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假期全市接待游客1144.9万人次
城里城外“郑”出彩
芳菲季节,花样游“园”。5月5日,记者从郑州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获悉,五一期间,郑州市各大公园、主题乐园变身热门景区。“去哪儿”平台数据显示,假期首日郑州市入围国内热门出发城市TOP10。综合大数据监测、抽样调查和区县(市)统计,假日期间全市接待游客1144.9万人次,整个五一假期郑州文旅市场呈现游园热、文化热、人气旺的景象。
城区变景区,游园更惬意
历经5年改造升级,承载着市民记忆的郑州世纪公园于5月1日正式免费开放。开园当天,“精品陶瓷展”“插花盆景展”“儿童绘画展”三场文化展览为游客提供了一份精美的“艺术菜单”。
五一假期,月季公园以1200余个品种、30万株月季织就花海,为游客倾力打造了一场灵动雅致的文化盛会;郑州植物园的42亩月季园展出697个品种、11.5万株月季;南环公园则以“一轴三区”布局月季园,让游客感受诗意与花香的交织。
风车舞动,繁花盛放。郑州绿博园数万支风车在阳光下转出彩虹光晕,郑州爱乐乐团将舞台搬进月季园,在花瀑旁轻拨琴弦,奏响爱的乐章。
风和日丽的假期,岂能少了露营。在山水的怀抱中支起帐篷,架起天幕,感受难得的惬意。郑州蝶湖公园露营市集重磅来袭,白天有酣畅淋漓的泼水大战,夜幕降临有派对DJ闪亮登场。帐篷边上吹着风赏着景,品尝美食,城区秒变景区。
文化+旅游,客流创新高
“春日上嵩山,武林有意思。”4月17日,少林寺碑碣(566—1990)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记忆名录》。5月1日,融合“寺、禅、僧、武、和”五大主题的少林寺数字档案展厅正式开放,吸引了大量省内外游客。“少林寺碑碣,不仅是中华文化的珍贵遗存,更融合了历史、书法、绘画等艺术,对弘扬传统文化意义深远。”北京游客苑一帆感慨道。
为一座博物馆奔赴一座城,已经成为越来越多人假期出行新选择。河南博物院首个沉浸式文物讲解剧《国宝奇妙游》五一上演,郑州博物馆《丝绸幻旅》VR大空间沉浸式体验正式亮相,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承办的“触摸历史深度 感知华夏文明”系列活动也在假期为公众精彩呈献。
五一假期,巩义石窟推出“鼓震九霄·寻迹飞天”活动,一群身着华丽服饰的舞者,在光影交错中翩翩起舞,游客仿佛置身于千年前的石窟之中。与此同时,巩义双槐树遗址考古工地面向市民开放,“六大沉浸式活动+八大趣味互动”带游客触摸华夏文明的源头密码。
只有河南·戏剧幻城和建业电影小镇,五一累计接待观剧人次超150万,客流再创新高,成为全国瞩目的现象级旅游“目的地”。只有河南·戏剧幻城上新的《麦子啊麦子》《红庙学校》《唱吧跳吧》等4部剧深受游客喜爱,景区假期前预订比例同比提升20%,5月2日、3日主剧场次全部售罄,省外游客占比超过八成。
5月1日,由郑州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主办的“2025非遗手作消费季”在管城区阜民里街区正式开放。漫步阜民里主会场,来自全市各县区的非遗传承人将雕刻塑造工艺带到这里,组成了一个展示金石之美、器物之趣的立体美学空间,有的游客在这里感受传统香包与绳结艺术的精妙,有的游客将长发盘起,尝试传统妆造,还有的游客又对郑州刺绣文创热爱不已,上前选购留念。
