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见郑州古建筑:打卡“飞机楼”,触摸城市根脉

2025-08-04 来源: 郑州晚报 郑州客户端官方网站 分享到:

盛夏八月,树影婆娑。8月1日中午,在花园路与纬五路交叉口,一片浓密的绿荫温柔覆盖着几栋蓝色墙体的三层建筑群。纵使暑气蒸腾,这里仍吸引着市民驻足流连。

保洁员杨师傅一边清扫落叶,一边笑着介绍:“这可是咱这片的‘网红’!”——在高楼森林的夹缝中,这组低矮的青砖建筑群,如同被时光遗忘的孤岛,倔强地延续着七十载的城市记忆。它,就是声名远播的郑州“飞机楼”。

记者现场放飞无人机,从高空俯瞰这座建成于1954年的建筑群,其布局赫然呈现一个清晰的“士”字形。匠心独运的设计赋予其鲜活的生命意象:昂然挺立的“机头”,方正厚重的“机舱”,舒展有力的“机翼”,以及收束精当的“机尾”——一架蓄势待发的“银鹰”凝固在中原大地上。

据介绍,这个建筑群由苏联专家设计,河南省建筑工程公司建造,总面积达4500平方米。

河南五建集团、高级工程师孙宝山,对这栋飞机楼有深层的了解:这座建筑是郑州近代优秀建筑谱系中不可或缺的瑰宝,与国棉三厂大门、1963年的郑州工学院工字楼一起,成为城市肌理中独特的文化符号。

其魅力不仅在于外形!孙宝山指出,飞机楼的墙体厚度达到惊人的50厘米,远超常规的24厘米甚至38厘米,其设计理念源于抵御苏联极寒气候的智慧,造就了冬暖夏凉的舒适空间。

“外观或许被视作‘傻大笨粗’,实则内蕴深厚的实用主义哲学——实而不华,坚固耐久。” 这份厚重,是历史在砖石间留下的沉稳回响。

“飞机楼绝非仅仅是建筑奇观。1954年10月,河南省会迁至郑州,这座崭新落成的大楼旋即迎来它的首位主人——中国人民银行河南省分行。”孙宝山说,它因此被老郑州人深情地称作河南的“银根”,成为名副其实的金融心脏。

这座楼是河南现代金融业波澜壮阔史诗的起点:1954年,中国人民银行在此扎根,河南现代银行体系由此萌芽。1979年至1984年,中国银行、农业银行、工商银行、建设银行这“四大行”的河南分支机构,如雏鸟离巢般,相继从这座“母舰”中振翅而出。上世纪90年代,政策性银行相继成立,城市商业银行如雨后春笋般在全国铺开。

这座建筑,亲历了河南金融业从蹒跚学步到枝繁叶茂的全过程,是无可争议的河南金融历史文化发源地与活态见证者。

其深厚的历史文化价值最终赢得了尊重:2011年,它荣膺“郑州市中心城区优秀近代建筑”称号,并被纳入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不可移动文物名录。

2021年,飞机楼进行了一场精心实施的抢救性加固与修缮工程,得以重现其本来风貌,并被赋予了新的时代使命——变身为郑州鲜明的金融文化地标。

漫步在飞机楼下,记者也感悟到七十载时光的变迁,在相关部门精心呵护下,此楼完成了从功能性建筑到城市文化精神坐标的华丽蜕变。打“飞机”,不再仅是寻找一个独特的建筑视角,它已然成为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一次触摸城市根脉的文化寻根之旅。

记者 徐富盈/文 马健/图

分享到: 编辑:陶莎 统筹:曹杰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