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是教育大省,目前全省共有各级各类学校4.32万所,在校生2529.72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近四分之一。学生群体的防灾减灾教育关乎千万家庭幸福和社会安全稳定。
5月12日,在省政府新闻办举行的河南省2025年全国防灾减灾日新闻发布会上,河南省教育厅党组成员、副厅长张国强在答记者问中介绍了近年来河南教育系统开展防灾减灾宣传教育情况。
推进安全教育“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
积极推进安全教育“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在中小学《道德与法治》《科学》《安全教育》等课程中融入防灾减灾知识,确保每个学期都有一定的课时专门学习相关知识,让学生了解有关灾害的基本常识和应对方法。同时,部分地区还结合本地实际,开发了具有地方特色的防灾减灾校本课程。
强化“1530”安全教育模式
持续强化“1530”安全教育模式,即每天放学前1分钟,提醒学生上下学路上注意交通安全,遇到恶劣天气如何应对等;每周五放学前5分钟,结合当周或近期天气、季节特点,讲解相关防灾减灾知识要点,如夏季防溺水、冬季防火防滑防冻等;节假日放假前30分钟,会进行更为全面的防灾减灾知识教育。我们希望通过这种高频次、短时长的教育方式,不断加深学生对防灾减灾知识的记忆和理解。
紧扣主题节点开展防灾减灾宣传教育
在每年“5?12”全国防灾减灾日、安全生产月等重要时间节点,组织全省学校开展防灾减灾知识竞赛、主题征文、绘画比赛等宣传教育活动,激发学生学习防灾减灾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当收到气象、地震等部门发布的灾害预警信息或某个地方发生灾害事故时,及时通过校讯通、班级群等途径向学生和家长发布预警提示和相关知识。
发挥新媒体传播优势科普防灾减灾知识
注重发挥微信、微博、微视频等新媒体传播速度快、覆盖面广、互动性强的特点,定期发布防灾减灾知识、科普视频等内容。比如,省教育厅官方微信公众号定期推送防灾减灾相关文章,内容包括灾害预防技巧、应急处置方法等,还会不定期开展线上知识问答等互动活动,提高学生和家长的参与度。同时,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还主动与电视台等媒体合作,制作防灾减灾教育节目,深入浅出地讲解防灾减灾知识,深受广大学生喜爱。
组织应急疏散演练提升防灾减灾应对能力
经常邀请地震、气象、消防、应急管理等部门的专家走进校园,举办防灾减灾知识讲座。今年,紧扣安全主题开展了“教育大讲堂”活动,每月1期,邀请专家学者,对全省教育系统开展包括防灾减灾在内的安全教育。同时,重视实战演练,定期组织地震、火灾等灾害的应急疏散,幼儿园每季度至少要开展1次,中小学校每月至少要开展1次,高校则会结合军训、学校集体活动等组织开展。通过应急疏散演练,让学生亲身体验灾害发生场景,在实战中掌握正确的逃生方法和应急处置技能。
记者 王战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