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智慧教学遇上BOPPPS:《数字多媒体作品创作》课程 这样“焕新”课堂

2025-08-06 来源: 郑州晚报 郑州客户端官方网站 分享到:

河南牧业经济学院文法学院网络与新媒体专业《数字多媒体作品创作》课程团队积极探索教学改革,将智慧教学理念与BOPPPS教学模型深度融合,通过技术赋能与模式创新,构建了“以学生为中心,以产出为导向”的高效课堂新范式。该实践不仅提升了学生的数字创作能力与跨学科思维,也为高校艺术类与技术类交叉课程的产教融合教学改革提供了可借鉴的范例。

BOPPPS模型:以生为本,教学设计奠根基

BOPPPS教学模型(Bridge-in,Outcome,Pre-assessment,Participatory Learning,Post-assessment,Summary)是一种以教学目标为导向、强调学生参与的教学设计框架。其核心在于通过“导入—目标—前测—参与式学习—后测—总结”六个环节的闭环设计,实现教学过程的精准化与高效化。

《数字多媒体作品创作》作为一门融合艺术设计、视频制作技术与传播学的交叉课程,在传统教学中常面临“理论与实践脱节”“学生参与度不足”“创作反馈滞后”等痛点。课程主讲教师马汇表示:“数字创作能力的培养需要‘做中学、学中创’,而BOPPPS模型恰好为这种实践导向的教学提供了结构化支撑。”

智慧教学赋能:技术驱动,课堂变革焕新颜

为破解传统教学难题,课程团队引入智慧教学工具,将BOPPPS各环节进行数字化升级与改良,使之更加适配课程产教融合的教学目标:

“前测”(Pre-assessment)环节放置在课程开始之前,教师利用在线问卷工具、主题讨论、预习内容等实时调研学生基础,动态调整教学策略,同时教师可通过学习通平台的AI助教和知识图谱工具,实时分析学生的学习进展,优化整体的课程教学策略;在“导入”(Bridge-in)环节,教师通过在线发布产出目标任务、讨论问题等激发学生兴趣;在“目标”(Outcome)环节,明确企业任务驱动下的学习成果与能力指标;在“参与式学习”(Participatory Learning)环节,依托云端协作平台,学生可独立或者分组完成“从创意到作品到市场”的全流程实践,教师通过课堂投屏、在线审核、线下巡视指导等措施进行过程指导,点评共性问题,点拨个性问题;在“后测”(Post-assessment)环节,教师结合企业评价要求对学生的产出初稿进行品控把关,实现教学内容与行业标准的无缝对接,确保学生作品不仅符合课程学习目标,更具备实际应用价值;在“总结”(Summary)环节,教师归纳课堂创作要点,推荐优秀的产出榜样,融入课程思政点,使学生们不仅巩固了专业知识和技能,更树立了正确的创作观与价值观,增强了文化自信与社会责任感。通过榜样示范与价值引领,学生们在提升数字创作能力的同时,也深刻认识到作品的社会意义与文化传播使命,实现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塑造的有机统一。

实践成效:能力提升,业绩卓越结硕果

智慧教学与BOPPPS模型的融合,显著提升了课堂效果。学生作品质量和创作能力显著提升,在2024春季学期校企合作实践成果汇总中,136名学生产出2万余个短视频模板,目前累计播放量超6亿,使用量超5000万,为企业带来了极高的商业价值,服务千万社会大众更好地记录生活、表达创意和营销宣传,课程业绩在全国与企业合作的数十所高校中位列第一。

课程卓越的创新模式已立项教育部供需对接就业育人项目,先后获得西浦产教融合课程创新大赛特等奖、河南省教学创新大赛特等奖、河南省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成果二等奖等多项荣誉,并入选西浦全国产教融合课程典型案例集获“全面卓越奖”, 充分彰显了其在人才培养供给和服务产业需求及产品供给方面的强劲能力。

展望未来:智慧引领,教育生态新方向

课程团队将进一步深化智慧教学应用,积极探索元宇宙、AIGC等前沿技术在BOPPPS模型中的融合路径,打造更具沉浸感与智能化的教学新范式。同时,团队将在校内外积极推广课程成功的教学模式,通过示范引领扩大教学影响力,推动高校课程改革向纵深发展。

随着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深入推进,《数字多媒体作品创作》课程的创新实践正以“小切口”推动“大变革”,不仅为高校课程改革提供了“智慧赋能+模型创新”的双重启示,也为构建开放、协同、智能的智慧教育新生态注入了强劲动力,助力新时代教育高质量发展。

河南牧业经济学院 魏景霞

《郑州晚报》版面截图

分享到: 编辑:陶莎 统筹:曹杰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