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物郑州丨商都管城 郑州之根绽华彩

2025-07-15 来源: 郑州晚报 郑州客户端官方网站 分享到:

郑州,曾“五次为都、八代为州”,是华夏文明重要发祥地、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中国“八大古都”之一。

管城区作为郑州商代都城遗址所在地。黄土之下,有商之城,诉说华夏文明;地表之上,城垣巍耸,见证时代变迁。

商都之源,何以管城;商都管城,郑州之根。这还得从头开始,慢慢地捋一捋……

古老而又时尚的阜民里

探究管城,从历史深处走来

成汤建商,盘庚迁殷……一个个神奇故事,在管城区这片土地上精彩上演,沉淀着神奇和厚重。

“管”的由来。据史料记载,周武王姬发,凭借出色的管治才能,周族的势力不断壮大,并在商朝末年灭掉殷商王朝,建立周王朝,史称西周。

周武王姬发就把商都地区划分为3个封区,派自己的三弟管叔鲜、五弟蔡叔度和八弟霍叔处驻守统治,监视并辅佐武庚管理殷商遗民,史称“周三监”。管叔鲜,是“周三监”之首,成为西周初年第一个被授予方伯的诸侯。管叔鲜分封地,就是现在郑州市一带,建立管国。

周武王姬发死后,儿子周成王姬诵继位,由于周成王才13岁,加之刚建立的周王朝还不大稳固,就由叔叔周公旦辅助成王掌管国家大事,实际上是代理天子的职权。周公很优秀,辅政7年,开创了盛世局面,史称成康之治。

管叔鲜、蔡叔度和霍叔处3位也是成王的叔叔,联合商纣王的儿子武庚叛乱,史称“三监之乱”。管叔鲜被诛杀,管国灭亡,废为邑,沦为管地。但是,“管”这一地名,穿越时空,流传至今。

从西周建立管国开始,经历东周、秦代、西汉、隋开皇元年、唐代等朝代更迭。1953年,郑州设立回族自治区,相继易名,陇海区、金水回族区、向阳区、向阳回族区,直至1983年7月,正式更名管城回族区。

管城区历经沧海桑田,成就一部波澜壮丽的史诗画卷。

溯源商都,从一块陶片说起

商城的发现是从一个小学教师开始的。郑州市南学街小学教师韩维周,因为喜爱古迹,就经常到郑州城外施工现场搞调查。1950年的秋天,韩维周再次来到郑州城南二里岗一带察看,结果发现一些绳纹陶片和磨光石器。酷爱考古学的韩维周意识到这些前所未见的东西非同寻常,立刻拿到文物部门进行鉴定。结果,绳纹陶片和磨光石器,被确定为商代遗物。这些不起眼的陶片和石器,无意中撩开一座商朝王都的神秘面纱,立刻引起考古专家的注意。

1951年春天,中科院考古所河南调查发掘团,来到郑州对该遗址进行调查,根据采集到的标本,进一步推断这里为重要的商代遗址,时代比安阳殷墟更早。这一重大发现,立刻引起国内考古界的重视和一片哗然。

1952年夏天,全国第一届考古人员训练班实习分队来到郑州,以二里岗遗址为重点进行试探性的发掘。自此以后,郑州商代遗址考古发掘缓缓拉开序幕。

郑州商代都城遗址挖掘与考古学家安金槐密不可分。安金槐,中国著名考古学家,1921年9月出生于河南登封,1948年毕业于河南大学历史系,1950年起投身文物考古工作。以商代考古研究著称,尤其以郑州商城的发现和夏商周断代工程贡献闻名。??20世纪50年代主持郑州商代遗址发掘,首次确认早于安阳殷墟的商代王都(隞都),提出二里岗文化的考古学分期,奠定商代早期考古框架。

近年来,在管城区书院街片区墓葬金覆面和铜覆面的出土,反映了商代葬俗中的覆面习俗。

在这片区域内,有谱写中国城市建设史新篇章的商代王城,周边还集聚着各个历史时期丰富的文化遗迹:东汉文庙,唐朝开元寺、夕阳楼,元代北大清真寺,明代城隍庙、天中书院、清代岳氏民居,文化遗存横跨夏、商、汉、魏晋、唐、宋、元、明、清直至近现代,犹如一颗颗璀璨明珠镶嵌在这里,串联起郑州3600多年的辉煌历史。??

