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5 郑州晚报文脉周刊

2024-10-25 来源: 郑州晚报 郑州客户端官方网站 分享到:

从“手艺”到“守艺” 一生只为一杆秤

木杆秤

称的是斤两 讲的是良心

木杆秤曾是人们生活中离不开的计量工具,一端挑的是人间生计,一端秤的是天地良心。

木杆秤正在淡出计量舞台,但作为婚庆用品、民俗工艺品,它却并没有消失。“木杆秤制作技艺”在荥阳市贾峪镇石硼村许锡生那里,以家族师徒和子承祖业的方式已传承200多年。2019年,荥阳的木杆秤制作技艺被选入郑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10月20日,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许锡生带着他的古董工作箱来到位于樱桃沟的瞻园,向市民和游客讲述木杆秤的故事,并带领大家体验木杆秤的制作。

许锡生在介绍木杆秤的制作

关于木杆秤的由来历史悠久,相传木杆秤是鲁班发明的,鲁班根据天上的北斗七星和南斗六星在秤杆上雕刻了13颗星花,定13两为一斤。后来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统一了度量衡,又在秤杆上增添了“福禄寿”三星,正好是十六星,改一斤为十六两。到了新中国成立之后,国家改革了度量衡单位,从此定一斤为十两。

木杆秤制作工艺复杂,大号的杆秤一般选用楠木制作,中小号的秤杆则是就地取材,也是选择当地优质的木材。

孩子在学习使用木杆秤

木杆秤的制作过程也比较复杂,使用的工具比较多,有锯、刨、钻、榔头、锉、割刀、圆规、砂纸、标准砝码等数十种工具。钻刀孔、上秤钩、定盘星、布秤星、钻星孔、镶星、割星、着星、磨星、校准等26道复杂工序,只有精益求精,才能确保杆秤的灵敏度及准确度。熟练工匠制作一杆普通的秤最少也得需要一天时间。

随着时代的发展,木杆秤已基本不再用作计量,但在一些复古的中式婚俗上,用秤杆将新娘的红盖头轻轻挑开,寓意婚姻称心如意。而在艺术品市场,又变成了精美的工艺品、珍贵的收藏品。一种古老的工艺,正在以另外一种身份继续传承。

记者 马健 文/图


须水故事:楚汉相争的见证

古人择水而栖,一切水文皆人文。

古代中原,横跨黄淮两大水系,河流如织,植被葱郁,土壤丰饶,为人们的繁衍生息提供了得天独厚的环境。

荥阳境内就有6条比较大的河流,从西到东依次排列,分别是汜水、枯河、索水、京水、须水、贾峪河。其中,须水古称濉水,源自荥阳贾峪乡的岵山,在古荥镇岔河村汇入索河,后合称为索须河,是贾鲁河的重要支流。

从濉水到须水,则与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紧密相连。

须水两次与刘邦“结缘”

公元前205年,刘邦偷袭彭城失利,仓皇北遁,在荥阳与楚军陷入长时间的对峙。

须水河畔风景美不胜收

某次交锋中,项羽精心布局,于濉水河对岸设下伏兵,并故意展现败迹,意在诱使刘邦领兵深入其伏击范围。

刘邦见楚军似乎溃散,心中大喜,欲亲自率军渡河追击。张良洞察项羽军阵依然严整,断定其中有诈。此时,暴雨倾盆,河水猛涨,局势愈发危急。张良劝阻刘邦:“见险能止,大易知之,请少须。”刘邦因此幸免于难。

或许是为了表彰张良的智勇,刘邦在建立王朝后下令将“濉水”更名为“须水”。“须”字寓意“稍待”,此名沿用至今。

乾隆十一年《荥阳县志》艺文篇中,也记载了一个关于须水与刘邦的传奇故事。

相传,刘邦曾在躲避楚军追捕时,骑马疾驰至须水西部的檀山。战马意外受惊,眼看追兵将至,为求活命,刘邦只好躲入一棵树下的枯井。楚将搜查时,见井口蛛网密布,便未深究。待追兵远去,刘邦挥剑挖壁而出,看到树上有一只碗大的人面蜘蛛,正是这只蜘蛛织网救了他一命。

