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蓟州区爨岭庙烈士陵园,草木郁郁葱葱,烈士墓碑庄严肃穆,前来瞻仰的游客脚步轻轻,神情凝重。这里,长眠着102位在爨岭庙突围战中牺牲的烈士,中共冀热边特委第一地区专署专员杨大章正在其中。
杨大章,原名杨士英,又名章棣,1909年生于天津市;1923年考入南开中学;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积极参加党领导的抗日救亡斗争,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6年,他调到山海关—天津—郑州段负责铁路联系工作。卢沟桥事变后,天津形势日益严峻。杨大章按照党组织的指示,在天津、唐山等地建立抗日救国小组,印发抗日宣传小册子等,对铁路青年职工进行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教育。
1939年4月,杨大章和妻子阎国珍(中共党员,化名阎志)前往平西抗日根据地工作,同年7月任晋察冀第六专署(即平西专署)民政科长。1940年,杨大章兼任平西专署秘书主任,不久即调任昌宛县县长。
平西是我党在晋察冀地区建立最早的抗日根据地之一。日军从1940年开始,对这一地区进行大规模“扫荡”。在极其恶劣的环境中,杨大章鼓励大家咬紧牙关坚持,并率领全县人民战斗在百花山头、永定河畔。
为适应新的斗争形势,1943年7月,冀热边特委成立,下设五个地委和五个专署,杨大章被任命为第一地区专署专员。
1944年5月16日,杨大章和十三团副政委廖峰、蓟遵兴联合县县委书记季安带领区县干部等200多人进山开会。17日上午10点左右,敌军袭击团山子,杨大章迅速组织撤离。18日拂晓,队伍遭到敌军包围。在腹背受敌的情况下,杨大章振臂高呼:“誓与敌人决一死战!”战斗由拂晓持续到将近中午,子弹打光了,就用石头砸。战斗中,杨大章不幸中弹,英勇牺牲,年仅35岁。
新华社天津7月16日电
《郑州晚报》版面截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