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物郑州|青龙山:探秘“释源祖庭”如何孕育“西游”神话

2025-05-11 来源: 郑州晚报 郑州客户端官方网站 分享到:

东汉永平七年(公元64年)的一天,一支跨越万里的旅队风尘仆仆直奔帝都洛阳而来,队伍里两名深目高鼻的西域僧人和马背上层层包裹的经卷格外引人注目——这看似普通的一天,是历史上第一次记载的“佛学东渐”。两位僧人正是享誉天竺的高僧摄摩腾、竺法兰,马背上驮载的就是那犹如钥匙般即将开启中国佛教历史的梵文经卷。

西域高僧为何跋山涉水来到中原,他们与巩义青龙山,与四大名著中的《西游记》,与身处现代社会的我们又有何关系?走进青龙山,一场跨越近两千年的历史、影响深远的“穿越”就此开启。

“明帝一梦”始创“释源祖庭”

佛教传入中国,可谓是历史上记载最早的“中外文化交流”,对当时中国的文学、艺术、哲学等都产生了重要影响。发源于古印度的佛教传入中国的时间说法不一,但大众比较认同的是东汉明帝时期。《后汉书》记载:明帝刘庄夜梦金人“项佩日光殿庭飞行,甚惑”。第二天朝会问询,得知是西方出了位圣人“教人向善,法力无边,人尊为佛”明帝向往,派遣使团出使西域求取佛法。随后便有了天竺高僧摄摩腾、竺法兰用白马驮载佛像图卷和梵文经卷等来到洛阳的故事。

明帝亲自接见了两位高僧,把他们安置在鸿胪寺住下。摄摩腾和竺法兰在此翻译了著名的《四十二章经》,之后便云游四方。途经巩义青龙山时,见此处“尘嚣迥隔,山水灵秀”,遂在此创立慈云寺。四年后,他们曾经“工作”过的鸿胪寺,也因“白马驮经”而创建为“白马寺”。

依照慈云、白马、法王三座寺院遗留碑刻自报建寺时间排序,慈云寺建于东汉永平七年(公元64年),白马寺建于东汉永平十ー年(公元68年),法王寺建于东汉永平十四年(公元71年),慈云寺为中国建寺之始无疑。寺中现存明代《重修慈云寺碑记》明确记载:“慈云禅寺距县治东南青龙山中……自汉明帝永平七年有摄摩腾、竺法兰自天竺嘉兹胜概,始创为寺。”《重修青龙山慈云禅寺记》碑文中记载:“慈云寺,肇自汉明永平七年,僧摄摩腾、竺法兰云游此山,睹其胜慨,发心创建,躬荷畚锸,亲执斧斤,诛茅斩茨,辟云构烟而成寺。”这些篆刻于石碑上的文字,如同一把钥匙,解开了中国佛教起源的迷雾:慈云寺作为中国最早的佛教寺院,不仅标志着佛教正式传入中国,也开启了中外文明交流的文化史诗。

走进5月的青龙山,青龙潭碧波映翠,群峰环抱之间,由摄摩腾、竺法兰初创的慈云寺四山旁围、林木掩映,静卧于尘嚣之外,正是洗净尘世浮名、天地皆入怀中。几经兴废,历经汉、唐、宋、元、明、清多次重修,今天的慈云寺更像金庸先生笔下的“扫地僧”,它虽不如少林寺、白马寺出名,却暗藏绝学,是公认的“少林共祖、白马同乡”。

漫步寺内,从汉代地砖遗存,到2000年银杏古树树根,从唐宋中殿遗址,到数十通各代碑刻,无不诉说着岁月长河中慈云寺的独特风采。

巩义市文物局工作人员介绍,慈云寺现存52块石刻中有7块是“国保”。最著名的当属明天顺四年(1460年)的《释迦如来双跡灵相图》和《青龙山慈云禅寺五十三峰圣之图》碑,堪称全国罕见的艺术珍品。其中《释迦如来双跡灵相图》由玄奘法师从古印度带回到中国的,先后在西安、山西等地名寺进行镌刻,但因种种原因,只有巩义慈云寺这件《释迦如来双跡灵相图》保存完整,具有十分珍贵的史学和考古研究价值。《青龙山慈云禅寺五十三峰圣境之图》碑更是绝世珍品,画面中慈云寺端居中央,周围环列53座山峰,中国传统文化中“天圆地方”的理念赫然显现。碑的阳刻是慈云寺立体示意图,青龙山五十三峰山势、寺观、禅房凝聚于一块石碑,山间的小径、溪流都清晰可见,二老谈经峰、祖林、大天门除妖蛛、黑龙池等地名更让人浮想联翩。

在文化学者阎铁成看来,慈云寺碑刻不仅廓清了汉传佛教的肇始历程,复原出慈云寺释源祖庭的地位,而且展示出了中原文化的博大胸怀,演绎了中原文明与西域文明融汇涅槃的恢宏史诗。前中国佛教协会会长一诚长老亲自为慈云寺题写“释源祖庭”的匾额,继任中国佛教协会会长传印长老也为慈云寺写下“华夏作寺之始”,彰显出慈云寺的重要地位。

“太祖一赞”天陵化“青龙”

