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3日,第三届海峡两岸暨港澳中医药科技创新大会暨中原中医药科技创新国际会议在郑州开幕。本次会议由省科协指导,郑州大学、河南大学联合主办,以“中医药智能生物制造前沿探索与产业转化”为主题,汇聚来自中国、美国、新西兰、日本、埃及、塞尔维亚、俄罗斯等13个国家及地区的近60位专家学者,其中包括5位中外院士及多位学科开创者。
与会的外国嘉宾
本次会议旨在汇聚全球智慧,深入探讨中医药智能生物制造的巨大潜力。与会专家围绕中医药发展的关键技术趋势、多学科交叉融合等核心议题展开了深入对话。
除主论坛外,会议还设置了5个平行分会场,议题覆盖中医药智能生物制造的多个关键方向,包括前沿技术、安全评价、功能产品开发、资源挖掘与利用等。此次会议青年学者占比超60%,青年科学家的创新活力成为一大看点。
来自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印第安纳大学的参会学生说:“这是我第一次接触到中医药和药食同源的概念,感觉非常新颖有趣,我能感觉到中国在中医药发展方面有很明确而伟大的目标。”
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印第安纳大学副教授郝磊表示:“科学家有责任承担科普教育工作,澄清科学概念。例如商家常使用的‘优质脂肪’这一说法,在学术角度来讲是不够客观的,人体所需的营养物质并没有优劣之分。”
南昌大学副教授潘瑶在展示江西道地药材研究成果时表示:“作为中医爱好者,我认为《本草纲目》等典籍对当今药食同源仍有启示。”她呼吁:“当前部分经典炮制技艺面临断代风险,需要结合现代技术加以保护。”
会议期间还举行了签约仪式,标志着多项科研成果即将迈向产业化。国家食用菌加工技术研发专业中心主任康文艺介绍:“本次签约聚焦具有健康功效的高值化产品转化,例如金针菇膳食纤维减重产品等。这些合作将依托河南高校以及我们中心等平台的研发优势,联合企业共同推动市场应用。”
“本次会议是中原地区本年度规格最高的中医药国际学术盛会之一,有效构建了联通海峡两岸、港澳地区及全球多国的科技创新网络。会议为强化中医药科技创新的国际话语权、加快推进中医药现代化与产业化进程提供了重要的交流平台。”康文艺表示。
记者 魏滢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