刘邦称帝后,下令在檀山枯井旁修建庙宇,为蜘蛛塑像,并封其为檀山山神,此庙被称为蜘蛛庙。清人张藩瞻仰后赋诗云:“当年大泽黄龙种,避敌仓皇蛰井中,铁骑任教飘忽至,蜘蛛不令网罗空。即凭曲逆应无计,未必淮阳猝有功,自是百灵扶历数,鸟江何物护重瞳。”

尽管后人常附会名人故事,但须水两次与刘邦“结缘”,确有其合理之处。

“楚河汉界”与须水的故事

楚汉相争时期,刘邦与项羽两大军事集团以鸿沟为界,展开了激烈的争夺。据史料记载,鸿沟乃战国时期魏国所凿,魏惠王十年(前361年)开通,其故道在今荥阳市北引黄河水入圃田泽,东流经开封境内,再南下注入颍河。当时开挖的主要目的是灌溉农田。

须水叫化鸡

荥泽及其上游的济水、索水、须水、京水、枯河等水系,共同构成了鸿沟的重要补给网络。作为鸿沟水系的起点,荥阳一带因交通便利成为兵家必争之地。门客郦食其就曾在刘邦想放弃荥阳时劝说道:“愿足下复进兵,收取荥阳,据敖仓之粟,塞成皋之险,杜太行之道,拒飞狐之口,守白马之津,以示诸侯效实行制之势,则天下知所归矣。”

意思是说,收取荥阳,占据敖仓的粮食,扼守成皋的险要,封锁太行山的道路,堵住飞狐口,把守白马津,以此向诸侯展示汉军控制天下的形势。这样,天下就知道应该归顺谁了。

中国象棋盘上的“楚河汉界”,就是指鸿沟。而须水与鸿沟相距很近,即便历经多次改道,如今两地也仅相隔20公里左右。楚汉鸿沟对峙时,周边战事频发,须水更名的故事有一定的历史合理性。

历史变革中的须水

“虎掷龙挐不两存,当年曾此赌乾坤。一时豪杰多行阵,万古山河自壁门。”

在金末诗人元好问的笔下,楚汉战争的激烈场景仿佛穿越时空,跃然纸上,将人们引领至那个金戈铁马、群雄逐鹿的年代。

须水凉皮

随着岁月的流逝,战场的硝烟早已散去,但关于战争的记忆碎片始终鲜活。荥阳、鸿沟、须水,这些地名也承载着厚重的历史,回荡着楚汉之争的喧嚣。

西汉末年,因黄河的连续泛滥和泥沙淤积,鸿沟逐渐失去了航运能力。历经战乱,鸿沟水系更是遭受了重创。东汉政权稳定后,水利专家王景疏浚黄河下游和汴渠水道,昔日作为鸿沟支流的汴渠后来居上,成为鸿沟水系的主干道,隋朝时又成为大运河通济渠的西段。

汴渠,也被叫作汴河。元朝至正年间,当时的总治河防使贾鲁带领民众治理黄河,并疏浚、拓宽和连接了原来的汴河河道。清代河南巡抚李鹤年撰写的《朱仙镇新河记碑》碑文对此有所记载:“自荥阳西南诸山溪,合京、须、索、郑之水,东流至祥符,经朱仙镇达周家口,复合沙、颍诸水,委输于淮。”后人铭记贾鲁的治河之功,将汴河更名为“贾鲁河”。

现在人们说,贾鲁河的前身是楚汉之争时期的鸿沟,就是从这里而来。

须水已成为城市向西拓展的开发热土

回到须水的话题,作为鸿沟的重要水系之一,其流经区域始终为地方重镇。秦汉时期,须水归荥阳管辖;唐初,又置须水县,属管州。唐朝中期,须水镇西北处修建了一座天王寺,寺院宏伟壮观、金碧辉煌,供奉主神是托塔李天王,同时还有其他神祇如关公、佛、阎王等,形成了佛、道、释交汇的文化之地。这一独特的文化氛围吸引了众多香客信众,也带动了周边摊贩和聚居的发展。

据《荥阳县志》记载,明崇祯十年修建须水寨,清咸丰十年又进行了重修。晚清时,须水镇还出了一位翰林,名为孙钦昂。有碑记曰:“永清冈自西而东,绵亘三十里,忽有清溪一道,自南而北结束之,曰须水。水浒市廛栉密,烟火云蒸,曰须水镇,镇居矗然,时起土垣缭绕,石门耸峙,曰须水镇城。”可见那时的须水镇相当繁华。

