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3日,2025全国精神文明建设表彰大会上,105岁高龄的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眼科教授、主任医师张效房被授予全国敬业奉献道德模范,是最年长的获奖者,也是郑州市首位正式获得全国道德模范殊荣的人。5月24日,省委常委、市委书记安伟看望慰问张效房,为他送去党委政府的祝贺祝福、关心关怀。5月26日,郑州日报社以《活一天,学习一天,工作一天,奉献一天》为题,对张效房的事迹进行了全媒体报道,在社会上激起强烈反响。实际上,这并不是郑州日报社第一次聚焦这位可敬的百岁医者。多年来,郑州日报社始终以笔为炬,记录这位“追光者”的医者仁心,传递他的精神力量,彰显主流媒体的责任与担当。
以笔为炬 记录“光明使者”的世纪坚守
早在2005年,郑州日报社就关注和报道了张效房的学术成就和教学交流。2012年推出“中原之子”深度报道,到2025年张效房荣膺全国道德模范,郑州日报社用20年时间,以全媒体视角立体呈现张效房的传奇人生。
2012年5月17日,郑州日报“中原之子”栏目,推出《眼科学界一代宗师——中原之子系列之张效房》,以一个整版的篇幅,对时年92岁的张效房进行了深度报道。这篇报道从“他的祛痛‘法宝’:全神贯注修改文章”“他的大胆发现:拯救了数千双眼睛”“他的眼科基金:照亮无数‘心灵之窗’”“他的突出贡献:‘张效房法’轰动世界”等多个角度和位面,进行深入挖掘,最终立体化地生动呈现了张效房“愿作春蚕,吐丝不已,至死方休。敢当蜡烛,奉献光明,耗尽自身”的感人事迹和医者情怀。当年,这篇报道获得了读者的如潮好评和业界的高度肯定,最终收录入《中原之子》集结成书出版。
2016年重阳节,郑州日报社记者走进张效房的诊室探访,推出以《不老青春!96岁还在坐诊,他对隔壁诊室坐诊的71岁学生说:你还小着呢》为题的报道,致敬这位重阳节还坚守在岗位上的老专家的医者本色,并以96岁老师和71岁学生之间的温情对话,展现张效房桃李满天下的育人情怀。
2017年的《河南省第六届道德模范及提名奖获得名单》《“善”在身边:“郑州”好人多,传播正能量》、2018年的《在接力跑中绽放出彩河南》、2019年的《“感动中原”人物揭晓,凡人善举温暖人心》《他们,是河南大学首届郑州“最美校友”》等一系列报道,诠释了张效房“大医精诚、德耀中原”的精神高度和模范力量。
精神接力 放大榜样之光
20年间,郑州日报社不仅忠实记录张效房的传奇人生和感人事迹,更致力于让模范精神照亮社会。
通过《张效房从医75周年学术研讨会》《2021河南“最美科技工作者”》等报道,深度挖掘、梳理张效房的学术贡献与职业信仰。
发挥全媒体优势,进行全媒体矩阵式传播,以短视频、专题版面、公益海报等多种多样的形式,让“张效房精神”从纸端走向云端,引发年轻群体“要追就追这样的星”的热议。
在“感受模范精神 汲取榜样力量——郑州市道德模范事迹巡展”、“感动中原人物”评选等活动中,进行价值引领,将张效房的动人故事融入城市文明建设,推动“郑州好人”现象蔚然成风。
追光而行 媒体的使命与担当
“追光,我们一直在路上。”作为一名眼科医生,张效房这一生都在向“光”而行,而郑州日报社亦以“追光”为志。
做时代的记录者,从一个人到一群模范,我们持续聚焦河南大地上的精神标杆。
做文明的传播者,通过“最美校友”“道德模范”“最美家乡人”等品牌策划,我们构建崇德向善的城市精神图谱。做价值的守护者,在流量至上的时代,我们坚守主流媒体立场,让正能量成为大流量。
百年人生,追光不息;笔耕不辍,薪火相传。张效房用一生诠释了“医者仁心”的厚度,而郑州日报社用多年的报道接力,让这束光穿透岁月,照亮更多人前行的路。
未来,我们仍将在这条“追光”的路上,与时代同行,与榜样共振,书写更多温暖人心的郑州故事。
本报记者 邢进/文 周甬/图
《郑州晚报》版面截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