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正值“三夏”生产关键期,全省“三夏”工作视频调度会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部署全省“三夏”生产工作,各级各部门要迅速落实,精心组织抢收抢种,确保颗粒归仓。
夏粮是全年粮食生产第一仗
夏粮丰收了
全年经济就托底了
河南小麦产量占全国1/4
保障夏粮生产
意义重大
麦熟一晌,农时不等人
从南到北
全省8500多万亩小麦已进入大规模收获期
必须抢抓有利天气条件
高效有序抢收
连日来
河南各级各部门已积极行动起来
全力以赴保丰收
5月24日,孟州市赵和镇大仇村农民在抢收小麦。
气象服务
天气动态智慧监测
今年“三夏”时节,河南面临复杂多变的天气状况,这对夏收、夏种以及防汛工作构成了严峻挑战。
数据显示,自3月中旬起,全省平均气温创1961年以来同期新高。3月中旬至5月21日降水量较常年同期减少60%,为同期第二低值。5月22日的降水缓解了部分地区的旱情,但中西部地区旱情仍在持续。此外,5月中旬以来,全省255站次出现轻度以上干热风,影响了小麦灌浆和千粒重。
5月20日,光山县罗陈乡张楼村青龙河合作社,社员正在抢收小麦。
我省气象部门提醒,部分地区的麦收可能与降雨时间重叠。豫南麦收预计5月31日前完成,5月31日至6月2日降雨影响小。其他地区6月1日至2日有雨,可能影响麦收和晾晒。建议黄河以南地区抓紧收割,黄河以北地区则在6月3日后的晴好天气中加快收割。需警惕西部土壤缺墒、干旱影响夏播,以及南海夏季风爆发后河南可能进入多雨期,注意旱涝急转风险。
为保障“三夏”生产和防汛抗洪工作,全省气象部门将执行严格的工作责任制度。主动提供“三夏”气象服务,包括发布灾害性天气信息和为农机作业提供气象支持。针对局部干旱和强对流天气,将执行人工增雨和防雹措施。加强防汛抗洪气象服务,确保值班制度,密切关注旱涝转换风险,完善以气象灾害预警为核心的应急联动和社会应急响应体系。同时,加强与其他部门的合作,特别是与应急、水利等部门的协调,联合发布风险预警和应对建议。
交通保障
1094条“专用通道”畅通运输
夏粮收成关系到全年粮食安全,交通是保障农机高效调度、粮食顺利运输的关键环节。
5月25日,记者从省交通运输厅获悉,截至目前,全省高速公路547个收费站开通“专用通道”1094条,已累计保障跨区农机运输车辆通行6万台次,减免通行费1400万元,整体运行平稳,农机运输通行顺畅。
5月19日,收割机在襄城县紫云镇侯堂村种粮大户家的麦田里抢收小麦。
“三夏”期间高温、强降雨等恶劣天气可能对道路通行造成影响。我省交通部门联合高速交警等部门建立快速响应机制,对涉及农机运输车辆的轻微事故实行“快处快赔”,对发生故障的农机运输车辆提供免费拖曳服务,必要时采取“带车通行、跟车保通、接力护航”的方式,全力保障农机运输车辆快速通行。
此外,为做好“三夏”服务保障工作,我省还在高速公路服务区划定了专用停车区,提供“三免费(洗衣、洗澡、加水充气)、三优先(加油、休息、维修)、一优惠(就餐8折)”服务;在服务区、“司机之家”、行业党建线下阵地设立872个接待服务站,提供免费茶水、临时休息等服务。
农机部署
20万台以上联合收割机精准调度
“三夏”期间是农机作业的高峰期,省农业农村厅印发《关于做好2025年“三夏”农机化生产服务工作的通知》《关于做好2025年机收减损有关工作的通知》,安排部署“三夏”农机化生产工作。
在用机械摸底显示,全省可用稻麦联合收割机18万台,加之省外常年来豫跨区作业的2万余台收割机,“三夏”期间全省联合收割机投入量预计在20万台以上。其中,接入“河南农机云”平台的联合收割机有6.8万余台,依托信息化调度系统可实现作业需求与机械分布的精准匹配,为夏粮机收提供坚实装备支撑。
5月18日,焦作市马村区安阳城街道马界村麦田里,收割机轰鸣着在连续作业,拉开全区“三夏”麦收会战序幕。
今年我省继续认真落实耕地地力保护补贴、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耕地轮作等强农惠农政策,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将夏播任务落实到县、到乡、到主体,确保全省秋粮面积稳定在7600万亩以上,大豆稳定在570万亩以上。同时,组织各级农业专家团队下沉一线,指导农民及时开展查苗补种、浇水施肥、防病治虫等田间管理工作,确保苗齐苗匀苗壮,为全年粮食丰收奠定坚实基础。
秸秆禁烧是“三夏”的一项重点工作。“我们将发挥秸秆禁烧牵头作用,全力做好夏季秸秆禁烧的组织、协调、督导、推进工作,加强与生态环境、公安、城市管理、应急管理等部门的沟通合作,形成工作合力。”省农业农村厅副厅长王俊忠表示。
收购收储
560亿斤仓容准备到位
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目前河南小麦陆续开镰,我省粮食和物资储备系统积极行动,采取多种措施,确保夏粮收购工作顺利进行。
据悉,今年国家延续在小麦主产区实施最低收购价政策,小麦(国标三等)最低收购价提高至1.19元/斤,持续释放稳定粮食生产、保障农民利益的积极信号。
目前,南阳、信阳等地小麦已开镰,部分城市新麦零星上市。截至5月24日,累计收购新产小麦16.1万吨。自5月25日起,我省启动市场监测预警机制,实施信息日报制度,出现异常情况将及时发出预警。
为保障收购工作顺利进行,各级粮食和储备部门已做好充分准备。全省准备空仓容560亿斤左右,收购设备器材2.6万台,建立粮食收购贷款信用保障基金10亿元,农发行准备收购贷款资金500亿元。同时,各地提前做好防汛备汛,成立防汛抢险队伍1562支,全力保障粮库安全度汛。
省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局长张弓表示,下一步,将统筹做好市场化和政策性收购,大力引导粮食储备、加工、贸易等企业开展市场化收购,科学把握各级储备粮轮换收储时机、节奏和力度,发挥引领收购市场的积极作用。密切监测新麦市场价格,协同中储粮合理增设网点,优化收购流程,确保一旦符合启动条件,及时启动小麦最低收购价预案。同时,持续提升为农服务水平,积极宣传粮食政策,及时发布收购信息,引导市场预期。组织企业参加各类粮食交易大会、洽谈会,推介我省小麦,实现优质优价。强化执法监管,规范经营主体收购行为,查处不及时支付售粮款、不按规定检验等违法行为,保护农民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