周边亲子游,彰显消费力
亲子家庭出游一直是假日旅游的主要构成,银基动物王国的“星空草原”、方特“双园”派对连番、郑州海昌海洋公园的“海洋大秀”、黄河滩地公园的“湿地花海”,都成为亲子家庭释放活力、增进情感的热门目的地。
五一假期,银基国际旅游度假区交出了客流营收双增长的亮眼答卷。据统计,度假区累计接待游客53.9万人次,较去年同期增长2.7%,旗下动物王国、冰雪世界等乐园业态人气十足,酒店日均入住率超九成,带动度假区整体营收较去年同期增长4.9%,充分彰显文旅消费市场的强劲活力。
假期期间,郑州海昌海洋公园的“海洋+”系列假日狂欢体验,首次与音乐跨界融合,同时融入非遗、科普、潮玩等元素,通过演艺升级、活动创新和精细化的运营保障,获得“人气”和“口碑”双丰收。据统计,假期5天,郑州海昌海洋公园累计接待游客近15万人次,全新的水下人鱼蝴蝶演艺连续两次登上央视,出圈又出彩。
本报记者 李居正/文 唐强/图
机场保障超40万名旅客 顺畅出行
昨日,记者从郑州机场了解到,今年五一假期,旅客乘机出行热情高涨,郑州机场迎来客流高峰。初步统计,在为期5天的假期中,郑州机场累计保障超40万名旅客顺畅出行。
假期期间,郑州飞往昆明、乌鲁木齐、海口、深圳、广州、厦门、三亚、上海、成都、重庆等地的航线较为热门,郑州机场累计保障进出港航班超3000架次,日均执行航班超600架次。其中,假期第一天航班最为繁忙,共计执行航班664架次。假期最后一天,郑州机场计划执行航班637架次。
记者 张倩
铁路昨日发送旅客 超98.2万人次
5月5日,国铁集团郑州局管内各大火车站积极服务假期客流返程高峰,发送旅客超98.2万人次,计划开行旅客列车1816趟,增开临客列车107趟,全力满足返程旅客乘车需求。
根据车票预售情况分析,返程直通客流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武汉、济南等热门城市,管内客流集中于郑州往返洛阳、开封、南阳、商丘等城市之间。为满足旅客出行需要,国铁集团郑州局提前研判客流趋势,统筹高铁和普速运力资源,积极挖潜京广、济郑、郑太等重点线路和郑开城际等新线运能,及时增加热门方向和区段运力投放,计划增开北京、上海、杭州、西安等热门方向直通临客列车34趟,在管内郑州东至商丘、安阳东至周口东等热门区段增开临客列车73趟。上线175.5标准组动车组,动车组上线率达98.9%,最大限度满足旅客返程需求。
记者 张倩
省市科技馆累计接待公众 超12万人次
科技互动,寓教于乐。五一假期,科技馆成为不少市民游客的好去处。据了解,假期期间,河南省科技馆迎来参观热潮,累计接待观众超8.2万人次,郑州科技馆接待全国游客超4.5万人次,双双刷新纪录。
记者 刘盼盼
全省重点零售和餐饮企业 五一营收18.7亿元
郑州十大商圈日均客流量近80万人次,同比增长14%
昨日,记者从省商务厅获悉,五一假期,全省各级商务部门围绕以旧换新、精品购物、精致美食等领域启动系列促消费活动,同步发放消费券,精心打造新场景,丰富市场供给,有力拉动消费。全省重点监测的零售和餐饮企业累计实现销售总额(营业收入)18.7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4.5%。郑州市十大商圈日均客流量近80万人次,同比增长14%左右。
大宗消费品市场迎来“焕新”热潮
