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9郑州晚报文脉周刊

2025-05-09 来源: 郑州晚报 郑州客户端官方网站 分享到:

童话世界照进现实

用AI的方式打开绿城

 在繁华与喧嚣交织的现代都市中,有一处被绿意盎然环抱的宝地,它以其独特的魅力,成为众多旅游爱好者心中的理想之地——郑州,这座古老而又年轻的城市,正以它崭新的面貌,诉说着生态宜居的故事。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探索这座被AI赞誉为“美丽郑州”的生态之城。

在这里,你可以享受到大自然的宁静与和谐,感受到城市的活力与美好。无论是漫步在绿树成荫的公园绿地中,还是徜徉在波光粼粼的湖泊之畔;无论是呼吸着清新的空气,还是欣赏着蓝天白云的美景,你都会深深地爱上这座充满魅力的城市。

记者 李爱琴 通讯员 王一 文/图


从古寨到古庙

新密文物普查工作“进行时”

立夏不久,葱茏的郊野泛着丝丝春意,一群身着红色马甲的工作人员正忙碌在古寨和田野之间,用无人机、RTK测量仪记录着这些院落与古建的点滴。这群身影便是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新密市普查队。5月8日,记者跟随这群手持专业设备的文物保护工作者一起,来到了郑州新密,在村寨与田野度过了收获满满的一天。

四合深院存古韵

鼎盛时期青砖小瓦房数百间、三进或四进院达25处、成功入选第四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500年前的“深宅大院”,能给今天的人们怎样的震撼?在新密市刘寨镇吕楼村,始建于明洪武年间的吕楼古寨,在吕氏族人和当地村民的保护中,其规模与古色仍可见一斑。

迈入吕楼古寨,院落之间错落有致,古桥古井,青砖大瓦被河流与山野包围,从远处眺望,修旧如旧的古寨布局一览无余。“这是道光元年重修的院落,正门上雕有麒麟,左边浮雕有日,右边浮雕有月,寄托着当时院落主人与日月同辉的幻想。”在当地村民吕景明的介绍中,普查队员由面到点,从过去到现在,将文物普查工作不断推进落实。

据了解,吕楼古寨作为存在百年的建筑群,不仅能够满足一个家族的起居生活,还具有防御保护的作用,其院落设计不仅承载着明清时期住宅建筑的设计文化,也体现着古代劳动人民的生活智慧。

2016年,吕楼村入选第四批中国传统村落,拉开了古村落修缮保护的序幕。如今,在文物保护工作与乡村振兴战略的同步推动下,吕楼古寨不仅完成了抢救性修复,还完善了标志性牌坊、河道治理等建设提升工作,并将在未来融入刘寨镇“文旅+农旅”规划,让古寨焕新生,逐步打造属于这片区域的文化旅游“新名片”。

古庙药韵传四方

新密作为岐黄文化发祥地,自古便有着深厚的中医药文化积淀。黄帝与岐伯曾在这里研创《黄帝内经》,这里既是黄帝活动核心区,也存在不少岐伯遗迹集群。在后人对当地中医文化传承发扬过程中,一位被称为“洪山真人”的中医,因其医德高尚,逐渐收获了当地百姓的崇敬与喜爱,为纪念他修建的洪山庙,如今已成为当地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据了解,洪山庙(又名普济观)位于新密市东南25公里大隗镇陈庄村,因背依洪山土岭所建,且庙中所供奉者为宋代中州神医洪山真人,故名洪山庙。在当地村民的带领下,记者随普查队员来到庙宇正殿,正前方四根龙纹石柱引起了大家的注意。石柱上,一条条青龙绕柱盘踞,色彩鲜艳、雕工精湛,经调查队员多方了解后才得知,这些精美石柱是由明朝时期周边“善人”捐助修建,来表达对生活吉祥如意的期盼。

随着文物普查工作的不断深入,更多尘封在庙宇之间的历史也随之浮出水面。“后来,来自不同地区的药材商人纷纷在各地修建‘洪山庙’,来表达对洪山真人的崇敬之情。”当地村民说。

协力同心做保护

文物普查工作不但要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进行追踪记录,也要对未被登记的文物进行测量保护。工作繁忙时,不仅需要普查队员亲力亲为,还离不开当地村民的积极配合。在新密马武寨村,村民们自愿集资修缮重建的“文昌阁”,成为当地群众和普查队员协同保护文物的佳例。

