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随“南水”到郑州 从移居到宜居 | 问渠那得清如许

2024-12-13 来源: 郑州晚报 郑州客户端官方网站 分享到:

20多年前,少年的李志乾不会想到,有一天他们会举家搬离祖祖辈辈生活的地方,从此定居数百公里外的郑州荥阳;14年前,刚来郑州的李志乾也不会想到,在新家园,他们的日子会过得像今天这般红火。

2014年12月,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正式通水,从此丹江碧水蜿蜒北上,开始了它们润泽华北大地的使命。一渠清清水,十年北送路。在这背后,是跟随故乡水一起北上的十余万淅川移民,李志乾正是其中的一员。

每天都有大量慕名而来的游客到李山村就餐

从此他乡是故乡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开启后,水源地丹江口水库大坝将被加高到176.6米,正常蓄水位将提高到170米,这意味着丹江口库区170米水位线以下和172米风浪线以下居民都需要搬离故土。

2010年农历七月初三,这是李志乾一家永远不会忘记的日子,他们告别淅川的李山村,来到荥阳的新李山村。走进新家,崭新的房屋里生活设施一应俱全,米、面、油、蔬菜等生活物资也都已备好。然而新居虽新,故乡仍在心头牵绊。“刚来时啥都不适应。”李志乾在淅川老家时是一名厨师,来到郑州后,他很快就找到工作,可只干了一个多月就辞职了。几番思量,他决定返回淅川,在家乡继续他的厨师工作。这一回就是两年,李志乾独自一人在淅川工作,父母妻儿都在荥阳新居生活。与家人长年分居两地,让他愈来愈思念郑州的家。终于在2013年春节,李志乾回荥阳和家人过年时,看着越来越适应新地方的家人,他决定不再返回淅川,就此安居郑州。

一鱼打开致富门

回郑州后,李志乾面前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干什么。他想到了家乡的特产——丹江鱼。李志乾在多年的厨师生涯中独创了“一鱼三吃”的丹江鱼做法。2013年春,刚过完年不久,李山村第一家丹江鱼饭店在李志乾家的小院开业了。

开业前,李志乾心里很紧张,他不知道他做的丹江鱼能不能征服郑州人的味蕾。开业时,他的饭店只摆了五六张桌子,谁知第一天就迎来了十几桌客人,既有同乡,也有附近的郑州本地人。从十几桌到五六十桌再到100多桌。

在李山村开第一家渔家饭店的李志乾忙碌着

生意越做越红火,日子是越过越好。李志乾的妻子金玉香高兴地说:“我们开了丹江鱼饭店后,收入一年比一年高,比以前在老家给别人打工时强多了,最重要的是一家人能其乐融融地在一起。”

李志乾的哥哥和弟弟也在村里开起了丹江鱼饭店,弟弟更是在郑州成了家,他们一大家子由来时的十口人增加到现在的十五口人,全家有4个小孩是在郑州出生的。

百花齐放春满村

如今,全村已经有20多家丹江鱼饭店。李志乾常说,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才是春。丹江鱼成了李山村的特色产业,村里在相关部门支持下还建了美食街。郑丽丽家是2020年开的丹江鱼饭店,说起十余年来的生活变迁,郑丽丽指着饭店里的一个石臼说:“这是俺从淅川老家带过来的,原来在家里做饭用,现在在饭店做鱼用,它见证了我们从淅川搬来郑州,也见证着我们的生活越过越好。”

在南水北调工程建设过程中,郑州市在中牟、新郑、荥阳等地共建设移民新村22个,安置丹江口库区移民18735人。十几年来,移民和谐融入当地生活,收入逐年提高。

李志乾说,如果想家了,他们会去附近的南水北调干渠看一看家乡的水。清清渠水,缓缓北流,对受益的郑州人来说,这是入口的滋润与甘甜,而对跟随故乡水一起北上的移民来说,这是故乡带来的问候和温暖。

记者 李宇航 赵冬/文 周甬/图

《郑州晚报》版面截图

分享到: 编辑:段景景 统筹:闫佳佳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