得名“青龙山”,源自北宋开国皇帝赵匡胤的一声赞叹。

查阅《巩县志》可知,青龙山古称霍山,亦称天陵山,民间另有桃花山、万佛山等俗称。取名天陵,主要在彰显其高峻、难于攀越;桃花山,则是这里春季满山遍沟盛开山桃花,给人印象格外深刻。又因山内山外有慈云寺、铁佛寺等佛寺禅院,故称其万佛山。

而北宋定都开封后,司天监于方圆数百里内仔细勘察选择修建皇陵的最佳处,后选择巩地修建北宋皇陵,按“五行”东青龙、西白虎、南朱雀、北玄武的说法,将宋陵东面的天陵山赐名为青龙山,赵匡胤钦封其为“天下第一风水宝地”。

在青龙山所在的巩义大峪沟镇民权村,还有另一种民间传说:三国时期青龙山北麓的南山口曾落过一条青龙,后得救升天,当地官员奏报朝廷,魏明帝曹睿认为是祥瑞之兆,赐名青龙山,并改元为青龙元年,即公元233年。

两代帝王皆“赐名”青龙山,可见其山势之奇美,景色之迷人:春有桃花烂漫,夏为避暑胜地,秋季红叶满山,冬季冰瀑悬挂,四季游人不绝。1998年,青龙山被河南省林业厅批准为“青龙山森林公园”;2009年被批准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2013年慈云石刻被批准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2024年被批准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内有原始次生林2317公顷,植被覆盖率达72%,树木种类达109科377属639种,药用植物200余种,各种鸟兽百余种,常年平均气温14.6℃。

2000年,慈云寺内石刻被列为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国务院将其升格为全国重点文保单位。寺中修复的祖林、华严阁、白衣阁等建筑,既延续着“修旧如旧”的传统,也承载着文旅融合的新使命——“青龙山生态文化旅游区”历经升级改造,作为巩义周边少有的“水韵秘境”,以崭新面貌焕新登场。景区精心打造了青龙瀑布,环湖步道、绿荫长廊、探险登山等健康体验项目。青龙潭、黑龙潭、捧月湖形成了一个自然水系,环湖步行,既可以游玩在青山绿水之中,又可以呼吸大自然的清晰空气。青山、碧水、蓝天、白云……两千年前的天竺高僧摄摩腾、竺法兰会不会想到,他们与东方中国的缘分,会悠远至此?

“玄奘西行”起源“西游神话”

2024年8月,国产游戏之光《黑神话·悟空》横空出世、风靡世界,“吴承恩在慈云寺创作《西游记》”的说法引发广泛关注,也再次吸引人们把目光投向青龙山。

《西游记》与青龙山究竟是何关系?这就需要说到一位传奇人物——唐代高僧玄奘。据寺内《重修青龙山慈云寺碑铭》记载:“三藏法师于此开演大法,广渡群迷。”玄奘幼年出家于距离青龙山不远的净土寺。少年玄奘常往来于两寺之间,对青龙山的奇峰幽谷、佛寺传说耳濡目染。后来他西去天竺求法,历经九死一生,17年后携佛经回到中原,终成一代佛学泰斗。随后玄奘奉旨来到慈云寺重修寺庙。刻于明天顺四年(公元1460年)的《重修青龙山慈云禅寺碑铭》记载:“至于唐三藏禅师,奉敕重修庄严宝地。”明景泰元年(公元1450年)《青龙山重修慈云寺碑铭》记载,玄奘法师重整慈云寺后“于此开演大法,广渡群迷”

不难想象,玄奘登坛讲经之余,将西行见闻娓娓道来,这些见闻又由众僧代代传扬。在时光的酝酿发酵下,这些故事与慈云寺周边的山妖水怪神话渐渐融合,形成了脍炙人口的“唐僧取经传奇”。几百年后,这些传奇故事,又吸引明代吴承恩追寻玄奘足迹来到慈云寺,遍览青龙山水,聆听取经故事,写就不朽名著《西游记》。2003年10月,中国社科院与河南大学召开《西游记》国际学术研讨会,根据慈云寺的碑刻与传说,专程把会议由开封移到巩义召开,与会的专家通过实地调查与研究达成共识:“青龙山是《西游记》的载体,慈云寺是《西游记》的灵魂。这一论断,将文学虚构与历史真实紧密勾连。

在“西游”文化爱好者看来,慈云寺与《西游记》的关系,不仅是地理与文本的映射,更是精神内核的共鸣:《五十三峰圣境之图碑》描绘的“天圆地方”格局,五百僧众散居峰顶、闻钟云集的场景,更是“天宫瑶池”“灵山法会”的投影;后寺河“四十五里倒流河”恰似通天河的倒影;天然弥勒大佛高坐山巅,仿佛在俯瞰取经路上的劫难与顿悟。

或许,至今仍没有确切的考古材料证实吴承恩就是在慈云寺写下《西游记》,但“青龙山是《西游记》的载体,慈云寺是《西游记》的灵魂”这一论断,将这山、这人、这书、这传奇,凝为一体。青龙山、慈云寺的存在也告诉世人,伟大的文学作品,从来不是空中楼阁,而是扎根于历史的土壤、生长于文化的交融。

当玄奘登台讲法的故事与悟空的筋斗云在青龙山重叠,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部小说的诞生,更是人们对信仰、勇气与智慧的永恒追寻。从摄摩腾、竺法兰走进青龙山的那一刻起,这座无声的高山便在历史文明的长河中找到了自己的定位。

记者 左丽慧 谢庆 文/图

分享到: 编辑:康迪 统筹:曹杰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