“上面的对联都是我写的,两个月的修缮时间我全程参与。”站在文昌阁旁,村民杨治国说,这座明末清初的古建筑,在2023年时已经破败不堪,它承载了乡亲们对人才的渴望,我们希望能够将它一直保留。不久,在乡亲们的自发努力下,水泥铺路、砖瓦重砌、周边环境焕然一新,这座文昌阁又屹立在了原野麦田。

“我们通过广泛发动群众,从退休的老教师、老村干部到文物爱好者,形成了文物普查的有力团队。”新密市文物局党组成员、副局长王建功说,文物普查工作离不开广大村民群众的积极配合,正是村民与普查队员的协同努力,才保证了普查工作精准、高效推动落实,才能让散落在新密多地的历史文化遗产得到修缮保护。

如今,随着普查队深入乡村、社区,走访当地老人,查阅地方文献档案,广泛收集线索,连续攻坚克难,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新密市普查队已全部完成三普数据881处的不可移动文物调查,新发现不可移动文物62处,新密市文物普查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据了解,下一步,普查工作将继续集中精力开展不可移动文物新发现调查工作,形成《不可移动文物新发现专家意见汇编》。对已初步登记的新发现点位进行二次复核,重点核查信息准确性、文物保存现状及周边环境情况,确保数据真实可靠,高质量完成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

本报记者 左丽慧 李居正 文/图


市民初夏打卡新地标

西流湖月季花海点亮城市夜浪漫

近日,郑州市花月季进入千万市民期待中的盛花期,多个公园、游园的月季“美出圈”。位于中原区的西流湖公园月季花更是以独特风姿吸引了无数市民、网红潮人争相打卡,大家赠予其一个美轮美奂的称呼——“莫奈花园”。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这里的月季花海不仅白天好看,夜游赏花更是美得超乎想象,近万株树状月季组成的花廊被LED灯串温柔包裹,游客穿梭其间不时举起手机拍摄,灯光让花朵呈现出与白天完全不同的梦幻感。

为延长观赏时间,园方特别将景观灯亮灯时间调整为18时30分~21时30分,并在步道增设了雾森系统,晚风拂过时氤氲水雾裹挟花香,营造出独特的沉浸式体验。花园开放时间将持续开放至6月中旬。

记者 马健 文/图


突破“爽感至上” 微短剧如何探索精品化之路?

中国网络视听节目服务协会近日发布的《中国网络视听发展研究报告(2025)》显示,截至2024年12月,微短剧用户规模达6.62亿,半年增长率高达14.8%;仅半年时间,微短剧独立应用的人均单日使用时长从90分钟涨到101分钟,已追平即时通讯。

在这场由移动互联网催生的视听艺术变革中,以内容简、时长短为主要特征的微短剧日渐崛起,同时也面临质量参差不齐、位列行业“鄙视链”底端的困境。近两年出现的一批优秀作品持续引发业内关注:如何突破“爽感至上”的创作逻辑,引领微短剧行业不断探索精品化路径?

从“悬浮”落回“现实”

老奶奶变身豪门当家人,把孙子介绍给帮助她的普通女孩;古代贵女被丈夫嫌弃,转身却和皇帝谈上恋爱;“霸总”偶遇女孩一见倾心,替她打脸“奇葩”亲戚……在短视频平台主导的微短剧市场中,大部分作品呈现出“爽感至上”的悬浮化倾向。

“这些由影像编织的‘白日梦’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心理慰藉和情绪舒缓的作用,但往往难以为观众提供有价值、持久的情感思考及与现实生活的有效连接。”中国传媒大学研究员张国涛说,改变悬浮化倾向,观照现实,传递积极向上的价值观,有助于引领微短剧向着精品化方向发展。

在主管部门推动下,越来越多微短剧呈现出现实主义倾向:《大妈的世界》将镜头对准中老年女性群体,用讽刺幽默的手法展现日渐被忽视的人生景色;《牌局》通过罗生门式的推理故事,探讨校园霸凌、原生家庭等社会议题;《秋天日记》聚焦女性和家庭议题,展现生活中多样的情感关系和人生智慧……

文艺评论家仲呈祥认为,微短剧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的一种形式,同样承担着以艺养心、以文铸魂的功能,同样要遵循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创作原则。

扎根宁波三个月,深入了解当地历史、文化、经济及人们的生活方式,创作的《宁波144小时》展现宁波从传统渔村到现代化港口的发展历程;深入湖南益阳清溪村,创作的《有种味道叫清溪》在美食和美景中展现乡村魅力……

“微短剧创作者应将镜头埋进生活的褶皱里,找准社会痛点,捕捉真实生活本身的戏剧张力,把时代情绪转化为有温度的影像,只有真问题真思考才能引发真共鸣真感动。”爱奇艺执行总编辑王亮说。

