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温中暑、溺水、汽车自燃、手机过载充电…… 警惕身边灾害隐患,学学科学应对妙招

2025-05-13 来源: 郑州晚报 郑州客户端官方网站 分享到:

2025年5月12日,是第17个全国防灾减灾日,今年防灾减灾日主题是:“人人讲安全、个个会应急——排查身边灾害隐患”。很多人认为灾难离自己很遥远,但其实处处留心就会发现,日常生活中潜藏的细微隐患,随时可能演变成威胁生命财产安全的重大事故。

今天,记者化身生活安全小助手,梳理了高温、溺水、汽车自燃等多项高发风险,并为大家送上专业的防灾减灾指南与科学应对妙招。

高温“烤”验下的生存法则

眼看温度一路爬坡,天气已经快要进入“烧烤模式”。这几个小细节,可以帮你在高温烤炉里保护自己。

及时补充水分。高温环境下人体水分流失加快,别等口渴才喝水。可以随身带个水杯,少量多次饮用常温水或淡盐水。如果你觉得喝水实在没滋没味,也可以喝一些绿豆汤、酸梅汤之类的消暑饮品,但要避免过度摄入冷饮和高糖饮料。

合理规划出行安排。10点到16点是一天中气温最高的时段,尽量避免在此时外出。如果必须外出,要提前作好防暑准备,尽量避免在太阳直晒的地方长时间停留,备好藿香正气水、清凉油等防暑药品。外出时,尽量穿戴轻薄透气的浅色衣物,佩戴宽边遮阳帽、太阳镜,涂抹高倍数防晒霜,减少皮肤暴露在阳光下的面积。条件允许的话,可以随身携带遮阳伞,为自己撑起一片阴凉小空间。

科学使用空调。从30℃的室外冲进18℃的空调房,一时凉爽固然享受,但要小心“空调病”找上门。高温天气使用空调,最好将空调温度控制在26℃左右,保证室内外温差不超过7℃,避免室内外温差过大。同时,要注意每隔2~3小时开窗通风10~15分钟,更新室内空气。

不做“孤泳者” 三个步骤防溺水

进入5月份,气温逐渐升高,溺水事故进入高发期。三个步骤教你防溺水,让大家安全享受清凉。

第一步,游泳前要作好充足准备。游泳前要做好适当的准备活动,以防抽筋。新手小白首次下水,一定要有熟悉水性的人带领,科学学习游泳方法。老手也不能掉以轻心,不要去水库、山塘等非游泳区域游泳。

第二步,学会基本的自护自救方法。如果不幸溺水,不要慌张,放松全身,让身体漂浮在水面上,将头部浮出水面,用脚踢水,防止体力丧失,等待救援;发现周围有人时,立即呼救;如果在水中突然抽筋,可深吸一口气,屏住呼吸潜入水中,不要害怕身体下沉,伸直抽筋的那条腿,用手将脚趾向抽筋的反方向伸展,就可以缓解抽筋。

第三步,救助溺水者也有方法。碰到有人溺水,不要慌乱,第一时间要大声呼救,寻求救助,同时拨打110或119;可以寻找身边的漂浮物抛向溺水者,如救生圈、竹竿、木板、绳索等,趴在地上降低重心,利用漂浮物将溺水者拖到岸边;如果没有救护器材,在自己会游泳的前提下,可以入水救护。接近溺水者时要转动他的髋部,使其背向自己,然后采用侧泳或仰泳拖运溺水者到岸边。一定要注意,救援的第一要务是保证自身安全,不能贸然下水营救,救人也要量力而行,以免发生更多的悲剧。

爱车“发火”记牢三个妙招

夏日炎炎气温飙,驾车出行隐患高,爱车“发火”怎么办?科普Tips出高招。

车主们最不愿意遇到爱车出现故障,但常在河边走,哪能不湿鞋,驾车安全万万不可忽视。疏忽大意,爱车就会“发火”,一定要车辆定期养护,勤检查电路、油路,预防爱车“上火”。

为预防汽车自燃,日常要做好车辆保养,定期排查故障,车辆行驶中发现用电中断或冒烟等异常情况,应立即靠边停车熄火,断电总开关。打火机、香水、充电宝等易燃物,高温天气,这些物品可能因受热膨胀引发爆炸起火,避免在车内放置。

汽车自燃怎么办?三个妙招要记牢。“小火赶快灭、中火讲方法、大火赶快跑”。若仅限于小部位起火,且伴随轻微烟雾,可用车载灭火器灭火,也可用毛毯或沙子掩盖扑灭火源;若有火苗从缝隙中蹿出,不要盲目打开引擎盖,可先让引擎盖露出一条缝,从缝隙里喷灭火剂,等没有烟雾再打开引擎盖进行清理;如果3分钟内没能有效灭火,应迅速撤离到安全地带,疏散周围人群,并拨打119报警等待救援。

三招教你判断燃气是否泄漏

天然气作为生活能源的一种,在家庭、饭店等场所被广泛使用,但因其易燃易爆,一旦操作不当极易引发安全事故,务必高度警惕。

三招教你判断燃气是否泄漏。“闻一闻”,燃气泄漏会有类似“臭鸡蛋”的味道;“涂一涂”,可用洗洁精涂抹在燃气表、燃气管道、阀门等各连接处,如有气泡证明有漏气现象,记住一定不要用明火来检漏;“看一看”,观察燃气表,关闭家中燃气具,在不用气的情况下,燃气表的指针仍在移动,可判断燃气有泄漏。

一旦发现燃气泄漏,要立即关闭燃气总阀,切断电源,迅速开窗通风。不要开关任何电器、不要使用电话,迅速撤离现场拨打燃气抢修报警电话。若不慎燃气中毒,应第一时间将患者转移到空气清新的地方,解开领口和皮带,清除口腔分泌物,保持患者气道通畅,侧卧位防止误吸,拨打120急救电话及时送医治疗。

远离手机充电坏习惯

在智能设备不离手的今天,充电器作为电子设备的“续命法宝”,已成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物品。然而,频繁使用背后,潜在的火灾风险不容忽视,充电坏习惯正在悄悄变成威胁安全的“定时炸弹”。

错误的充电习惯,使用非原装充电器、充电器长时间不拔、一边充电一边使用、将手机放在床头充电等,这些看似不起眼的操作,不仅会加速电池损耗,更可能引发短路、过热甚至起火等严重安全事故。

我们该如何正确充电?要使用正规的手机配件,购买充电器时,要选择正规厂家生产、有质量保证的产品,确保其通过了相关安全认证,如3C认证等;正确使用充电器,不要在潮湿、高温等环境中使用充电器;避免过载充电,家中插座使用应遵循不超负荷原则,以免插座过载,引发电路故障和火灾。如发生充电器起火,应立即拔掉插头,使用干粉灭火器灭火,切勿用水灭火。同时,及时拨打火警电话119报警。

安全无小事,防患于未然。在全国防灾减灾日,希望大家牢记这些安全知识,排查身边隐患,掌握应对方法,守护好自己和家人的生命财产安全。

本报记者 李娜 刘盼盼 魏滢

《郑州晚报》版面截图

分享到: 编辑:陶莎 统筹:曹杰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