到了近现代,须水成为荥阳与郑州城区之间的农副产品集散中心。1952年,须水为荥阳县辖镇,1953年划入郑州郊区。1987年,随着郊区行政建制的撤销,须水又被划归至郑州市中原区的管理之下。2011年3月,撤须水镇设立须水街道和西流湖街道,标志着其发展的又一重要里程碑。

时至今日,须水已蜕变为城市向西拓展的开发热土,但其丰富的文化积淀却面临着被淡忘和消逝的危机。岁月渐行渐远,留给人们的,除了一条蜿蜒曲折的河流,就只有那些承载着地域记忆的美食——须水镇叫化鸡、须水凉皮等,让人在品尝间回味往昔。

记者 张晓璐/文 马健/图


殷墟考古队原队长唐际根:

27年“挖”出一座商城

唐际根小时候是个煤矿娃。

可谁也想不到,这个煤矿娃“挖”出了一座商城。一个人,一座城的故事就此拉开序幕。

唐际根,江西萍乡人。作为殷墟考古队原队长,唐际根在殷墟工作了27年,他领导的考古队发掘的商代墓葬就达上万座。殷墟发掘就像是中国考古学史的“浓缩版”,见证了中国考古学从一棵小芽,发展成为参天大树的过程。

唐际根在工作现场

前段时间,为了推进公众考古,唐际根还开通了抖音号“唐际根聊考古”,趣味而不失严谨。他说他的短视频重点不在“教”知识,而在与大家分享获取知识的过程。回顾自己的人生历程,唐际根总结说“要做一个真实的人”。

要让社会公众理解殷墟的价值

记者:能否分享一下您与殷墟结缘的具体过程?

唐际根:在北大读书的时候,我写过两篇文章,一篇是关于美学的,当时还参加了北大五四科学论文竞赛,拿了个二等奖。

另一篇文章是关于新石器时代考古的,这篇文章没有得奖,但是严文明先生给我打了92分,那是非常高的分数了。这件事对我鼓励很大,毕业以后,我就想研究新石器。但后来怎么就改变了方向,又由新石器时代考古“跳”到了商代研究呢?

这件事与“讲师团”有关。1987年,社科院通知我参加“中央讲师团”,地点在河南内黄县。

我当时要从安阳到内黄,那时候我年轻,拒绝坐讲师团安排的汽车,而是从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的安阳工作站借了一辆自行车,下午3点出发,骑行60公里,骑到内黄时我的两条腿都僵硬的下不了车了。在内黄安顿好后,又返回安阳还车。还车的时候在社科院考古所安阳工作站见到几位老先生。先生们看我喜欢运动,便说考古所安阳工作站需要我这样的年轻人,问是否考虑加入安阳工作站。

因此,我就考虑可以从新石器转到殷墟这方面的研究。那一年刚好安阳考古队的老队长郑振香先生招研究生,我就考了她的研究生,毕业后来到了殷墟工作。

记者:在殷墟考古过程中有什么难忘的经历?

唐际根:那肯定是洹北商城的发现。

一般的考古发现都是有了一些苗头,比如说盗墓贼盗出了什么东西,或者说老乡耕地耕出了什么东西,然后考古队去看现场,而我是以自己的硕士论文作为选题。

之前,学者们经过研究认为郑州商城是商早期,安阳殷墟是商晚期或者商后期。在准备硕士论文时,我用了3年整理资料,发现所谓商前期、商后期的框架解释不了商王朝的考古发现。所以我就认为这之间必定有一个商中期,其间我连续发表了一些论述文章,最终填补了商代早期与商代晚期之间“中商”的空白,这是我这辈子做考古最得意的一项工作。

作为一个考古学者,从找出洹北商城,到把它的年代解释清楚,把它的建筑解释清楚,把双王朝的边界框架解释清楚,这是一项整体的研究,而在这个研究里,我可能跟很多学者不一样,第一是我始终在坚持研究,第二是我逐渐在取得成功,第三我的研究是连续性的。这种成就感,是其他事情无法替代的。

为给弟弟妹妹省口粮,小时候经常饿肚子

记者:幼年的哪些事情对您影响很深刻?

