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全球制造业正经历以数字化、智能化等为核心的第四次工业革命。全国人大代表、中铁工业总工程师兼中铁装备集团首席专家王杜娟认为,我国传统制造业面临国际竞争加剧、市场需求多样化、资源环境约束趋紧等挑战,需要通过数字化转型和人工智能(AI)技术应用实现降本增效、绿色发展和竞争力提升。
王杜娟表示,国家“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各地新基建加速布局,为传统制造业转型提供了政策与技术支撑。但目前制造业企业内外部,仍存在转型认知不足、数据孤岛现象严重、AI技术基础薄弱、人才与资金短缺等问题。
王杜娟建议,强化顶层设计与政策引导。制定出台《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分级分类指南》,明确不同行业、不同规模企业的转型路径。设立“数字化转型专项基金”,对中小企业的云服务、AI算法采购给予补贴。建立“政府+协会+服务商”联合诊断机制,提供“一企一策”改造方案。夯实数字化基础设施。推动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支持龙头企业建设行业级平台,开放共享供应链数据。加快5G网络、物联网传感器在车间、仓储、物流环节的覆盖,实现设备全连接。深化AI技术融合应用,设立制造业AI专项,引导企业深化AI场景应用,打造行业标杆,推出类似灯塔工厂评定的AI场景应用标杆评选。加强人才引育与协同创新,实施“制造业数字工匠”计划,校企共建AI学院与实训基地。鼓励企业设立首席数据官,组建数字化攻坚团队。支持“链主”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攻关共性技术难题。
“随着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的进一步深化,以及AI大模型等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对从业者能力素质已提出了新的要求。”王杜娟表示,加强职业教育成为夯实高质量发展人才根基的重要举措。
王杜娟建议,加快《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实施细则制定,落实激励政策,将产业工人队伍建设纳入企业社会责任评价体系,对深度参与产教融合的企业给予税收减免、用地优先等支持;将职业教育发展纳入地方政府绩效考核指标体系。设立“中国工匠日”,在劳动模范、五一劳动奖章评选中提高产业工人比例。在中小学教育中增设“职业启蒙课程”,组织学生走进工厂、车间实践;建立全国性“产业工人数据库”,实现技能认证跨地区、跨行业互认。
记者 袁帅
《郑州晚报》版面截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