律回春晖渐,万象始更新。3月5日,2025年郑州市城乡建设工作会议举行,全面总结2024年城乡建设工作成果,并擘画2025年发展蓝图。
回望2024:亮点纷呈,城乡建设日新月异
会上,一组组跃动的数据亮出郑州2024年城乡建设工作“成绩单”:全市建筑业总产值突破6000亿元大关,完成建筑业增加值1947.8亿元,城市更新在库项目总投资达1.1万亿元,西四环北延等10条市管道路、国槐街等90条县区道路建成通车,新建公共停车泊位10.4万个、电动汽车充电桩8.7万个……一张张喜人的答卷,折射出2024年郑州城乡建设工作留下的坚实脚印,印证着郑州城乡建设日新月异的变化。
产业实力持续增强。去年全市完成建筑业总产值6018.9亿元,占全省比重49.2%;增速5.6%,高于全国(3.9%)1.7个百分点,在9个中心城市中排第4位;完成建筑业增加值1947.8亿元,拉升GDP0.5个百分点。
城市更新释放都市活力。去年,郑州全面实施《城市更新条例》《城市更新专项规划》,编制《城市更新三年行动计划》,“1+2+N”政策体系逐步完善,城市更新在库项目总投资达1.1万亿元,磨街文创园、郑州记忆油化厂创意园成功入选全省旅游休闲街区,成为当前郑州最为火热的休闲中心、消费中心和创业平台。
民生工程交出温暖答卷。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西四环北延等10条市管道路、国槐街等90条县区道路去年建成通车;新建公共停车泊位10.4万个、电动汽车充电桩8.7万个,均超额完成民生实事任务;南曹污水处理厂一期工程主体工程完工,郑开同城东部原水干管工程(一期)全线贯通。村镇建设同步提质,针对性开展防灾常识宣传,组织9个培训班、培训“乡村建设工匠”600余人;建立危房改造动态监测机制,完成42户农村低收入群体等重点对象危改任务。
历史文化传承铸造城市之魂。郑州市建立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联席会议制度,完成名城保护规划住建部专家预审和二砂及国棉三厂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初稿编制。同时,研究设立名城保护专项资金,组建专家智库,开展城乡历史文化资源普查,初步建立储备名录33处。
智能建造驱动产业转型。郑州大力实施智能建造,培育生产基地(智能工厂)3家、骨干企业16家、示范项目10个。此外,在科技创新方面,31个建设科技项目通过专家评审,CIM基础平台等“三个平台”和城市规划设计类等“四类应用”16个业务系统正在加速推进。
营商环境持续优化。相关部门推进“工改”系统3.0升级,实现办理水电气热网联合报装“一件事”,优化竣工验收阶段联合测绘流程,升级“多规合一”项目策划系统,推动629个项目共享区域评估成果,推行“用地清单制”改革,建立城市更新项目标准化分类审批机制。
展望2025:提质升级,推动郑州城建工作高质量发展
今年,郑州城乡建设工作将围绕好房子、好小区、好社区、好城区建设目标,不断深化改革创新,大力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深入推进城中村改造,加快建筑业转型升级,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统筹发展和安全,开创城乡建设事业高质量转型发展新局面。
完善政策支持体系 加快推进城市更新项目建设
城市更新事关城市面貌和居住品质的提升。2025年,郑州将出台城市更新三年行动计划等文件,不断完善政策支持体系;持续深化拓展城市体检的广度和深度,扩大小区、社区、街区体检覆盖面,探索开展专项体检;将城中村、市政设施、公共配套等统筹列为更新内容,聚焦核心板块、低效国资盘活、平台公司主导、产城融合等项目类型,推动柳园口车辆段片区、医学院站城市微更新项目等尽快成熟入库;加快推动郑新热电厂、芝麻街二期等项目建设;推动国棉三厂历史文化街区、亳都·新象等项目开街运营;加快推动粮二库项目征迁,早日实现实质性开工;以郑州东站附近区域项目为重点,再谋划包装一批城市更新项目。
力争建筑业总产值增速达8%以上
建筑业是支柱性产业,2025年,郑州将进一步优化政策措施,以多项举措推动建筑业向“新”迈进。具体来看,政策激励方面,支持骨干企业向大型投资建设运营综合服务商发展,支持本地优质企业积极参与重大项目建设,力争2025年建筑业总产值增速达到8%以上;优化营商环境方面,郑州将深化水电气暖网联合报装“一件事”联办,进一步配合完善工程建设项目审批系统3.0建设,探索推进工程建设项目全生命周期数字化管理等。
加快推动市政工程建设
2025年,郑州将加快推进一批市政工程、公用设施和便民设施建设,以中心城区各板块之间、主城区与县市区之间的交通互联互通为重点,强化项目谋划推进,完善“五包一”工作机制,加大项目推进力度。渠南路郑上路至淮河路段主线通车;西站路西延(金水路西延)跨西流湖桥主线通车;农业路西延、新龙路实现全面开工;站北路、苑南路、文化街等保交楼配套道路加快推进;南三环东延快速化、二环支路易涝点治理工程开工建设。加强便民设施建设,新建公共停车泊位5万个、电动汽车充电桩8.5万个。
保护传承历史文化 赋能城市向新而生
2025年,郑州将加强资源普查,努力把有价值的老街区、老建筑找出来;完成第二批历史建筑保护名录认定,申报省级历史文化街区,妥善解决历史建筑“双重身份”问题;深入挖掘登封市文化资源,盘活低效闲置资源,加强保护利用,推动“美丽山城”催生“美丽经济”,为申创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打牢坚实基础;依托商都历史文化区,全面推进管城区“六大文化片区”建设,有序实施老城区历史风貌和街巷肌理修复;加强传统村落保护,开展传统村落保护利用专项检查,推进传统村落活化利用,促进和美乡村建设。
按下城中村改造“加速键” 实物建设与安置双线发力
城中村改造方面,郑州将加快实物建设进度,形成更多实物工程量及投资额,不断提升实物建设类资金支付效率;持续加快安置房建设,加强资金筹措、过程督导,积极通过货币化直补、转产业安置等多种安置模式加快完成剩余安置任务。
推进建筑业“向绿向新”
建筑领域的新质生产力离不开智能化和绿色化。2025年,郑州将抓好智能建造试点,加快推进“新城建”项目,积极推广装配式建设、绿色建筑。编制《智能建造产业发展规划》,利用土地保障、资金奖补、信用激励等措施,鼓励企业开展新技术、新产品、新场景应用示范,全年培育建筑部品部件智能生产基地2家、智能建造骨干企业25家、示范项目15项。加快推进绿色低碳发展,深入贯彻建筑节能强制性标准,在全面执行绿色建筑标准的基础上,大力培育打造高星级绿色建筑,积极推广超低能耗建筑,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积极推广绿色建材,积极推广装配式建筑,加强基于构件赋码的全过程监管,实现从工厂到楼宇的构件质量精准溯源,推动精细化、智慧化管理。
发力村镇建设 推进城乡融合发展
在村镇建设方面,郑州将加强中心镇市政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积极发挥中心镇在促进城乡融合发展中的衔接作用。提升农房建设品质,建立农房建设专家库,抓好乡村建设工匠、农房建设管理人员和协管员培训,加强建设技术指导,做好安全常识宣传。加强农村低收入群体住房安全动态监测,持续实施危房改造,实现六类户危房动态清零。
记者 成燕 安欣欣 通讯员 王琮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