五一假期,随着加力扩围以旧换新活动全面铺开,全省各地因地制宜细化工作举措,举办汽车文化节、家电嘉年华等活动加码促销,让以旧换新政策落地落实,厂家商家也抢抓政策东风发布新品、叠加补贴优惠,多方发力推动大宗消费品市场迎来“焕新”热潮。大容量冰箱、大尺寸电视、洗烘一体机、节能型空调、电脑、手机、智能手表等绿色智能产品成为假期热销商品。据统计,五一假期重点监测的零售企业家用电器类、汽车类、通信器材类商品销售额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20.6%、18.8%、5.5%。
“乐购河南”消费券撬动市场
为助力全省“乐购河南·品质生活”二季度促消费活动,省市县联动、政银企协同,多方加力发放消费补贴,用“真金白银”精准撬动消费市场增长新动力。省级层面围绕零售、餐饮、文旅、住宿等领域,省财政安排1.5亿元专项资金发放“乐购河南”消费券。4月30日第一期“乐购河南”零售、餐饮消费券已发放,群众参与热情高涨,市场反响良好。在市级层面,郑州等地市同步发放地方消费券,激发节日消费活力。如郑州市财政投入资金1500万元分批次、线上线下联动发放“乐购五一”消费券。
“首发经济”激发消费新动力
五一假期,各大商圈频频上新,首发、首秀、首展、首店密集落地,“首发经济”集聚引流效应充分释放,为我省消费市场注入新势力。瑞士斯沃琪联名系列巡游之旅河南站在大卫城拉开帷幕,首次全新发布的11款系列腕表以及地球任务巡游车吸引众多消费者驻足打卡;“首届全国方言幽默节”在郑东新区尚座喜剧街举行,全国方言大咖齐聚中原;粉奇IP团体河南首秀在郑州探十里上演《粉色梦境之旅》,让商场化身为游乐场,吸引众多小朋友互动;连杏双皮奶(河南首店)、那时新疆、泰丙珠等特色餐饮品牌在正弘城上新,吸引众多食客前来品尝。
据监测,五一期间,郑州市二七商圈、花园路商圈等十大商圈日均客流量近80万人次,同比增长14%左右,日均营业额同比增长8%左右。
商业、文化、旅游、体育有机融合
五一期间,全省各地在促进文旅商消费供给深度融合创新实践方面用真招、出实效,郑州磨街、阜民里等多条特色街区竞相打造丰富多彩的特色市集、文化演出、非遗体验等消费场景,将商业、文化、旅游、体育元素有机融合,让沉浸式体验、场景化消费成为节日消费增长新引擎。
重点餐饮企业营收同比增长8%
五一期间,全省各地精心打造地方特色美食品牌,拓展“餐饮+旅游”“餐饮+电影”“餐饮+赛事”等消费链,通过美食榜单、美食地图、美食集市、网红美食评选等方式推介名菜名吃品牌,让传统特色美食焕发新生。五一假期,全省重点监测的餐饮企业营业收入为3488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8%。
本报记者 成燕 孙婷婷/文 周甬/图
郑州文博场馆五一接待游客近百万人次
1770场惠民活动实力“圈粉”
郑州博物馆门口的队伍排成长龙,考古工地的文物风筝“圈粉”无数,3600年前的商王“穿越”来到我们面前“设宴”……这个五一假期,郑州市各大文博场馆以精彩各异的创意活动刷爆朋友圈。截至5日17时,全市文博单位接待公众99.43万人次,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58.62%;文博市场总收入2132.07万元,同比增长53.23%。全市博物馆、考古工地、遗址公园等文博场所共开展9类81项惠民活动1770场,同比增长42.17%。
从商代都城遗址的趣味解密到“城市考古体验课堂”的青铜精油皂,从街头巷尾的“移动博物馆”到“密集恐惧症”爆发的郑州博物馆大厅,郑州文博场馆游客人数再创新高。通过科技赋能、跨界融合、深度体验等创新举措,探索出传统文化现代表达的新路径,千年文明由此焕发夺目生机。
