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0 郑州晚报文脉周刊

2024-09-20 来源: 郑州晚报 郑州客户端官方网站 分享到:

“一天一地,一佛一道,一文一武” 齐聚一山而闻名天下

登五岳 迎国庆 盛世华彩 玩转嵩山

2024年全国国庆文化和旅游消费月期间将举办超3600项活动

昨日记者了解到,2024年全国国庆文化和旅游消费月主场活动19日在陕西渭南举行。消费月期间,各地将围绕壮美山河、历史文化、红色旅游、大国重器、时代风采等,举办超3600项约2.4万场次文旅消费活动。

嵩山美景 豫览摄影师 王羿/图

中国演出行业协会发布“跟着演出去旅行”文旅产品及优惠措施,中国商业联合会发布文商旅融合促消费系列活动。泰山、华山、衡山、恒山、嵩山等五岳管理机构集体发布“登五岳 迎国庆”文旅惠民活动安排。

昨日,嵩山景区相关负责人介绍了此次活动安排。今年十一假期,嵩山景区精心筹备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文旅活动,“印象少林”大型功夫迎宾仪式、“少林见·江湖见”沉浸式功夫演艺、《新少林小英雄》舞台剧等特色表演每日在少林景区精彩上演。“青春拥抱峻极峰,万名学子迎国庆”活动将于十一当天在嵩山峻极峰火热开启,夜游嵩山项目已成为全国夜游地最热榜前三名。“嵩彩绘梦·礼赞祖国”国庆动漫涂鸦展活动在嵩阳天中市集举行,以礼赞祖国为主题,用青春的热情和生花妙笔传达出对祖国的热爱。同时,悟空机甲、少林神僧、卖松客等国风武侠NPC将空降嵩山各个景区,欢乐巡游、在线送福,与游客进行精彩的沉浸式互动。

国庆期间(10月1日至7日)前来嵩山景区游览的游客,均可免费参观闻名遐迩的汉三阙,与太室阙、少室阙、启母阙来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

记者 袁建龙



非遗、艺术文创、休闲娱乐……古老又摩登

古韵新风 平等街焕发盎然生机

在郑州管城区的核心地带,有一条名为平等街的老街。

这条集非遗、艺术文创、休闲娱乐于一体的街巷,北起繁华的西大街,南至商城遗址公园的西南城垣,全长仅约340米,却映照着郑州历史变迁与现代风貌的和谐共生,成为城市文化脉络中一条不可或缺、熠熠生辉的纽带。

从道学胡同到平等街,街名背后的历史变迁

平等街的历史,可以追溯到遥远的商朝。那时,这里已经有了人类文明的痕迹。只是,关于它名字的故事,我们更多的是从明朝开始了解的。

平等街

明洪武十五年,朝廷在礼部下设僧录司、道录司,在地方府一级设立僧纲司、道纪司,州一级设立僧正司、道正司,县一级设立僧会司、道会司,由这些机构专管全国宗教事宜。而郑州的道正司就设于平等街北头的卢医庙内,这条街也因此被叫做道学胡同。

随着时间的推移,道正司搬迁、裁撤,道学胡同又更名为“卢医庙街”。“卢医”是扁鹊的别称,平等街曾建有一座卢医庙,供奉着神医扁鹊的灵位。郑州人便以卢医庙为坐标,为街道命名。晚清时期,这里还发生了一段关于“肥儿丸”的故事。

清朝同治年间,登封中岳庙道士卢本固四方云游,栖身卢医庙。名医张希曾居于庙东的巷中,因崇尚道教,与卢为友,见卢生活拮据,就将自己研制的“肥儿丸”药方秘传于他。这是一种专治肠胃疾病的小儿用药,药效十分灵验。卢道士在晚年时,又将药方传给徒弟刘合顺、好友王文泰。络绎不绝的购药者,让这条老街充满了烟火气。

