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鲁河:水的史诗 城的传奇
文化路东侧的贾鲁河
五月的风拂过中原,贾鲁河漾起粼粼碧波,与岸边休闲的游客,共绘成一幅多彩的流动画卷。
这条曾以“鸿沟”“汴河”“运粮河”之名载入史册的长河,如今正以“六山六湖九岭十二园”的崭新姿态,向人们展示着郑州的生态之美。
遥望两岸,既有千帆竞发的经济脉动,亦有绿满长堤花满川的诗意栖居。
长河如史,千年奔涌
站在贾鲁河祥云山巅北眺,黄河如巨龙蜿蜒天际,索须河与贾鲁河在此交汇,三河共舞的壮阔景致,恰似一部打开的史册。
2300多年前,魏惠王凿鸿沟以通江淮,汴水汤汤的漕运血脉自此奔涌。项羽刘邦在此划界分疆,“楚河汉界”的棋盘至今仍镌刻着中原大地的兵戈记忆。
1351年,黄河决口肆虐中原,工部尚书贾鲁率17万人疏浚河道,以“疏塞并举”之策重振水运。彼时汴河淤塞、漕运断绝的困局,因这条新河道的贯通而破冰,江淮粮米得以北运。位于汴河上游的惠济镇,一跃成为当时华北地区较大的水运码头,商贸往来繁华,盛极一时。自此,“贾鲁河”之名载入史册,成为元明清三代的“黄金水道”。
时光荏苒,在工业化浪潮中,这条“黄金水道”渐渐沉寂,一度沦为“一步可跃的臭水沟”。
2016年,对贾鲁河的综合治理正式启动:疏浚河道96公里,开挖湿地湖泊3处,截污治污工程投资6.2亿元,蓝线外景观按5A级旅游景区标准打造。十年磨一剑,如今河畔15座拦蓄水坝调节水位,马头岗污水处理厂每日60万吨“中水”回灌河道,圃田泽湿地重现40.7万平方米碧波,昔日的“臭水沟”蜕变为“安全河、景观河、文脉河”。
生态修复更显匠心独运:浅滩植入的芦苇菖蒲间,疣鼻天鹅已繁衍三代,羽翼掠过之处,20余处生态驳岸美景如画。今日的贾鲁河,宛如一条玉带,穿城而过。
文脉绵长,山水成诗
站在32米高的祥和山主峰,京广高铁列车从脚下呼啸而过,向北远眺,黄河大桥如长虹卧波。
这座用河道弃土堆筑的人工山,面积超过碧沙岗公园,极限运动场、桃溪谷、烟雨谷错落其间,黄栌林夏涌紫烟、秋燃红叶。
贾鲁河的美,是历史与自然共酿的醇酒。
登临祥和山主峰,北眺黄河如金带蜿蜒,东望索须河与贾鲁河双龙交汇,苏轼“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的豪情油然而生。
贾鲁河的复兴,是一场传统与现代的深度对话。
祥云山上,仿古建筑与咖啡厅比邻而立,青铜器纹样装饰的展览厅内,楚汉漆器与当代水彩展交替登场;明德岛上,游客在篮球场挥洒汗水后,还可到书吧品读古文经典。
这种“时空折叠”的美学,尽在“六山六湖九岭十二园”的景观体系中——祥瑞山上满目苍翠的初夏与高铁的银色弧线交相辉映;圃田泽湿地复原的“汴河新柳”,与海绵城市透水砖共同演绎“古法新用”的智慧。
河畔的文化密码,藏在每一寸土地的记忆里。
官渡古寺的石碑镌刻着关公忠义,象棋盘上的“楚河汉界”源自鸿沟分天下的传奇。
生态投入正在转化为经济增量。贾鲁河综合治理工程入选水利部“水工程与水文化融合案例”。郑东新区龙湖金融岛、象湖科技城借水而起。河畔的越达工业机器人车间内,订单已排至2026年。
长河不息,城韵永续
贾鲁河湿地公园文化长廊内,一群老者正于“楚河汉界”雕塑旁对弈;河畔,家长带着孩子辨认《水经注》碑刻;圃田泽湿地重现《车攻》中“萧萧马鸣,悠悠旆旌”的意境,历史从书页走进生活。
夜幕降临,贾鲁河畔的智慧监测屏闪烁蓝光,水位、水质、生物多样性数据实时显示。人工智能+治水、卫星遥感监测等新技术,让这条千年古河拥有“数字孪生体”。在祥瑞山观景台,VR设备将鸿沟古战场与今日山水叠映,游客仿若穿越时空。
暮色中的贾鲁河泛起琥珀色光晕,疣鼻天鹅掠过水面,羽翼搅动的不仅是波纹,更是城市对“诗意栖居”的追寻。站在牟山之巅,但见长河如练。
你看,水情教育基地的研学少年们,正用传感器监测河水流速。他们或许不知,脚下土地曾见证隋炀帝开凿通济渠的雄心,而今日的智慧跑道光带,正将“汴河新柳”的意境编码成数字星河。
贾鲁河的波涛里,流淌着郑州的过去与未来。
从战国鸿沟的兵戈铿锵,到元明漕运的帆影如云,从工业时代的阵痛挣扎,到生态文明的华丽转身,这条河用256公里的身躯,将郑州的过去、现在与未来紧紧串联。
记者 左丽慧 袁帅/文 马健/图
《郑州晚报》版面截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