唐际根:我是煤矿职工的家属。全家7口人,只有我父亲一个人工作,我母亲负责在家带孩子,因为家里5个孩子,她也没有时间去工作,在全身心操持这个家,这是一个非常贫穷的家庭。

那时上学太远,得自己带午饭。每次带饭的时候,我在空饭盒里边放一个饭勺,去打饭前,我就故意晃了一下,饭勺撞击饭盒发出声音引起我母亲的注意,让她以为我要去装饭了。其实我偷偷把饭盒里的勺子拿了出来,装到口袋里,并假装在饭桶里舀两勺饭,其实饭盒什么都没装。

当时只是想给弟弟妹妹省口粮,所以中午都是饿着肚子。

有一次我们学校组织去一个小工厂,参观怎么做瓷器,老师要求每个学生带四两粮票,还要带5毛钱。我知道家里没钱,我就没告诉母亲。结果第二天我假装正常上学时,母亲不知怎么知道了这件事,就追上我哭着问为什么不跟家里说,我说家里不是没钱吗?母亲就哭着跑到隔壁邻居家,向一位老太太借了四两粮票以及5毛钱,就硬塞给我。

参观倒是顺利,但等到中午吃饭时,我并没有将钱和粮票交给老师,而是跟老师说我有一个亲戚在附近,我说吃完饭我肯定在你们大家离开之前赶回来,老师就同意了。回来以后,我就偷偷地把钱跟粮票都还给了邻居老太太,这些记忆特别深刻。

记者:在您的成长过程中,有哪些人或事激发了您对考古学的热情?

唐际根:这要分几个阶段。

最早是因为严文明先生的认可,虽然严先生并不是我的导师,可能都不认得我,但是两次给我比较高的评价,对我是很大的鼓励。

第二就是李伯谦老师、刘绪老师。我们班同学对两位老师有个评价,他们既是我们的老师,也是我们的家人。带我们考古实习,既教我们知识,还关怀我们生活,人品高洁,对我们影响很深,这也是我们这个考古班毕业后改行很少的原因。

第三个阶段就是我的导师郑振香先生,做事本分,兢兢业业,非常能吃苦,让人很遗憾的是她今年上半年离世了,同时让我更敬佩的是她居然把经手的所有考古资料全部整理出版发表,这非常了不起。

第四阶段,是我在1994年参加中美联合考古队在商丘工作时遇到的3位老师,张光直、张长寿、高天麟。张光直老师是美国哈佛大学的教授,有次我去哈佛,那时年轻不懂事,请求他题几个字,过了几天张老师给我一张纸,上面写着“理论多元化、方法系统化、技术国际化”,我后来才知道他题这几个字的良苦用心。张长寿先生影响我的是他的敬业精神,他年纪大,却跟我一样的时间上工下工。高天麟先生最能吃苦,总是把最苦的活都留给自己,一分钱掰成两分花,这种共产党员的品质让我感受到了他们那一代的不容易。

“做一个真实的人”

记者:如果给您的人生划分一个阶段,您会怎么划分?

唐际根:仔细想想可以分为3个阶段。

首先是大学,一方面我对考古有了一定的理解,另一方面跟老师们建立了很深的感情联系,就像李伯谦老师、刘绪老师。他们对学生特别好,不仅是老师,更是家人。我们班之所以都能够做考古,跟这一点是脱离不了关系的。

其次是我读硕士和寻找商中期的阶段。这个阶段很不顺,很辛苦,付出太多。这时我本来应该经常回北京去照顾我儿子,因为那时我儿子刚出生也不久,我应该多照顾着自己的家,但是最长的时候一年365天,我327天在河南安阳。没有照顾好自己的家庭。这是我最后悔的事。

之后就是到南方科技大学以后,面对新的平台、新的环境,我肯定要思考到底该干些什么。我有一个团队,他们都很年轻,有理想,愿奋斗。我愿意给他们提出一些建议,甚至在一定意义上与他们共同奋斗。

记者:对于想要从事考古学的年轻人,您有哪些建议或寄语?