科技赋能:让历史可感可知
在郑州文庙,“孔子印象展”借助数字化手段,让游客突破时空界限与至圣先师隔空对谈,现场编钟礼乐体验更是带领观众穿越回崇礼尚乐的时代;《六艺传习》体验馆则凭借体感投影与三折幕马车等科技手段,赋能“五礼”学习,吸引大量游客沉浸式解锁古代君子必修课,感受古人风雅……一名来自山东的游客表示:“商都博物院复原早商都城建设的场景展示非常震撼。在这座博物院里,处处都能感受到早商先民的卓越智慧。特别开心能在这么舒适美好的季节来到郑州,感受这座古都的勃勃生机。”
同样令人震撼的还有5月1日起在郑州博物馆亮相的“丝绸幻旅”VR大空间沉浸式体验。该项目将“丝路文化”与现代科技相融,突破传统展览形式,借助虚拟现实技术,采用大空间VR自由行走技术,结合高精度3D建模、动态捕捉与全景声效,带领观众穿越千年历史,感受丝绸之路上璀璨的中西文明交织,体验一场震撼心灵的文明之旅。
跨界融合:传统文化的新表达
这个假期,郑州文博活动最显著的特点就是打破边界。在双槐树遗址,“文物乘风计划”将考古与非遗完美结合——数米长的“青铜罍”风筝由非遗传承人亲手制作放飞,其纹饰严格按照出土文物绘制。当“彩陶双联壶”“青铜鼎”等特制文物风筝在百米高空稳稳悬停时,现场响起观众的掌声和欢呼声。这欢呼声,是对古老文明的礼赞,也是对文化传承的自信。“我第一次见到几千年前中国先民创作的纹样‘飞’上天,这样的‘跨界’就是最好的融合。”历史文化爱好者李先生评价道。
美食与文物的跨界同样惊艳。郑州商代都城遗址博物院致力打造“可触摸的历史、可品尝的文明、可带走的记忆”,成为市民游客争相打卡的郑州城市文化地标。推出的“兽面纹曲奇”将青铜器纹饰转化为可食用艺术品,日均销售数百份;“甲骨文咖啡拉花”让年轻人在啜饮间学习古老文字,成为社交平台爆款。更妙的是《商王的盛宴》互动剧,观众在品尝古法美食的同时,还能与“商代舞者”共舞,这种“五感体验”模式被游客点评为“最具创新力的文化消费场景”。
深度体验:从观看者到传承者
青台遗址的“布满好个春”扎染活动,让非遗技艺变得可触可及。非遗传承人现场演示如何用茜草、蓼蓝等古法染料复原出土丝绸的色彩,9岁的朵朵成功染出太阳纹方巾后兴奋地说:“我要把它挂在书包上!”据统计,这类手作体验项目的参与者中,青少年占比达70%,远超传统展览。
考古盲盒持续引发热潮。双槐树遗址推出的“动物考古盲盒”“文物修复盲盒”,带游客在游戏中学习考古发掘知识、体验文物修复技艺,使晦涩的考古知识变得生动有趣。
代际传承也成为文博活动中动人的风景。在“聆听千年丝弦之韵”活动现场,古琴传承人手把手教5岁孩子抚琴赢得满堂喝彩。“艺术是连接古今最好的桥梁。”从事艺术教育的李老师感慨道,“孩子指尖的温度,让我看到了非遗延续的希望。”
文化狂欢:从节日盛宴到日常滋养
五一文博活动的这场“文化狂欢”影响力正持续发酵。在社交平台,大学生小洪晒出用青铜模具制作的精油皂:“每次使用都想起商文明的辉煌。”主妇王女士将扎染方巾用作茶席,笑称“让五千年的色彩装点日常生活”。而郑州博物馆五一上新的文创产品销售额达45万元——每一件文创跟着游客“回家”,都将带来日常生活中持久的精神滋养。
“这个五一,我们的文博活动让传统文化也可以很潮、很年轻。”郑州市文物局有关负责人表示,“当数千年前的纹饰成为年轻人追捧的时尚元素,当考古工地变成亲子研学热门地标,传统与现代就实现了‘共舞’,千年文明在郑州‘活’力迸发。”
本报记者 左丽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