向千行百业要题材

刚刚启动的微短剧《延乔兄弟》以20世纪20年代为背景,展现了以陈延年、陈乔年为代表的年轻共产党人坚持真理的钢铁意志、敢于斗争的革命精神。

“缺乏革命历史题材精品微短剧是急需解决的问题。”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研究员、《延乔兄弟》编剧龙平平说,“革命历史题材微短剧是经过艺术加工的历史,是用艺术的方法来展现历史,揭示历史规律。”

当前,平台主导的大部分微短剧集中在“下沉市场”青睐的复仇、赘婿、逆袭、豪门等“爽感”题材,极大制约了微短剧精品化发展路径。

“微短剧创作应该勇敢跳出舒适圈,视野更加开阔。”王亮说,“题材蓝海永远藏在未被讲述的真实里。”

传统文化也是微短剧题材创新的重要突破口。《一梦枕星河》以苏州的发展变迁为背景,融入苏绣、宋锦、缂丝、评弹、昆曲等非遗;《逃出大英博物馆》讲述中华缠枝纹薄胎玉壶化身可爱女孩与海外工作的中国媒体人携手踏上归家之旅的故事。

去年以来,在广电总局“跟着微短剧去旅行”创作计划推动下,一批微短剧带动了取景地的旅游热:《恋恋小食光》中观众随美食主播一起踏上寻访陕西美食之旅,《孤单旅行团》赋予了桂林自然美景治愈心灵的力量……

今年初,广电总局宣布实施“微短剧+”行动计划,除去年已启动的“跟着微短剧去旅行”“跟着微短剧来学法”“微短剧里看品牌”外,又增加“跟着微短剧学经典”“跟着微短剧来科普”“微短剧里看非遗”等创作计划,将微短剧与其他领域或行业相结合,带动微短剧内容提质升级并赋能千行百业。

把握“加速”“竖屏”“AI”美学

契合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微”文化语境和“短”时长概念,“加速美学”“竖屏美学”“AI美学”等日益成为微短剧精品化创作的关键词。

——“加速美学”讲究快节奏、高密度的叙事方法。

“现在大家习惯在一倍的时间里干两倍甚至三倍的事,铺垫过长的剧难以吸引受众。”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冷凇说,紧凑快速的审美体验给微短剧创作带来的既是挑战又是机遇。

《超越吧!阿娟》讲述小镇青年来到大城市开设舞狮馆的经历,将小人物成长与非遗传承相结合。该剧每集时长5分钟左右,以情节密度高、叙事节奏快成为实践“加速美学”的典型案例。

“一般的微短剧是把故事情节打成极限的压缩包,优质的微短剧是把故事情节极度浓缩后,在主题内涵层面再解压缩,在价值立意层面扩容和晕染开。”中国电视艺术交流协会影视艺术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周蓉说。

——“竖屏美学”探索适应手机竖屏的镜头语言。

中国广播电视社会组织联合会副会长李京盛建议,微短剧创作要找到传播载体特性,即探索什么内容最适合手机表达,什么样的艺术方式和美学呈现是手机独有的。

“和观看电影电视剧的横画幅不同,大部分用户观看微短剧是通过手机竖屏,‘竖屏美学’就成为我们研究的重要课题。”《家里家外》导演杨科南发现,竖屏呈现人物状态和情绪最有优势,但融合人物和场景叙事比较生涩,可以借鉴竖版电影海报研究一套与手机竖屏相适应的镜头语言。

——“AI美学”强调技术应用与艺术表达的恰当融合。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视听新媒体中心副召集人许文广认为,人工智能为微短剧创作带来海量的创意和丰富的想象力,能突破人类艺术创作的想象局限,将传统的形象进行陌生化处理,创造出大量视觉奇观。

《中国神话》以美术、分镜、视频、配音、配乐等全流程人工智能技术,拓展人们对神话的常规想象,展现民族精神的时代回响;《三星堆:未来启示录》应用大模型、扩散模型等10余种人工智能技术,重构4000年前古蜀文明,让文物“活起来”……

有专家告诫,虽然人工智能技术甚至“比创作者更懂创作”,但从根本上来说,微短剧创作仍离不开人的审美和感性经验,技术手段尚无法完全决定微短剧作品的质量高低。

广电总局网络视听司副司长杨铮说,推动微短剧迈向精品化之路和高质量发展,应摒弃流量至上思维,深挖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表达和对中国式现代化实践的生动讲述,以微而不薄的创作态度实现短而不浅的艺术追求。


