委员通道
做大“土特产”文章 加速人工智能“快跑”
省政协委员接受集中采访建真言献良策
1月17日上午,来自不同界别的10名政协委员走上省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委员通道”,围绕加速科研成果产业蝶变、促进乡村全面振兴、推动人工智能产业创新发展等热点问题传民意、献良策、谈期盼。
省政协委员刘春太:快速推进科研成果从实验室走入生产线
“省委、省政府明确要求郑州大学要发挥双一流建设的创新溢出效应和科技支撑作用,形成科研与产业、创新与育人有机结合。”省政协委员、郑州大学副校长刘春太说,郑州大学通过重构学科组织模式,建立“大平台、大团队、大项目、大成果”的协同创新机制,加快职务成果赋权改革,快速推进科研成果从实验室走入生产线。
如何产出大成果,加速科研成果的产业蝶变?“我们以院士、杰青、长江学者为领军人才,以全国重点实验室、省实验室等为创新平台,围绕新材料、计算机和人工智能等重点突破学科,建设了8个学科创新中心,开展有组织的科研活动。同时,把本来属于学校的职务科技成果的使用权赋予成果完成人……在各种政策的支持下,学校的科技成果转化呈现出新的局面。”刘春太介绍道。
省政协委员侯文邦:让“土特产”这篇文章越做越大
河南是农业大省,做好“土特产”文章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种子是农业的‘芯片’,要想种出好红薯,得先有好品种。”省政协委员、河南科技大学甘薯产业研究院院长侯文邦对红薯有着特殊的感情,被很多人称呼为“红薯教授”。
“我们成立了甘薯脱毒工程技术中心,培育并推广脱毒薯苗,目前累计推广种植200多万亩。”侯文邦还把红薯种植技术培训班搬到了田间地头,拍摄“教授教你种红薯”科普视频,用产业链思维,让种植户赚钱,引领薯农种出好看、好吃、受消费者欢迎的红薯产品。侯文邦建议把红薯产业纳入到我省农业强省建设规划中来,呼吁越来越多的青年人才把论文写在大地上,出现更多的油茶教授、山药教授等,让“土特产”这篇文章越做越大。
省政协委员李涛:让人工智能跑出“河南加速度”
如何推动河南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省政协委员、郑州阿帕斯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兼CEO李涛从推进应用多元化、立足大模型本土化、加快生态协同化三方面提建议,助力人工智能跑出“河南加速度”。
“最先给患儿诊断的不是医生,而是人工智能。”李涛介绍,在他看来,人工智能的底层技术和重要底座是通用大模型,只有优先发展本土通用大模型,才能培育具有本土特色的“河南式”人工智能大模型系统。他提出加快建立“四级联动”机制,构建良性发展的生态体系:优先支持推动本土大模型企业成长,树立研发行业大模型标杆,推动各地市将标杆案例复制且本地化,提供补贴、技术咨询推动地方特色运营服务模式发展。
省政协委员林家伟:河南与粤港澳大湾区合作空间大领域广
粤港澳大湾区如何与河南加强合作?作为一名长期在粤港澳大湾区工作生活的省政协委员,澳门新城市建筑投资有限公司总经理林家伟表示,两地虽然相隔1000多公里,但是合作的空间很大、领域很广。
林家伟介绍,两地在文化领域一直有交流。近几年,以华为、比亚迪、格力为代表的广东名企深耕中原大地。河南政府和比亚迪的合作37天项目开工,17个月顺利投产,澳门的朋友们都对这样的速度感到惊叹。
“河南这片投资热土对粤港澳大湾区年轻一代吸引力十足,大湾区千万中小微企业和青年企业对落地河南充满信心。”林家伟希望,河南在中部崛起中持续加强与粤港澳大湾区的深度对接,牵手合作高质量发展。
省政协委员王历彩:优化营商环境只有“升级版”没有“终极版”
“稳定健全的法律制度是护航民营企业发展的根基,让民营经济的发展环境更好、动力更足。”省政协委员、河南众盈律师事务所主任王历彩深切感受到他们对优化营商环境的期盼。
她表示,现在各级政府都在推行一网通办、一网统管,让数据多跑路,企业少跑腿,通过透明服务、阳光审批让政务服务更加贴心高效。
“优化营商环境只有‘升级版’,没有‘终极版’。”针对民营企业发展中遇到的新问题、出现的新期待,王历彩建议,深入开展政务服务诚信提升行动,聚焦政府采购、招投标、招商引资等重点领域,常态化开展政务失信问题治理;提升涉企行政执法效能,探索推行“综合一次查”联合执法检查模式。
省政协委员王峰:为民营经济发展强信心增动力
“河南的民营企业前景光明,我们对未来充满信心。”省政协委员、新乡市雨轩清真食品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峰细说河南民营经济大有可为的信心。