唐际根:学方法比学知识重要。

有时候我们容易走入误区,只重视知识,不重视方法。其实方法比知识重要。我经常给学生讲,我上课不是来教知识的,我是来和大家一起分享获取知识的快乐的。

我认为不仅是考古学科,所有学科都是这样,方法或者思维比知识更重要。

记者:您有座右铭吗?能否用一两句话总结一下您的人生哲学?

唐际根:做一个真实的人。真诚才能获得尊重。

我写《此处葬曹操》这本书,感受最深的是曹操很真实。我从不隐瞒我喜欢曹操。想要实现所立志向,需要做到通透自如,都必须以“诚”为路,这样才能走向通达。

扫码阅读全文

记者 梁宸瑜 受访者供图


“竖屏”领域跑赢横店

郑州微短剧为何独树一帜?

今年2月以来,《我在八零年代当后妈》《声色犬马》等微短剧以其短小精悍、节奏明快的特点迅速走红,成为当代年轻人的“电子榨菜”。微短剧也在短时间内从之前的不温不火,变成了如今的时下热点。有网友评论:“一般土的我不看,特别土的我特别爱看!”

其中,郑州微短剧作为微短剧赛道的领跑者,在“竖屏”领域跑赢横店,乘风而上。微短剧如雨后春笋般出现,郑州微短剧又为何独树一帜?

真正热爱的东西是不会走散的

在郑州这座充满机遇与激情的城市中,微短剧的兴起为那些怀揣表演梦想的人们提供了一个展示才华的舞台。

短剧拍摄现场(资料图片) 新华社发

身穿贵价皮草,手拿“百万”包包,脚踩10厘米恨天高的小美是一位不折不扣的“假千金”,之所以说“假”,是因为她在微短剧的世界中过着各式各样的人生。2022年时,因出众的外表而偶然进入微短剧行业的小美开始正式涉足微短剧的拍摄。小美回忆起一次扮演身价上亿千金的经历:“我投入了极大的热情,以至于在私下里,剧组成员都亲切地称呼我为‘大小姐’。那段时间我感到非常开心,仿佛真的沉浸在了一个虚拟的‘玛丽苏’世界中。尽管一些剧情和台词在现实中显得有些离谱,但当看到整个团队都在为同一个目标努力时,所有的尴尬都烟消云散,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成就感。”

在光影交织的世界里,有人偶然间跃入“风口”的怀抱;也有人像坚韧的种子,在泥土中默默扎根,只为绽放那一刻的璀璨。小丽便是后者,从青春洋溢的校园到繁忙喧嚣的拍摄地,不过几公里的距离,小丽却走了很多年。从小就对表演充满热情的小丽阴差阳错地进入了编导专业,在大学期间坚持舞台剧演出的她从未放弃过自己的梦想。为了追逐光、接近光,她通过招募成功加入了微短剧这一行业,离梦想更进了一步。

然而,追逐光的道路并非坦途,她遭遇了种种挫折与困难。但小丽从未放弃,她坚信:“真正热爱的东西是不会走散的。”即使在演艺生涯中遇到低谷,即使当前自己只是一个不知名的特约演员,也要继续逐光而行。

微短剧播出后,小丽的努力得到了回报。观众开始注意到了这个不起眼的身影,有一条评论是这样的:“那个演男主角妹妹的演员是谁呀,我感觉她演技很好,让我特别有代入感。”小丽表示,看到这条评论的一刻,她感受到了从未有过的满足。来自观众的赞扬和鼓励也让她坚信:只要坚持不懈、勇往直前,就一定能够迎来属于自己的光芒。

有人追梦,有人谋生

月亮与六便士,你选择哪个?在郑州微短剧的舞台上,我们看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选择。他们或许有着不同的出发点,但都在这个充满机遇的行业中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幸运。

不同于小美和小丽对梦想的追求,小白的微短剧之路则显得更“现实一些”。小白出于好奇与室友一起参加了招募,轻松愉快的氛围和养眼的帅哥美女让小白直呼“爽”。谈及行业的薪资,身为学生党的小白乐开了花,“有一次在短剧中当观众,剧情是小孩周岁宴,我们吃一桌好菜还能赚一百一嘞,可轻松!”

