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赴追溯中华文明的学术之约 《文化上的早期中国》新书学术分享会在郑举行

2025-04-28 来源: 郑州晚报 郑州客户端官方网站 分享到:

中华文明起源和“早期中国”研究是近年来学术界讨论最为热烈的议题。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韩建业撰写、大象出版社出版的《文化上的早期中国》作为研究这一问题的新作,以独特的视角和严密的逻辑探讨文化上的“早期中国”、“早期中国文化圈”独特特质等问题,体现了对中华文明跌宕但连续的根本原因的深入思考。

4月27日,郑州中华之源与嵩山文明研究会、河南省文物考古学会、大象出版社共同主办《文化上的早期中国》新书学术分享会,来自北京、山西、陕西、河南等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10余位专家齐聚一堂,畅谈该书的学术价值、文化价值及出版意义。

寻找“何以中国”

说到对“早期中国”的关注,韩建业回忆起就读博士期间的经历:20世纪末,芝加哥大学巫鸿教授出版了《中国古代艺术与建筑中的“纪念碑性”》,从新石器时代一直讲到秦汉以后,受到不少西方学者的批判,他们质疑新石器时代的考古遗存为何要贴上“中国”的标签?这次讨论引发了韩建业对“文化意义上的早期中国”的深切关注,他意识到学者之间尤其是中西学者之间对早期中国的认识差别很大,“这是个很重要的问题。我们必须把史前中国论证清楚”。

书中韩建业讲到,人们大多数时候所谓“中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简称,是政治意义上的中国。有时候所谓“中国”是“中国(中华)文明”“中国(中华)民族”等语境里的中国,是文化意义上的中国。政治上的中国指囊括现在中国全部或大部疆域在内的统一国家;文化上的中国则是由中国全部或大部地域内相似文化组成的共同体,也可称之为“中国文化圈”。从历史上来看,政治上的中国分分合合,而文化上的中国却始终只有一个且持续稳定发展。

结合考古发掘和文献研究,韩建业提出,大家所说的“最早中国”,是秦汉以前中国大部分地区间交融联系形成的文化共同体或文化圈,又称“早期中国文化圈”,简称“早期中国”。“距今8000多年的新石器时代中期——裴李岗时代为起源或萌芽阶段,距今6000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庙底沟时代为正式形成阶段,黄河中游尤其是中原地区在这一大范围文化整合过程中起到过重要的引领作用。”韩建业认为,文化上的中国本质上和“中华文明”这个概念有一定的同一性,在历史上,“文化上的中国”是政治上的中国分裂的时候向往统一、统一的时候维护统一的重要基础。

为认识“早期中国”提供广阔视野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王巍通过视频表达对《文化上的早期中国》出版的高度肯定。王巍表示,自己和韩建业在文明起源问题上的观点非常一致,而这本书更重要的意义在于,用更广泛的视野、从文化的认同角度来看待中华文明的起源,让学界从更广泛的视角重新审视中华文明起源发展的过程。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张海也通过视频分享了自己的“读书体会”:“韩老师对早期中国的定义是非常重要的认识,他没有机械照搬社会发展史的理论,而是把社会的发展放在中国的考古材料里来理解,为我们如何理解中华文明的起源、形成和发展提供了自己的视角,论证了中国文明的特征是怎么来的,最能代表中国特色的文明起源研究的思路。”

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袁广阔致信解读《文化上的早期中国》认为,作为长期深耕中原地区考古研究的学者,韩建业在学科前沿领域提出了若干创新性观点:文化意义上的早期中国或早期中国文化圈可追溯至距今8000多年前,至约6000年前基本成形;这一文化圈以黄河中游为中心,呈现出“一元”宇宙观与“多支一体”的文化格局。尤为重要的是,该书对近年学界提出的“嵩山文化圈”概念进行了系统论证,揭示了嵩山文化圈在“早期中国文化圈”,特别是新石器时代文化格局中的历史定位,为嵩山文明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

继续深化学术研究

郑州中华之源与嵩山文明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阎铁成表示,《文化上的早期中国》作为郑州中华之源与嵩山文明研究会重大课题“早期中国文明起源的区域模式研究”的阶段性成果,反映了韩建业先生对“早期中国”的探索历程,尤其是中原地区的特殊地位等进行了深入思考和研究,一定程度上可以看作是对严文明先生“重瓣花朵式”格局理论和张光直先生“中国相互作用圈”理论的继承和发挥。

受严文明先生“重瓣花朵式”格局理论的影响,韩建业很重视黄河中游尤其是中原地区的特殊地位,认为“至少在‘早期中国’的形成这个意义上,新石器时代中原文化的作用是任何其他地区文化所不可比拟的;可以说中原文化不但在其发展的高峰期具有突出的核心地位,总体上也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

“在刚刚过去的‘4·23’世界读书日,韩教授的《中华文明的形成》入选‘2024年度中国好书’,今年4月光明书榜《文化上的早期中国》赫然在列。”分享会上,中原大地传媒股份有限公司总编辑董中山认为《文化上的早期中国》在河南出版也有其独特的现实意义:河南作为黄河文明发源的核心地带,是中华文明诞生、延续与传承的关键区域,河南这片土地保存着完整的文明发展证据链,为探索中华文明起源提供了实物依据,也为理解文化延续性构建了实践场域。

研讨会上,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研究员曹兵武、河南博物院院长马萧林、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历史学院考古系教授赵春青、山西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王炜林、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华夏文明研究所所长张光辉、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院长魏兴涛、郑州大学考古与文化遗产学院教授靳松安、河南大学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副教授贺俊等也一致认为,文化中国的研究对于中华文明起源和形成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文化上的早期中国》围绕中华文明根脉这一核心议题,为大众深入了解文化中的早期中国提供了全新视角与丰富洞见。

本报记者 左丽慧 文/图

《郑州晚报》版面截图

分享到: 编辑:陶莎 统筹:曹杰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