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届“小荷风采”全国少儿舞蹈展演正在郑州精彩上演。一场场充满童真童趣与艺术巧思的舞蹈,以灵动的舞姿、鲜活的创意和真挚的情感,不仅生动展示出全国少儿舞蹈的专业水准与综合素养,更勾勒出新时代少年儿童向阳生长的蓬勃朝气与对美的无限向往。其中,北京市少年宫舞蹈团携原创作品《爱,在北京》惊艳亮相,以灵动舞姿架起京豫两地青少年文化交流的彩虹桥。
北京市少年宫舞蹈团展演现场
胡同笑语跃舞台 京味儿童暖中原
《爱,在北京》以老北京胡同为背景,通过踢毽子、滚铁环等生活化场景,将北京孩子纯真烂漫的成长印记娓娓道来。疾驰的单车穿梭于“红墙绿瓦”间,翻飞的彩绸映照着琉璃瓦上的晨光——少年们用充满张力的肢体语言,倾诉对家乡的炽热情感。
该团编导王潇老师表示:“孩子们不是在表演,而是在重现他们阳光下奔跑的足迹。我们想告诉全国观众,北京孩子的童年既有传统滋养,更充满时代活力。”
作为首都少儿艺术教育的“金名片”,北京市少年宫舞蹈团历经七十载艺术积淀,始终坚持“以舞化人”理念。团队曾多次参加“小荷风采”全国少儿舞蹈展演、《开学第一课》等重大活动,屡获国内外奖项。此次赴郑的40余名小演员平均年龄仅10岁,却在训练中展现出专业素养。“每个动作都经过千锤百炼。”负责团队教学的牛雪老师介绍,“我们更注重引导孩子理解舞蹈背后的文化根脉。”
两地少年手相牵 文化交融启新篇
演出结束后,京豫两地少年宫学员开展深度艺术交流。北京小舞者带领郑州伙伴体验《爱,在北京》标志性舞段,郑州学员则表演了蕴含黄河文化的传统民间舞。“原来北京小朋友也喜欢跳皮筋!”郑州学员王同学兴奋地说。郑州市少年宫老师认为:“舞蹈是超越方言的对话,当孩子们踩着相同节拍起舞时,心灵早已共鸣。”
“小荷风采”不仅是艺术展台,更是文化融合的苗圃。当北京胡同的晨光与黄河的波涛在舞蹈中相遇,两地少年用足尖书写着新时代的文化答卷。双方都期待持续深化合作,让少年儿童成为传播地域文化的“小使者”,让文化交融的种子在少年心中持续生长。这不仅是艺术的对话,更是文化血脉的相连,为“何以中国”的命题增添了一抹亮色。
本报记者 苏瑜 文/图
《郑州晚报》版面截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