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理小区杂物
夏夜10点,二七区京广路街道青秀佳苑社区里,路灯散发着柔和的光,晚风轻拂树叶沙沙作响。4号微网格长朱喜荣像往常一样,戴上红袖章、手持电筒,准时开始夜巡。她的身影在楼栋间穿梭,时而停下检查电动车充电桩运行状态,时而凑近查看是否有车窗未关的车辆。这套守护社区安全的“规定动作”,她已风雨无阻坚持了两年。在青秀佳苑社区,这个常住人口超9200人的大型社区,像朱喜荣这样的“红袖章”,已成为基层治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带头示范
成为居民心中的“主心骨”
先正己,后治基层。在社区治理推进过程中,朱喜荣遇到棘手“考题”:自家后院违建赫然在治理事项之列。“家园要美,得从自家门口整治!”她盯着名单,咬咬牙,主动带头拆违。拆除当日,她搬开养护多年的花卉,并对相关设施进行恢复。看着拆除之后敞亮的院子、照满阳光的楼道,围观的隔壁住户产生“连锁反应”,纷纷拆除私建围栏,原本一个个封闭的私人小院变成了居民共建的绿化长廊。
除了在社区治理中发挥带头作用,朱喜荣在邻里关系的调和中也是一把好手,被居民亲切地称为“朱阿姨”。有人在电梯里吐痰、扔东西,她会第一时间上前制止;谁家闹矛盾了,她总是第一时间上门调解;遇到家风良好的家庭,她主动反馈给社区,帮助申请“孝亲敬老文明家庭”。这些看似琐碎的日常小事,却让她成为居民心中的“主心骨”,大家遇到大事小事都愿意找她帮忙。
7号楼55岁的居民韩瑞敏对朱喜荣的付出赞不绝口:“现在楼道里杂物乱堆乱放的现象没有了,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规范停放电动车、自觉落锁。有时候在院里遇到需要帮忙的事,跟她一说,很快就解决好了。现在这院里干干净净的,住着可舒服了。”韩瑞敏的话,道出了众多居民的心声。
织密网络,红色力量延至社区每个角落
在青秀佳苑社区,这种“头雁效应”早已成为常态,背后是社区成熟的治理模式在发挥作用——社区以“一核双联四融”模式织密治理网络:以社区党支部为核心,纵向贯通“社区党组织—网格党支部—楼栋党小组—党员中心户”四级组织体系,横向联动“大党委”及公共单位、“两新”党组织,通过组织、资源、服务、治理“四融”联动,构建多元共治格局。9个网格、61个微网格和3个专属网格如同神经网络,将红色力量延伸至社区每个角落,让基层治理有了坚实的组织保障。
在这套治理模式中,社区网格议事机制成为激活基层治理的关键一环。“咱居民自己的事儿,就让大伙一起讨论,一块儿参与解决。”青秀佳苑社区党支部书记马婷介绍,自开展网格化工作以来,社区打造社区网格议事厅,建立“三会一反馈”工作机制,推动形成多元参与、协同共治的治理格局。
在实际治理过程中,机制创新在回应民生关切中展现出显著效能——8号网格微网格长在巡查时接到居民反映“一晚上充电扣10块钱”的异常情况后,社区即刻启动“网格吹哨、部门报到”机制,联动街道办事处、房管、安监、市场监管等部门,组成专项工作组约谈充电桩企业。经过多轮磋商,不仅敲定了合理的收费标准,微网格长还自发成立“电流检测小队”,手持设备定期巡查线路安全,并在后续的工作中持续推动充电桩价费分离、充电设备更新等问题解决。
如今的青秀佳苑社区,在“红袖章”的引领下,基层治理焕发出新的活力,居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不断提升,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治理新格局已然形成。
记者 刘伟平 朱翔宇 文/图
《郑州晚报》版面截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