。某养老驿站负责人林叶(化名)解释,一些服务项目,如果运营该驿站的机构没有专门人手,可能就不会提供,即便外包出去,也要考虑成本问题。
另一养老驿站负责人陈琪(化名)表示,公司本身就开展家政业务,有自己的保洁团队,老人有什么需求,公司内部就能解决,不需要找别人,因此能提供的服务项目较多。“政府对家床老人的补贴资金是固定的,从外面请人成本肯定会高,运营机构为了能有利润,至少别亏本,可能就会在项目范围上有所取舍。”
展望 项目丰富价格实惠 接受度仍待提高
林叶介绍,目前其负责的驿站,承担着80余位签约家床老人的照料工作。按主管部门要求,每人每月至少应获得两次免费上门服务。其中一次是生命体征监测、家属照护技能指导,另一次即以理发为主。
陈琪所在的驿站,则承接了300余位家床老人的照料工作,主要提供的服务为访视、理发、擦浴。“访视的话主要是陪老人聊天,过程中我们都会随手帮老人收拾一下房间。如果不需要理发、擦浴,老人也可以换成按摩、保洁等服务。”
驿站为家床老人提供的项目,或许相对有限,若不限于免费项目,从西营前街驿站,到林叶、陈琪所在的驿站,记者看到服务列表中的项目还是非常丰富的。日间夜间入户照料、陪同外出就诊、爬楼机服务……对家床老人,价格还更为优惠。
不过,在林叶印象中,选择付费项目的家床老人并不多。“大部分老人的想法还是,免费的都行,不免费的都不要。”
在林叶印象中,驿站服务其实有过更为蓬勃的时候。不过,逐渐有一些商家开始盯上失能补贴,暗中卖东西、抢客户。特殊时期驿站又面临营业暂停、无法提供上门服务的状态,北京市便放开了对失能补贴的使用限制。“这些钱可以在超市花了,我们的服务就更少了。以前有位老人,就指着我们不时帮忙去给他洗脚修脚。补贴可以用于买东西后,他儿子就把卡拿走了。”
北京城市学院学报去年刊发的一篇论文提及,根据走访调查,老人一般只愿接受健康指导等一些免费项目,或是助餐等低消费服务。家庭较为困难的老人或者是农村老人,更不愿意消费。
“所谓钱花在刀刃上,买吃的用的这些实体物品没问题,买服务就还是不太舍得,自己能凑合就凑合。”陈琪称,稍低龄的老人观念会有所转变,但他们的需求量又还不大,推广服务仍需要普及和时间。
北京晚报记者 魏婧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