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6日至27日,由河南省科协、省委网信办联合主办的“河南省人工智能应用场景专项行动”在省科技馆举行。该活动为期两天,以“科普中原 AI赋能”为主题,聚焦人工智能技术与应用场景深度融合,邀请院士专家们等权威专家解读人工智能、量子计算、基因编程等前沿领域动态,共吸引来自全省的621家单位、1850余人积极参与。
AI赋能千行百业
近年来,河南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成效显著,创新平台、产业生态、应用场景全面突破。
智能巡检、智能饲喂、异常猪只识别及疾病诊断……算法模型正在影响畜牧业未来。郑州大学学术副校长、河南省人工智能学会专家杨天若在会上分享了张量人工智能赋能牧业。
“目前已经开始智能化技术投入与发展,如AI环境监控、大数据育种、智能兽医问诊助手等。”杨天若介绍,牧原实业集团的牧原养猪大模型,已经做到智能测定、智能环控等养猪现场多模态感知,在生产过程中自主决策分析,进行采食规律分析或环境状态实时评估,可以实现疑难问题解答等AI养猪助理交互式应用。
异常猪只识别及诊断是如何实现的?他介绍,通过图像处理和声音处理技术,对养猪现场图片及单元内猪群声音采集进行检测,对异常猪进行识别和预警。“AI智能分析,确定病原后精准用药,还可以闭环追踪效果。同时,大模型针对饲养员、兽医等关键岗位建立岗位助理,可以实现多助理协同工作,精准答疑解惑。”杨天若表示。
同样,海康机器人也早已在胖东来、双汇、卫龙等食品、汽车、物流等多行业落地应用。
据河南省海康机器人行业总监谷钊龙介绍,胖东来中央厨房使用潜伏系列机器人产品,解决了从原材料收货到卤味、豆芽等产品制作及成品下线的全过程。“我们机器人可以与电梯对接,实现楼层间来回移动。叉车系列机器人对胖东来、卫龙等料箱、产品能够进行自动化堆叠、搬运,尽量减少人工接触保障食品安全。”谷钊龙表示。
农业领域也有人工智能的身影,惠济区八堡村北黄河滩上的智慧灌溉水肥机器人正日夜检测农作物成长信息。
“它融合了水肥机、控制系统、恒压变频装置、过滤系统、水电计量及AI农业模型等多元模块,可以精准适配农业生产重的水肥作业需求。”河南省腾跃科技有限公司产品规划总监王佩佩说道。
“黄河边是我们智慧农业应用的场景,采用数字化管控,对农作物进行种植规划、田间管理、水肥药投入品管理及人员等全流程管理。同时,我们针对农作物种植开发农作物模型大脑,根据田间采集的气象、商情、作物长势、病虫草害等数据综合研判,根据作物成长阶段匹配形成农时日历,通过智控大脑进行决策指导农时工作。”王佩佩向记者介绍,实际种植过程中只用根据系统的分析进行智慧种植,从种植到收成整个场景可以实现全程自动化和智能化。
培育AI复合型人才
河南正在加紧布局具身智能产业,近年来河南机器人产业发展较快,拥有重点企业50多家,涵盖整机、核心零部件和系统集成等多个领域。
河南工之坊科技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魏保成表示,人工智能机器人产业细份和应用场景日趋成熟,产业人才缺口持续扩大。
“2019年至2021年,人社部发布的47个新职业名单中,15个职业与人工智能/机器人直接相关。”魏保成介绍,目前存在着企业用人需求与高校育人课程不匹配的情况,“人工智能训练师和服务机器人应用技术员这两个新职业需求量比较大,我们培训更多解决的是就业问题。”
江苏谷裕迪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琚超表示,机器人专委会重点的人才培养计划,主要是联合打造适配中小学、技校、高职高专、高校以及教培机构的机器人和具身智能系列课件、教具和产品体系。
中国老科技工作者协会副会长蒋笃运建议,要以场景为牵引打造“顶天立地”应用标杆,通过前沿技术布局与农业、民生需求深度融合,构建AI在智能育种、智慧医疗等领域的创新应用体系。
“以协同为纽带,通过‘揭榜挂帅’引智、区域AI高地联动共建网络、龙头企业带动链式创新,构建‘共生共赢’的创新生态。”蒋笃运表示,要构建“老中青接力”人才培养体系,通过产教融合培育AI复合型人才、完善老科技工作者激励机制,实现科技智慧与创新精神的代际传承。
省科协党组书记尹洪斌表示,要充分发挥专家资源优势,发挥科技创新主力军和科学普及主阵地作用,携手社会各界协同发力,重点围绕人工智能领域深化人才培育、技术推广、生态构建,统筹推进科技教育人才一体化发展,加速技术创新成果转化应用,驱动产业提质升级,为河南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据了解,此次专项行动以“人工智能+行动”为载体,也是我省加强科学普及提高全民科学素质的创新举措。专项行动将探索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与发展趋势,防范网络安全风险,共同探讨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创新路径,为现代化河南建设注入新动能。
活动期间,4场由院士专家分享的主旨报告围绕人工智能前沿领域构建起高层次学术交流平台。与此同时,科技企业政府高校组织间的11场专题座谈交流、产学研用合作签约、应用场景公益科普和人工智能教育进校园活动,在全省范围内有序推进,全方位搭建起技术转化、人才培育与科普传播的立体化协作网络。
记者 刘盼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