薪火相传,绽放一路之华彩

作为中国都城建制的创始之地和郑州设立最早的城区,管城区从3600多年的厚重历史中汲取奋进力量,守好“老”的底色和文脉,拓展“新”的内涵和意蕴,在107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接续演绎“以古闻名、以新出彩”的故事。

2016年8月,市委、市政府作出“提速商都历史文化区建设”的重要战略部署,提出打造“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中心”的战略目标,整体按照2.52平方公里起步区、5.6平方公里核心区和9.6平方公里商都历史文化区3个层次,有序实施推进。先期推进商都博物院片区、书院街片区、亳都古巷、开元寺·塔湾古街、夕阳楼片区等片区改造。2016年8月27日,管城区召开商都历史文化区起步区征迁工作动员大会,拉开商都历史文化区如火如荼的建设序幕。征迁面积85万平方米,住宅6293户、企事业单位91家,创造中心城区最大面积棚户区、最大体量征迁的“管城速度”。2017年6月16日,商都历史文化区启动全球招商,经过10余次市级以上的专家评审会和咨询会反复修改完善。2019年11月,商代都城遗址空间规划方案完成,形成统筹科学的顶层设计“规划图”,高起点高质量推进商代都城遗址3平方公里核心区建设,全域开发、全景建设。围绕“一环、一园、六大核心街区、六大协同风貌区”,倾力打造世界级大遗址保护典范、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基地中的全国重地和国家中心城市高品位文化主地标、城市会客厅。

商都历史文化区建设,是一项重现历史荣光的宏伟工程,这对管城区来说是一个重大机遇,但也是一个不小的考验。

管城区围绕“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展示地、国际消费中心高地和国际知名文化旅游目的地”目标定位,持续深化商代都城保护开发利用,一体推进文化赓续、功能完善、风貌重塑和产业升级,重点推进亳都·新象、塔湾古街等22个项目建设,讲好商都故事,塑造“漫步商都”等文旅IP,推动商都历史文化区5A级旅游景区创建,全力打造城市文化和经济中枢。

清真寺街,是管城区的一条千年老街,全长约790米、宽5米,郑州北大清真寺便坐落在此街。“以前街道坑洼不平、私搭乱建严重,生活在这里挺糟心;再看看现在,一步一景,出家门就能旅游。”今昔对比,令世代居于此的海新景感慨良多。

一街一景致,一街一特色。维新街,也是一条原本破旧无序的老旧背街,经过创意改造,把家装中“简中式”的风格运用其中,使其摇身变为整洁且充满韵味与活力的小巷。

巷口,商都遗址城墙照,印证历史沉淀的底蕴;老城市井气息照,承载岁月流淌的过往。巷里,灰瓦白墙下,或数株青竹,或几块湖石,相映成趣,营造出清幽氛围。因墙而建的围栏,与内置绿植相嵌缀,影影绰绰间,增了几分雅致;相间漏窗里,蔷薇探头弄影,添了几分婀娜。

阜民里城市更新文旅融合项目,总占地面积61.3亩,总建筑面积约4.5万平方米。2024年底,阜民里城市更新文旅融合项目全面呈现。

亳都古巷文化片区,是商代王城遗址核心板块最早开工的一个片区。建设中的亳都古巷片区英姿初现,定位中原雅致文旅街即将化蛹成蝶,“六街六片区”已具雏形,沉寂的历史文化在这里“活”了起来。如今,顺城街、平等街、清真寺街、商都考古遗址公园、宫殿区遗址公园建成开放,商都遗址博物院、文物考古研究院开馆迎宾,东城垣博物馆、东南城垣考古研学中心投用,商都文化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吸引力不断提升。

文旅融合聚集人气,涵养魅力,激发活力,文化“软实力”正在悄然转变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硬支撑”。近年来,管城区精心谋划阜民里城南印象、北庆里1926等城市更新项目、丝路文化博物馆等11个文旅活动类项目加快推进,实施“巍巍亳都”系列文旅活动100余场次,吸引国内外游客超410万人次,带动投资消费35亿元。

记者 王思俊 王红/文 马健/图

《郑州晚报》版面截图

分享到: 编辑:周爱巧 统筹:曹杰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