与小白类似,来自河南警察学院的小黑身高一米八五,一身结实的肌肉是微短剧中保镖和保安的不二之选,虽然小黑只是充当“背景板”,但他依旧非常满足。“送外卖,快递分拣、电器搬运工这些兼职我都干过,说实话都没有当群演得劲,一天下来不掏力就能赚上150元,有时候更多,比在外面风吹日晒一整天强太多啦。”谈到这里,小黑眼神放光,“有的剧组伙食特别好,还会发雪糕和水果。我现在只要看到群里有招聘信息就立马报名,当群演是我目前最愿意去做的兼职了。”

据了解,有不少微短剧的群演都是为了生存而选择了这条路。无论是追梦者还是谋生者,他们都是郑州微短剧行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他们的故事共同编织了这个行业的丰富多彩,也成为郑州微短剧“乘风而上”背后重要的原因。

当代年轻人的“电子榨菜”

根据第5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12月,我国网络视频用户规模达到了惊人的10.67亿人,占网民整体的97.7%。

作为网络视频内容的一种,微短剧以其独特的优势迅速占领了年轻人的碎片化时间,短小精悍的制作与节奏明快的观感,再加上戏剧化的内容,微短剧犹如餐桌上的一道爽口小菜,完美契合了年轻人快节奏的生活习惯。微短剧通常在几分钟内就能讲述一个完整的故事,这种“快餐式”的内容消费模式,戳到了年轻人的“爽点”与“嗨点”,一些“总裁”“娇妻”“千金”的人设直勾人眼球,夸张的画面和台词也让年轻人边尴尬吐槽边“上头”观看。

“这些微短剧就像灰姑娘的水晶鞋,让我能暂时挣脱相貌平平、家境平庸、生活一地鸡毛的现实。我会将自己代入一位受人尊敬的角色,幻想剧中的主人公是在平行宇宙中的另一个自己,在替现实中的‘我’过着人生赢家的生活,不但天生丽质而且所有男人都痴迷于我。”网友乐乐表示,“我知道这是梦,但仍然愿意去做。”

一位受访者表示,他和身边的许多朋友观看这些微短剧花费了大约500元。以每部剧平均30元来看,他们至少看了十几部微短剧,足以证明微短剧对年轻群体的吸引力。而微短剧作为年轻人的“电子榨菜”,已经成为他们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这同时也是微短剧“乘风而上”的重要原因之一。

郑州:微短剧成长的“沃土”

郑州作为中国中部地区的重要城市,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便捷的交通网络、丰富的人才资源以及活跃的经济环境,这些因素共同构成了郑州成为微短剧盛行“沃土”的基础。

2024年伊始刚刚入行的张导曾谈到了他对郑州微短剧产业的看法:“郑州是座很有活力的城市,郑州微短剧市场发展得越来越好也是有目共睹的,以后一定会有更加优秀的作品出现。”

根据郑州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的相关资料,近年来,郑州市微短剧制作的市场主体水准在行业内已形成较大影响力。从竖屏短剧的尝试到各种题材的探索,郑州微短剧制作团队不断推陈出新,力求在内容和形式上给观众带来新的体验。随着微短剧产业的不断发展,郑州有望成为中国乃至全球微短剧创作和制作的重要基地。

今年5月29日,郑州市政府印发了《关于郑州市加快推进微短剧产业高质量发展扶持政策的意见》,提出“发展微短剧全产业链经济”“建立全国微短剧人才培训中心”“争取到2027年,将郑州打造成为最具影响力的中国‘微短剧创作之都’”三大发展目标,我们从中看到了郑州市的决心,也看到了微短剧的“新起点”。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观众需求的持续变化,郑州微短剧必将“乘风破浪”,在新的起点上迎接更多的机遇和挑战,成为当之无愧的短剧基地。

郭艳艳


探班郑州短剧产业,揭秘幕后花絮:

全国三分之一短剧 是“郑州产”

近两年,短剧市场蓬勃生长,迅速成为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相关行业统计数据显示,目前全国三分之一的短剧是“郑州产”,也许你正在看的爆款短剧就是郑州短剧人的手笔。

如今,郑州、西安、横店被业内称为“全国短剧三大重地”。95后短剧人小桥以Vlog形式带大家走进短剧“制造工厂”,沉浸式参与短剧制作,揭秘爆款短剧是如何诞生的。

扫码看视频

据新华社


分享到: 编辑:张丹娅 统筹:曹杰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