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脚步丈量“四普” 文物普查“老大哥”的守护之路

2024-11-12 来源: 郑州晚报 郑州客户端官方网站 分享到:

“这里应该还有灰坑,再找找。”“这组数据记录好了吧?注意它的方位。”……立冬之际,夜幕早早降临,新郑59岁的文物普查员杜平安和年轻队员一道爬坡过坎,趁着日落前的最后光亮,把几处复查文物点和一处新发现的遗址数据重新记录下来。

当前,郑州市第四次文物普查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新郑市博物馆副研究员杜平安作为“四普”中的一分子,在年近花甲之际仍坚守文物普查一线,用自己的脚步和汗水,守护着郑州的“文物家底儿”。记者日前也跟随着杜平安的脚步来到普查工作一线,为观众呈现这位“文物老兵”的工作日常。

“老大哥”杜平安在文物普查一线

业精于勤 他是新郑四普的“定海神针”

新郑作为历史文化名城,自春秋时期郑国迁都到此,2700多年文脉绵延不绝。悠久的历史为新郑留下了遍地的古迹,裴李岗遗址、郑韩故城、后周皇陵等著名遗迹星罗棋布。

出生于新郑城关乡胡庄村的杜平安,就在这丰厚历史积淀滋养下,成长为一名深耕文博30余年的文物专家,身兼中国古都学会理事、河南省博物馆学会理事、河南新郑黄帝故里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裴李岗文化与郑韩文化研究会副会长以及新郑古都学会副秘书长等“数职”。

“我是1987年开始到文物部门上班的,截至现在已经37年了。”谈及自己的工作经历,杜平安黝黑的面庞洋溢起不自觉的自豪。他一边行进在乡间崎岖的土路上,一边向记者简要介绍他的工作经历:37年间,他做过田野考古、库房保管、博物馆陈展等工作,其间主持了新郑首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完成了新郑地区第三次全国不可移动文物普查、旧石器时代遗址详尽调查以及具茨山岩画的全面考察等重大项目,为新郑文化遗产的精准记录与保护奠定了坚实基础,被同事们亲切地称为第四次文物普查的“定海神针”。

记者了解到,杜平安还主导了《郑韩文物展》《华夏之根——走进有熊氏故墟》等重磅展览的策划与布展;撰写并实施了40余场包括《吉金宝用——青铜珍宝展》《具茨山岩画图片展》在内的展览大纲;在各类学术刊物上发表了超过50篇高质量的论文与文物鉴赏文章,其中《简述河南新郑望京楼遗址发现的夏商古城址》一文荣获郑州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在著作方面,他独立或与人合作完成了14部专业书籍,为新郑文物事业贡献了宝贵的学术财富。

老建筑上有新发现

以身作则 他是新郑四普的“示范标兵”

文物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实物见证,蕴含着一个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和创造力、生命力、想象力,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标识和国家的“金色名片”——带着对文物工作的“偏爱”,杜平安常年奔走在文物普查的一线,无论是新发现的遗址,还是在复查时对之前的遗迹有所新发现都令杜平安深感喜悦。

“文物普查是一种国情国力的调查。调查地区文物资源的多少,也代表着一个地方文化底蕴的深厚。文物普查不仅可以建立全国不可移动文物资源大数据库,让文物管理‘有数可查’,还可以全面推进普查成果应用,促进文物保护、增强文化传承,完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体系,促进文物事业的发展。”说起自己工作的“动力”,杜平安娓娓道来:新郑历史底蕴丰厚,无论是偏远乡村还是繁华市区,都有可能蕴藏着文物瑰宝,普查、复查工作的开展,像“过筛子”一样对新郑文物进行排查,正是他这个“文物老兵”的职责所在。

据了解,新郑文物普查工作分4组、每组4至5名普查人员。他们从二三十岁的小伙子到四五十岁的中坚力量都有,而杜平安在实际工作中,以其专业、敬业,成为众多文物普查员的“示范标兵”。

“过去普查工作者也遇到过村民对文物保护的误解与忽视,杜老师都会耐心做他们的思想工作,让他们认识到,那些看起来破败的老建筑,也是承载着丰富历史信息与文化价值的‘宝贝’。”普查队员告诉记者,第四次文物普查开展以来,杜平安以身作则率领团队风餐露宿、夜以继日,新郑780处复查文物点中,杜平安带领团队完成了其中的217处,还新发现22处文物点。

风雨同舟 他是新郑四普的“老大哥”

风餐露宿、酷暑寒霜是文物普查员每天面对的“工作环境”,披星戴月、忍饥挨饿更是他们工作的“常态”——在艰苦的文物普查工作中,杜平安和年轻队员一道翻山越岭、风雨同舟,是普查工作中受人尊敬的专家,更是让年轻队员觉得亲切可靠的“老大哥”。

“普查工作其实很辛苦。调查中大部分地方是车到达不了的,只能靠我们的双腿走。”一位队员告诉记者,有些遗址地形复杂,断崖沟、河道等崎岖难行,全靠队员手持镰刀“开路”,“有杜老师在我们都很安心。他经验丰富,快60岁了还和年轻人一起风雨同舟,我们内心都很感动。”

在杜平安的影响下,不少热心村民也加入了普查队伍。如志愿者黄建新参加过新郑“四普”工作的社会宣传后,留心到王道国村有老建筑,主动给普查队员提供信息,并带他们前往遗址现场。

“现在新郑的田野调查进入尾声,下一步就是做好室内的资料整理,然后汇集出来进行成果上报。”谈到下一步工作,杜平安信心满满,“无论是普查期间还是在平常,我都会处处留心、注意这些。”杜平安坦言,这份对文物的执着已深入骨髓:如果“看到”就努力“走到”,条件受限走不到现场,也要及时给上级汇报反映,让领导派人去进一步查看,“能发现一处是一处、能保护一处是一处,这是对文物遗迹的善待,更是对民族历史的守护。”

记者 左丽慧 文/图

《郑州晚报》版面截图


分享到: 编辑:卜贝贝 统筹:闫佳佳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