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花、玫瑰、山楂、巧克力……随着各色的馅料在雪白的糯米粉中不断翻滚,一个个圆滚滚的元宵映入眼帘,勾起人们对团圆的思念。
在元宵节吃一碗热腾腾的元宵成了人们延续至今的习惯。2月11日,元宵节的前一天,在郑州市中原区国棉四厂一处不起眼的摊位上,一筐筐圆滚滚的元宵迎着往来的人群,诉说着元宵节独有的欢乐。
元宵店主的独特元宵记忆
“给我来一盒桂花味的元宵”“给我也来一份……”在国棉四厂苏四元宵的摊位前,一波接一波的客人来购买元宵,不大的摊位上好不热闹。“他家的元宵吃了很多年了,每年这个时候都会买一点回去,图个热闹。”顾客李先生说道。
在热闹声中,店主苏增光来到摊前。做元宵的技艺是他家中所传下来的,到他时已是第三代。做了几十年的元宵,元宵节也成了他最独特的郑州记忆。
对于苏增光而言,一年中能做元宵的时间只有几个月,过了这个时间段便不再做了。“每年我们做元宵也看天气,如果天气温度不高,一般可以做到二三月份。”这是因为手工元宵做出来后如果遇到温度高的天气,会发酸,影响食用的口感。
在苏增光的妻子牧宏记忆中,每年的元宵节都忙得不可开交,来买元宵的顾客会排起几十米的长队。据苏增光回忆,在他年轻做元宵时,每年的正月十六下午,大街上就买不到元宵了,各家元宵店都会清账,想吃也找不到地方买。
如今的苏增光仍坚持着所传承的制作技艺,他说,要保证元宵的味道不变。
元宵背后的技巧
在苏四元宵的摊位后,有一个被吊起来的大红盆,里面装满了雪白的糯米粉,这是馅料“穿衣服”的地方。一般而言,成品馅料要在这里滚上三滚,才能“穿好衣服见人”。在穿衣之前,调制好的馅料要提前晾个一两天,以去除其中的水分。此前每年元宵节前后,苏增光夫妻俩都要准备许久,以迎接热情的顾客。
除了做元宵,煮元宵也有技巧。“我们煮元宵时一般都用80℃左右的水去煮,而且全程让锅中的水保持在80℃左右,在煮元宵的过程中,元宵会因为受热而不断翻滚,待元宵停止翻滚,也就熟了,与其说是煮熟倒不如说是焖熟。”牧宏道。
元宵作为特定的节日食品,在人们日常饮食中并不常见。但每年元宵节,却是人们餐桌上不可或缺的吃食,小小元宵承载着历史中千年的寄托。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这是宋朝词人辛弃疾眼中的上元佳节,千年来,人们对于传统佳节的情愫从未消减,一颗小小元宵,背负起千年记忆。而对苏增光夫妻而言,做元宵不止是传承,也是情怀与口碑的延续。
记者 任思领 黄栖悦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