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城文明新坐标 | 文明之光照亮百姓生活——写在新郑被授予“全国县级文明城市”称号之际

2025-05-28 来源: 郑州晚报 郑州客户端官方网站 分享到:

开栏的话

5月23日,全国精神文明建设表彰大会在北京召开。我市的荥阳市、新郑市、登封市获评第七届全国文明城市(县级城市);惠济区花园口镇、中牟县官渡镇等2个镇,巩义市孝义街道石灰务村等10个村被命名为第七届全国文明村镇。即日起,本报开设“绿城文明新坐标”专栏,聚焦这些新入选的文明城市和文明村镇推进精神文明建设的生动实践,展现我市文明培育、文明实践、文明创建的丰硕成果。

新郑,一座历史悠久、名人辈出的城市,拥有8000多年裴李岗文化,5000多年黄帝文化,2700多年郑韩文化,孕育了春秋名相子产、战国思想家韩非、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宋代建筑学鼻祖李诫、明代政治家高拱等名人先贤,更是中华人文始祖轩辕黄帝的故里。

今年5月23日,新郑被授予“全国县级文明城市”称号,又一次沐浴文明荣光。对于120万新郑人民来说,多年文明创建带给平凡百姓的不仅是物质环境的改善,更是精神修养的提升。

从“为糊口”到“图个乐”

新郑老城区,祥和街居民区,马师傅的修理铺照例有人排队。“以前路不平,灯不明,在外面摆个修鞋摊儿,下雨一脚泥,刮风满脸灰。”马师傅说,“现在环境越来越好,去年还通了暖气,修鞋摊进了店。当初摆摊为糊口,现在吃穿不愁,修理物件图个乐儿。”

文明城市创建以来,新郑市高质量改造提升老旧小区、背街小巷148个,数字化城管基本实现全域覆盖。为进一步提升环境质量,新郑严格落实“路长制”“街长制”,全面实施城乡环卫一体化,城市主次干道机械化清扫率、垃圾清运率、无害化焚烧处理率均达100%。

初夏时节,气温渐升。黄帝故里景区南广场绿树成荫,休闲长椅上,有人拉着二胡,悠扬乐声飘向远方。不远处,新郑体育场内,人们踢球、跑步、快走。

出门见园,随处健身,早已是新郑人的日常。新郑现有大型公园、街头健身游园81个,域内25所高校游泳馆、网球场、图书馆等向市民开放。人们在衣食住行大幅改善之后,更愿意追求音乐、美术、体育、舞蹈、阅读等精神享受。

从“美环境”到“兴文化”

无论城与人,文化是灵魂。文明城市创建,更需要彰显文化特质,让人们于城中溯到源,寻到根,找到魂。新郑借助黄帝故里景区提升等工作,力求以文化城,以城润心,通过展示璀璨而厚重的文化元素,激发起文化归属感和民族自豪感。

城东,今名黄水的古溱水宽阔平静,守护着矗立了2700年的郑韩故城高大城墙。轩辕湖、郑风苑两处湿地公园南北相接,10公里亲水步道环湖一周,将北区新城与老城连为一体。水岸拱桥,荷花绿树,人们其间垂钓、漫步、闲坐,仿佛《诗经·溱洧》场景重现。

城中,端庄古朴的黄帝故里建筑群,宽厚的围墙,凝重的屋顶,说不尽五千年文明。紧邻的新郑博物馆、接旨亭、南街古巷、清代考院、高拱故居,以及国宝级文化遗存郑国车马坑、郑韩故城遗址公园,构成新郑文旅核心区。

城西,古洧水今称双洎河,自西向东穿过故城西关,来到故城南门惠济门前。这里是曾经的古渡口,如今已是环境优美的洧水公园。为纪念黄帝时期仓颉受凤凰衔书启发,在洧水南岸高台造字,北宋时期于此建寺起塔,名为凤台寺塔。千年过去,风吹塔铃,声响依旧。

从“善孝廉”到“远者来”

孝善廉洁,是中华优秀文化的基本内涵,也是精神文明建设应有之意。

新郑市新华路街道,蓝天救援队二楼“荣誉室”,四周墙壁、几大箱子满是锦旗。自从2017年正式成立以来,蓝天救援队已累计抢险救援683次,成员从几十人发展到400人。

像蓝天救援这样的民间公益组织,在新郑还有仁安助学、家可美社工、龙之家公益社等很多,登记在册志愿者多达19.7万名,先后涌现“中国好人”8人、各级优秀志愿服务典型11个、各级道德模范82人。新郑市向获道德模范、中国好人、文明市民等荣誉称号的先进典型发放激励金和“新郑好人卡”,在乘车、就医、就学时予以照顾,让“好人好报”。新郑更注重以文化活动涵养孝善民风。新郑城乡已启用66个敬老食堂、133个农村日间照料中心。

孝善清廉,近悦远来。目前的新郑,公职人员外地人占比超过省内县市平均水平,人口净流入全省县市最多,城市建成区面积全省县市区第一。域内大中专院校25所,在校师生近30万人,是全省高校最多县级市。市场主体达14.5万家,总量全省县市第一。

今日的新郑,一座充满历史底蕴和现代气息的城市,正以其开放和包容的姿态吸引着无数人的目光,为人们带来更多的惊喜和机遇。

本报记者 张立 通讯员 梁丽英 常春阳

《郑州晚报》版面截图

分享到: 编辑:陶莎 统筹:曹杰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