兽面纹鼎、“王孙诰”编钟、镂空龙虎纹仪仗戈…… 

河南博物院精品青铜文物等您打卡

夏、商、周三代被称为中国的青铜时代,在这近两千年的历史时期,中国的政治、经济与文化中心始终在河南境内,河南出土青铜器的数量与质量在全国首屈一指。河南博物院“九大镇院之宝”中,青铜文物(莲鹤方壶、云纹铜禁、妇好鸮尊、杜岭方鼎)占居四席。除列入镇院之宝的4件青铜文物外,院内还有不少青铜器历史文物价值颇高,值得参观打卡。

兽面纹鼎

所处时代:商代早期

兽面纹鼎为商代早期青铜礼器,口径约16.5厘米,高18.3厘米,1955年在郑州市白家庄商代墓葬出土。铜鼎为圆形,敞口,口沿外折,沿上有立耳一对,鼎腹较深,腹部外壁上装饰三组兽面纹。鼎为圜底,底部有三个圆锥状足。这件铜鼎造型古朴庄重,纹饰线条流畅有力,并且器壁较薄,体现了古人对美的独特追求和青铜制作工艺的精准把握。

兽面纹瓿

所处时代:商代晚期

兽面纹瓿,商代晚期青铜酒器,通高47.6厘米,口径29.8厘米,重3.2千克,1976年在安阳市殷墟妇好墓出土。这件兽面纹瓿器型厚重,纹饰复杂,铸工精良,是商代晚期青铜瓿的代表之作。

蟠虺纹盖鼎

所处时代:春秋

1923年,蟠虺纹盖鼎出土于新郑李家楼。其通高50.5厘米,口径40.6厘米。该器造型承袭两周之际的旧制,形体硕大魁伟,纹饰精致细密,层次分明,展示了春秋时期精湛的铸造工艺。

青铜神兽

所处时代:春秋

青铜神兽为晚期楚国器物,通高48厘米,河南省淅川县徐家岭出土。它的造型奇特,主体为龙首、虎身、龟足,头上以6条小龙盘绕构成兽角,双目圆睁凸起,张口吐长舌,口内獠牙交错。该神兽造型奇诡,是楚地浓厚巫风留存在青铜器上的真实信息。

骑马狩猎纹铜镜

所处时代:唐

骑马狩猎纹铜镜,1963年周口市扶沟县出土,直径28.5厘米。此镜为八角菱花形,背面中心处铸有高圆钮,钮周围饰4座山峰,间有4棵大树。铜镜形制精美,制作技法精湛,图案内容新颖,人物花鸟形象生动活泼,是唐代工匠的不朽杰作。

镂空龙虎纹仪仗戈

所处时代:春秋

镂空龙虎纹仪仗戈,1984年许昌鄢陵县王店村出土,通长20厘米,宽12厘米。圭状援,钝锋,曲内,有銎短胡。戈援由两条相向的龙组成,龙身为多体虬结镂空的蟠螭纹。内上装饰一只卧虎,头成戈阑,虎尾上卷。该戈无刃,且纹饰双面镂空,给人一种精美剔透之感,应为仪仗用具。

“王孙诰”编钟

所处时代:春秋

“王孙诰”编钟于1978年出土于河南淅川下寺楚墓,共26枚甬钟,形制相同,尺寸大小依次递减,最大一枚钟通高120.4厘米,最小一枚钟通高23.35厘米,是目前我国发现的春秋编钟中数量最多、规模最大、音域最广、音律较准且保存较好的一套。

“王子午”鼎(附匕)

所处时代:春秋

1978年,“王子午”鼎(附匕)在河南淅川下寺2号楚墓出土,“王子午”即楚庄王之子。该鼎为淅川下寺楚墓2号墓出土的7件列鼎之一,气势恢宏,纹富丽精美,6条怪兽采用失蜡法铸造而成,具有很高的艺术与科学价值。

五凤铜熏炉

所处时代:汉

五凤铜熏炉,汉代青铜器,通高20.5厘米,底盘直径21.5厘米,1989年焦作嘉禾屯窖藏出土。铜炉主体为一只站立的凤凰,以双爪为支撑点,铆于底部的圆盘上。凤昂首高冠,口衔圆珠,振翅挺胸。五凤铜熏炉造型独特,构思精巧,集实用与观赏于一体,为汉代铜器上乘之作。

本报记者 秦华/文 河南博物院供图

分享到: 编辑:陶莎 统筹:曹杰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