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放松“充电”,不妨前往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考古博物馆。5月18日下午,正值第49个国际博物馆日,由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精心策划的“考古人讲考古”系列讲座之《荥阳青台遗址考古新发现》在考古博物馆二楼报告厅举行,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魏青利研究馆员为现场观众带来一场内容丰富、见解独到的“考古盛宴”。与此同时,博物馆一楼大厅举办的“《文物保护法》有奖问答”也吸引了众多家庭积极参与,现场气氛热烈。
青台遗址位于荥阳市广武镇青台村东,是一处仰韶文化中晚期的大型多重环壕聚落,距今约5300至5500年。该遗址曾出土黄河流域最早的丝织品——浅绛色罗织物,经科学检测证实为5500年前的家蚕丝制品,结合巩义双槐树遗址的牙雕蚕,实证了中华文明“养蚕缫丝”的悠久历史。
此外,遗址内还发现有用陶罐模拟“北斗九星”的天文遗迹,将中国观象授时的历史向前推进了近千年。2013年,青台遗址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成为研究仰韶文化、丝绸起源及早期天文学的关键实证。近年来,通过一系列考古工地开放日活动,青台遗址正以沉浸式体验形式,让五千多年的中华文明可触可感。
本次讲座围绕青台遗址的发现、勘探、课题谋划、主动性发掘和多学科合作等内容出发,向听众全方位展示这座“丝绸起源”遗址的深厚历史底蕴。从总平面图、剖面图、发掘现场的细致讲解,到每个遗迹现象、出土器物背后历史文化的生动描述,魏青利以一线考古工作者的独特视角,带领大家穿越时空,探寻青台遗址的“前世今生”。
“那些经过长期人类活动,踩踏形成的分层堆积,正是‘路土’的直接证据”……无论是考古实践还是理论延伸,通过对这堂考古讲座的学习,现场群众在短时间内便对青台遗址有了初步而深刻的认识。配合着一块块珍贵的陶片、一批批精美的器物展示,这堂生动的“考古课”给前来听讲游客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
讲座结束后,考古博物馆一楼南大厅“《文物保护法》有奖问答”活动吸引了许多孩子和家长前来挑战。据悉, 2025年新版《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自2025年3月1日实施以来,许多与人们生活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文物保护知识与案例发生了变动。为进一步增强全民文物保护意识,作为传承历史、保护文物的重要阵地,积极开展普法宣传和实践活动,鼓励市民群众从身边点滴做起,共同守护历史文化遗产,让文物保护成为全社会的行动自觉。
“20道题,在左边学习,去右边答题,答对了还会有精美的文创礼品相送。”现场工作人员热情介绍,本次活动为观众准备了丰富的文创奖品,从文创针织手袋到考古创意贴纸,根据答对题目的数量,观众可以获得不同等级的奖品。“第九题选D,答对了,给你记一分!”“再答对三道题,你就可以挑选‘毛绒小蛇’作为奖品了!”孩子们在知识的海洋中畅游,收获知识的喜悦与收到礼物的快乐交织在一起,弥漫在整个博物馆。
“当前,我们充分利用节假日和重要时间节点,精心策划并落地实施各类文化传承、知识传播活动。”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的工作人员表示,未来各类特色文化活动将更加丰富多彩、生动有趣,让市民群众在沉浸式体验中感受文化魅力,真正实现文化惠民、全民共享。他们衷心希望有更多市民能够在周末走进博物馆,放松身心、汲取知识,体验不一样的假日生活。
记者 李居正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