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8点40分,郑州博物馆员工通道内,在换上深蓝色的专业装束后,汤茗茗即将开启博物馆讲解员的一天。在博物馆做讲解员,不但要把基础的讲解词讲好,还要面对听众随时蹦出来的历史问题与奇思妙想。她们,可谓是行走在博物馆里的“历史书”。
三百六十行,为啥我会被分到博物馆来体验讲解员的工作呢?可能是这些年博物馆实在是“太热了”!拿起手机刷一刷各类平台媒体,一旦问题指向了“郑州游玩攻略”,郑州各大文博单位总会出现在推荐页上,有时甚至会是游客“市区游”的第一站。更不用说在节假日期间经常推出的博物馆研学、考古工地开放、考古人讲考古、非遗手工参与……不提了,先排队吧。
“讲解”与“学习”是两大职业主线
“你往哪去?先过来开晨会!”在我铆足了劲儿准备直接向展厅进发的时候,汤老师便严声呵止了我的行动。原来,讲解员们一天的工作安排,是从一场晨会开始的。服务台值班、义务讲解准备、机动讲解待命都有可能成为讲解员一天的主要分工,而幸运的是,汤老师今天比较“机动”,能带着我走入展厅,教我如何成为一名“博物馆讲解员”。
记者(左)跟随郑州博物馆讲解员体验讲解工作
在走向展厅的路上,我与汤老师攀谈起来,了解后才得知,“讲解”与“学习”是博物馆讲解员的两大职业主线。在讲解过程中,她们会化身成博物馆内行走的“历史书”,将每一件文物、每一段故事娓娓道来,架起观众与历史之间的桥梁;在讲解之余,她们又变成了治学严谨的“研究生”,将思绪游走于历史书籍、公号文章、学术期刊之间,获取新的知识积累。
当积累早已在记忆线里“轻车熟路”
提腕、抬手、五指并拢,学习并没有从讲解词开始,而是从礼仪动作的规范中展开。在博物馆里做讲解员,并不仅仅需要能讲、会讲,还要学会与观众拉近距离,讲得精彩。这些彬彬有礼的动作,既可以让观众感受到历史讲解的严肃庄重,又可以营造出相互尊重的讲解氛围,再加上平时练声带来的气息调整,一串串历史知识就被温文尔雅地吐了出来。
在一面充满了青铜鼎器的玻璃幕墙旁,我开启了讲解内容学习的第一课。“商周时代的鼎,是古代立国的重器,有着王权与地位的象征,关于鼎的成语有很多,‘钟鸣鼎食’‘列鼎而食’‘鼎鼎大名’等,哪一级奴隶主贵族用什么样的青铜鼎,用多少个,都有严格的规定……”与其说做讲解员,不如说背课文,前期的知识积累要求,就将职业门槛抬到了我无法企及的高度。
“背这么多讲解词,你解说的时候会不会忘词?”汤老师笑着回答:“很少,因为在一遍又一遍地重复下,这些积累早已在记忆线里‘轻车熟路’,工作的时间越久,添补的知识反而会更多。”每一行都有每一行的深度,每一行也会有每一行的“套路”,看着眼前这位知识丰富的姐姐,唤起我内心深深的共鸣。
将郑州璀璨的历史诗篇讲给更多观众
话不多说,该我上场了。在郑州博物馆复刻的“太室阙”文物旁,我开始了自己的练习。“‘阙’是中国古代一种礼仪性建筑,设置在城门、宫殿、祠庙、宅院、陵墓的前面,一般成对出现,用来标志入口,表示威仪和等级名分。”一遍又一遍,从断断续续到勉强成文,我翻开了自己作为讲解员的第一页。一页又一页,或许我也可能变成行走在博物馆里的“历史书”,将郑州璀璨的历史诗篇讲给更多的观众,让“天地之中、黄帝故里、功夫郑州”被更多人熟知。
话说多了,梦就该醒了。随着最后一个镜头收尾,采访体验便告一段落。从钟鸣鼎食之家的等级分封,到陶瓷之辨的理论知识,在感叹讲解员们知识丰富的同时,我也迈出了第一步——面对镜头、面对观众、面对紧张的自己。这次职业体验,让我更懂得“万事开头难”的起步意义,也让我明白了日积月累的长期价值。
“各位观众,大家好,接下来我们要参观的就是‘创世王都’展厅,在《史记》当中曾有记载,昔三代之居,皆在河洛之间……”临走前,汤老师的讲解词依然在耳畔回荡,像她一样工作在郑州各大博物馆的讲解员们,或许正穿梭于文物与历史之间,将文明传承,把文化弘扬。
记者 李居正/文 李新华/图
《郑州晚报》版面截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