“我省去年出台‘促进民营企业发展壮大’的31条和‘加快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28条,条条都是真金白银,增强了我们发展的底气。”
王峰认为民营企业可从用新技术引领新质生产力、新产品引领新需求、打开世界地图做生意,沿着“一带一路”找市场、激发内生动力突围,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他希望政府在金融政策上持续为民营企业开仓放粮,继续健全对企业和企业家的法制保障,并加快推动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更好支持民营企业发展。
省政协委员张勤生:让患者在家门口享受国家级医疗服务
“依托河南省中医院合作共建的国家中医肿瘤区域医疗中心,将于今年10月正式开诊。”省政协委员、省中医院副院长张勤生分享了一个好消息。
张勤生介绍,目前河南共有12个国家区域医疗中心,为河南医疗事业发展带来“一少”“一多”两大变化。
“‘一少’指的是去北上广看病的患者越来越少了。‘一多’指的是河南的‘大医生’更多了。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的亮点之一就是通过‘名师带高徒’的方式,带动区域高层次医学人才培养。”张勤生说。
张勤生建议,进一步完善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在科研创新和人才培养等方面的政策激励措施;加强监管和科学评估,以确保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的质量和效果,助力健康河南建设。
省政协委员高红国:打造甲骨文成中华文化新地标
如何让孩子们从小爱上优秀传统文化?省政协委员、安阳市龙安区马投涧镇杜贺驼中心小学语文教师高红国的回答是“四个一”。
“一本书,就是这本《诵诗识字来安阳》。”高红国说,一手字和一套操是指甲骨文书法和甲骨文广播体操。安阳以甲骨文教育特色学校为第一方阵,带动培养一大批甲骨文书法老师。一条线,安阳的甲骨文主题研学旅行路线品牌,串联起殷墟博物苑、殷墟博物馆、殷墟考古文旅小镇、中国文字博物馆等景点。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凝魂聚气、固本强基的精神力量。”高红国建议,创新文化传播方式,把殷墟甲骨文打造成中华文化新地标,让河南优秀传统文化走进更多校园,在孩子们心中种下文化自信的种子。
省政协委员张峰:城市更新不仅是物理空间上的塑造
作为长期从事城市规划设计的工作者,城市更新依旧是省政协委员、泛华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副总裁、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张峰今年关注的重点。
城市更新如何“更”,才能更美、更好?张峰围绕文化赋能、温暖营造、价值提升三个关键词进行分享。
“郑州商都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改造提升,有效把文化、旅游、休闲融合在一起,成为我省新的文化地标。作为河南人,我感到骄傲和自豪。”张峰说。
城市更新不仅注重物理空间的塑造,更要关注老百姓日常生活的“急难愁盼”。他建议,采用“系统谋划+资源盘活+创新引领”的新理念,推动城市更新的可持续发展,把中原大地的城市打造成有文化、有温度、有活力的美好家园。
省政协委员巩文:科技赋能让优秀传统文化走进生活
如何让优秀传统文化“活”起来?在省政协委员、河南省新联会常务理事、河南品讯网络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巩文看来,让更多的人看见“活”的传统文化是第一步。
“传统文化真正‘火’起来,关键还要走进生活。”巩文介绍,目前正在筹划通过现代技术,打造一套包括文字、图片、音频和视频在内的“非遗数字化档案”,长久地留住文化基因。
巩文建议,设立科技文化融合专项基金,并实施税费优惠,减轻企业运营负担;鼓励高校增设科技文化融合相关专业,吸引国内外顶尖人才,提升文化人才质量;加大宣传推广力度,设立专业性文化创新示范园区。
记者 赵文静 张竞昳 杨丽萍 刘盼盼
《郑州晚报》版面截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