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编辑部
76年风雨兼程,23载锐意革新。今天,《郑州晚报》迎来创刊76周年、改版23周年的特殊时刻。
当“郑州造”机器人亮相全球首场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赛,当一架架“空中丝路”货运飞机满载货品在郑州机场起飞、降落,当一列列高铁、地铁运送八方游客打卡郑州、河南……郑州,这座流淌着黄帝基因、跃动着商都脉搏的城市,如今,正以澎湃的激情迈进中心城市、枢纽之城的火热建设中。作为这场前所未有的历史和发展的见证者、记录者和推动者,我们始终与这座城市同呼吸、共命运,以新闻的力量见证时代变迁,以媒体的责任助力城市前行。
又是一年,郑州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迈出坚实步伐:中心城市建设提速,现代化产业体系加速构建,科技创新动能澎湃,对外开放步伐稳健,民生福祉持续增进……在这片充满活力的热土上,《郑州晚报》与城共势,向新向未来,一如既往,以主流媒体的姿态传递城市声音,以创新表达的匠心讲好郑州故事。
一
2024年年初,《郑州晚报》全新改版,立足民生、走进社区、关注财经、品读文脉,助力唱响“天地之中、黄帝故里、功夫郑州”城市品牌。“三月三拜轩辕”,跟随“主流媒体黄帝故里文化行”“黄帝约我拍郑州”的脚步和名家大咖一起采风郑州。新春佳节山河牵手,《郑州晚报》联手《济南时报》推出32版“新春消费攻略”,开创豫鲁媒体合作、联袂助力文旅的先河。
2024年以来,随着郑州邻居节在惠济、金水、郑东与市民一次次零距离互动,《郑州晚报》承担起纽带与桥梁的作用,主动担当,打造全民参与、邻里之间、多元覆盖、老少咸宜的邻居节IP,为社区注入“邻动力”,助力全市社会工作,推动郑州构建基层治理新格局,让你我的邻居走出家门,享受和谐邻里关系,链接有温度的社区服务。
一年来,郑州地铁6、7、8号线正式开通,郑州轨道交通运营里程跻身全国城市前10位,从此迈入世界级地铁城市行列。2025年,随着C2999次列车从开封站出发开往郑州东站,郑州至开封城际铁路全线贯通运营,郑开同城添通途。我们以“民生”为笔,关注城市更新、以旧换新、老旧小区改造、公园绿地建设……记录着你我生活的点滴变化。
二
作为扎根郑州76年的主流媒体,《郑州晚报》始终坚守新闻初心,不断探索媒体融合新路径,以创新表达提升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
顺应媒体深度融合趋势,郑州晚报构建“报、网、端、微、抖”全媒体传播体系,短视频、直播、H5等新媒体产品让新闻更鲜活。
城市的生命力源于其与时俱进的品格。从传统街巷到智慧园区,从工业锈带到创意街区,城市的每一次蝶变,都是对高质量发展规律的深刻回应。我们深知,只有顺应城市发展的大势,才能找准定位、赢得先机。无论是产业升级、生态治理,还是文化传承、民生改善,都需要以全局眼光把握城市脉搏,在尊重规律中创新,在守住根脉中突破。
与城共势,是顺势而为的智慧;向新向未来,是永不止步的追求。
三
10天前的5月19日至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强调,坚定信心推动高质量发展高效能治理,奋力谱写中原大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新篇章。
殷殷嘱托,厚望如山。76年,是一段厚重的历史,更是一个崭新的起点。《郑州晚报》将始终坚守“与城共势”的信念,以“向新向未来”的决心,记录郑州的每一次跨越,见证这座城市的无限可能。
未来已来,我们与你同行、与郑州同频。
站在新的起点,我们将以更高质量的新闻产品服务市民,以更开放的心态拥抱媒体变革。关注科技创新、产业升级、绿色低碳、智慧城市……我们将加速推进媒体深度融合,探索AI新闻、元宇宙报道等前沿技术应用,让新闻传播更智能、更精准;我们将继续关注民生热点,推动社会公益,搭建政府与市民的沟通桥梁,让新闻更有温度、更有力量。
76年铅火淬炼,23载融媒蝶变。《郑州晚报》及其新媒体矩阵既是镶嵌在城市肌体中的神经网络,感知着金水河的每道涟漪;又是翱翔于云端的文化信使,向世界讲述商都的当代传奇。从纸质时代的“铁肩担道义”到智媒时代的“妙手链万物”,变的是传播形态,不变的是“我们一直在你身边”的初心。
当郑东新区双子塔的霓虹与二七塔的钟声在数字空间交相辉映,《郑州晚报》与郑州、与你的故事仍在续写——因为这座城的理想,值得被记录;这里的人间烟火,应当被珍藏;这种双向奔赴的深情,必须被传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