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放:青春不老书传奇 岁月留痕写丹青

2025-04-09 来源: 郑州晚报 郑州客户端官方网站 分享到:

岁入仲春,新绿正浓,杨柳扶风,玉兰在枝头擎起皎洁的灯盏。触景生情,忽然想起去年与文放春游颐和园,他立于西堤桃柳间低吟"我欠春天一首诗,寻芳拾翠正当时",声线里带有融融暖意。

真是心有灵犀,想谁来谁,此时文放打来电话,让我速寄几幅他先前写的书法,强调要带有“南山”字样的。暗想,春色当前,“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难道他要带作品去南山拜见谁?又想,他要的或许不是地理坐标,而是陶渊明诗里那道精神原乡——就像他总在字里行间为自己凿开的月光。

隔日,诗人新茹发给我一首写文放的诗,他在诗里说文放是“青春不老书传奇,岁月留痕写丹青”。 这不正是文放半生跌宕的注脚吗?新茹形容真是太准确,太棒了!其实,我一直想写写内心深处的文放,但却难以找到一个让自己满意的标题。与文放同事交往多年,落笔时却只能在“跨越时空的跳跃”这几个字中徘徊——与新茹的概括相比,我实在显得浅薄酸俗。感谢新茹,送我了一个好题目。

做新闻多年,在各色人等中穿行,我自以为很了解文放。想来想去,他的确是个难得的存在——灵魂始终在强有力地闪动,在任何地方都令人刮目相看,像一道“永不衰老的风景”,让人愉悦且亲近。中国戏曲学院教授、美女油画家占欣称文放为“文人中的战士”,她说:“曾以为英雄出世,必是高大威武一猛将,没料到,叱咤风云,竟是谦谦君子一书生。”

文放是书生,更是奇人。

他15岁入伍大西北,祁连山下,少年文放枕着《约翰·克利斯朵夫》入眠,读着《史记》、《离骚》抒情;荒漠戈壁军营中,他发奋苦读,熬夜笔耕。小说《军人》发表获奖后,他的诗歌创作也渐出佳绩,作品在《飞天》、《昆仑》等杂志发表,被称为“戈壁军营小作家”,“自学成才标兵”。他咬破手指写血书,请缨赴老山前线,与那些血性男儿一起出生入死……

转业后做调查记者,道义在肩,他坚信新闻的力量在于揭示真相、监督权力、维护公平正义。为调查伪科学骗术,他惨遭绑架,被打断肋骨,其采写的揭露伪科学系列报道先后600多家媒体转载,获国家首届“中国科技新闻奖”一等奖;浙江温州“流氓村长控制市政府”事件,在全国媒体尚未介入时,他只身探访,写出《地下组织部长的覆灭》引发关注;《30年守护唤醒植物人》、《凡人张国生》等纪实作品亦反响强烈,多次斩获新闻大奖。在中国新闻奖颁奖礼上,他抚着肋间旧伤笑言:“真理总要有人来称重。”他的调查纪实畅销10万余册,“伪科学斗士”称号,是对他新闻理想的注脚。文放不仅关注宏观事件,也细腻捕捉个体命运,他的报道始终带着人文温度。90年代末,内蒙商人张俊因公安系统疏漏被误列为追逃人员,三次被抓后求助无门,文放不畏艰难,往返多地核实证据,最终促成国内首例“民告官”纠错案;山东财政干部李某因举报贪腐被追杀,流离失所两年,春节期间,差点因煤气中毒命丧租住民房,获救后,李某向文放长跪求助。文放深知个人力量微弱,邀约北京媒体同行共赴蓬莱,最终还李某清白、安全。



按理说,生死相交,历经坎坷,难免世故,文放却愈发真诚干净,仁义大度。哪里有新闻,他奔赴哪里;对朋友肝胆相照,谁相中他珍藏的书画,即刻相赠;同事借钱买房,他倾囊而出。那些年他微信名唤“一盏灯”,侠义如春风化雨,不掺半分铜臭,仿佛《世说新语》中走出的魏晋名士。

去年10月20日晚,参加完田英章追思会的文放约酒。我在饭店门口迎接,见他颠步而来——脑梗后的蹒跚让人心酸,他却笑道:“能不麻烦别人,知足了”。酒酣时谈及田老师,他说:“邻居多年,深受田老师人格、书风影响,更感念他耳提面命的指点教诲,亦师亦友,坦诚相待,如今突然离世,让人难以接受。人生无常,但田老师活出价值和精彩,活到了许多人心里,值了”。当晚,他喝了很多酒,看到他眼含泪光时,我才体会到他内心的柔软和疼痛……末了,他对我说:“教育家陶行知之所以更名行知,是因为他牢记老子名言——知必行,行必知,不行即不知。如果不身体力行,是不可能获得真知灼见的。回望过去,深感自己浅薄,新闻求真,艺术求美,为完善自我,这几年我做了艺术,你看看我们办的《最艺术》……”他忽然指着窗外明月:“陶公'采菊东篱'是躲,我们'种菊南山'是守。守真相,守美,守心里那点不熄的火”。

《最艺术》创刊于2013年,是文放写给时代的情书。“艺术,让人成为人”,在《最艺术》里,既有文怀沙、黄永玉、李可染、吴冠中等声名远播的艺术大家,亦不乏黄秋园、李琼玖等“在野派”艺术家——他曾用放大镜细究黄秋园笔墨肌理,曾踏遍四川深山寻访李琼玖的往事。“高手在民间,这些在野艺术家,就像山涧里的兰花,开得寂寞却异常清亮”。

从职业记者到教育媒体,再到艺术杂志,文放在每个领域都做到极致。受艺术感染熏陶,他的书法也日渐优雅隽美,笔画遒劲有力,收放自如。有艺术资源,又好朋好友,他帮朋友居室、企业、医院设计空间,他说:“每个空间都是主人的品味延伸,书法如剑,画作似门,推开即是远离喧嚣的诗意之境”。他劝人要经常看看画、读读书法:“让视觉美感唤醒内心的宁静,这是艺术最朴素的力量”。他为企业家张佳敏设计的会所,将吴冠中的水墨长卷与宋代茶寮巧妙融合,让商业空间流淌着《溪山行旅图》的意境。张佳敏说:"在文放设计的空间里谈生意,连铜板碰撞都带着墨香。"    春夜的风掀起窗帘,墨宝上的"南山"在月光里浮动,恍若看见那个从戈壁走来的少年,从战场走来的记者,从笔墨深处走来的文人,正沿着时光的小径徐徐而行。他的脚印里,有新闻的铁骨,有艺术的柔肠,更有永不褪色的赤诚——原来真正的传奇,从来不是惊涛骇浪的故事,而是把每个日子都酿成诗的情怀,是在岁月长河里始终明亮如灯的灵魂。

 

文放简介

刘文放:河南商丘人,祖籍夏邑县,1965年12月生。本科学历,知名媒体人,学者、艺术评论家,酷爱文学、书法。先后供职人民日报、中国教师报、教育杂志。现为北京艺术杂志社长、总编。系中国作家协会、中国记者协会会员,中国文化艺术发展协会副主席。

代表作有《洁白的雪花》、《回头岸已远》、《神功揭秘》、《海市蜃楼》、《军人》等,先后获中国科技新闻一等奖、当代文学奖、《家庭医生》特别贡献奖等。

文/张昊天

分享到: 编辑:陶莎 统筹:曹杰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