然而,平等街真正声名远扬的转折点,是在民国时期。1927年,时任国民革命军第二集团军司令的冯玉祥督豫期间,郑州迎来了近代以来第一次系统的城市规划。

基于“平等、自由、博爱”的理念,冯玉祥将这条街道命名为平等街,寄托了对社会进步的深切期望,更赋予了这条老街新的生命。同时,他还将卢医庙改为“辛亥革命先烈祠”(现郑州三中),以此缅怀那些为革命牺牲的英勇志士。

岁月流转,平等街的名字几经更迭,那份历史的厚重与文化的底蕴却始终未变。1966年,它曾短暂地更名为迎新街。1978年,平等街的名字得以恢复,并逐渐成为郑州人心中的独家记忆。

老街不老,彰显古韵新风的跨界融合

步入平等街,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幅幅新旧交织的画面。街角处,一座新建的小门楼矗立,正是这条老街的新名片;门前的黄包车雕塑则静默守望,讲述着往昔的故事,引领每一位访客踏入时空的隧道。

夜晚美丽的平等街

虽然是一条古街,但这里告别了传统老街的萧瑟和破败,取而代之的是秩序井然的新式建筑与绿意盎然的精心布局。

向西漫步,历史的厚重感扑面而来。“孙宅”大门巍峨,展露出明清名门望族孙姓人家的辉煌过往;督军小游园则让人联想到冯玉祥在此留下的足迹。这些古建筑与遗址,不仅保留了平等街的历史痕迹,更镶嵌在街区的肌理之中,为其增添了几分古朴与雅致。

转向街道的东侧,呈现出的是另一派现代生活景象。近年来,平等街在保留历史风貌的基础上,积极引入核雕、红泥堂泥塑、鸟虫篆综合体验馆等非遗项目和相关文创产业,打造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国潮街区。与此同时,咖啡馆的香气与甜品店的甜蜜交织,啤酒屋的欢声笑语与古街的静谧形成鲜明对比,吸引着年轻人的目光与脚步。

有格调的文创小店

平等街的改造并非简单地复古或现代化,而是将两者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实现非遗体验与日常旅游休闲的双轨并线。街道的整体设计以民国建筑风格为主,同时融入现代设计元素,处处彰显着老街不老、新潮涌动的景象。2023年8月,平等街荣获“省旅游休闲街区”称号,就是对其魅力的最好诠释。

相比普通街道,平等街的确有种特殊的韵味。在这里,既能感受到青砖灰瓦、圆拱窗棂的古典美,又能体验到现代商业设施的便捷与时尚潮。古老城墙与现代地铁站的并存,更是让人们在时空交错中流连忘返。越来越多的人来这里打卡、游玩,目之所及,皆是风景,平等街的故事,未完待续……

记者 张晓璐/文 马健 李新华 王秀清/图


百年“非遗”新郑李家菜刀是如何“炼”成的?

在新郑洧水南岸三里岗的一家小院里,新郑李记菜刀传人李留柱正在进行菜刀锻制,院子里陈列的风箱、砧子、火钳子、锤子、抢刀、锉子等各种制刀工具厚重而陈旧,件件身上都写满了故事。

中国菜刀雏形始于石刀

李留柱正在锻制菜刀

李留柱五十壮岁,皮肤白皙,顶着满头白发,说起话来慢言细语,温文尔雅,好像是刚下课归来的教书先生,与从事打制菜刀30多年的“打铁汉”形成了巨大反差。说起菜刀的历史,李留柱说,中国菜刀的雏形始于石刀。远古时期,人们为了切割动物的皮肉、食物的根茎等硬物,或用自然形成的大量锋口不规则天然石头,或将天然石头打磨出尖锐的锋口。此后,随着人类对食物加工的需要,厨刀渐渐与其他刀具分离,成为一种专门用途的刀具种类。在国内的考古发现中,河姆渡、仰韶、红山、大汶口、良渚等几乎所有古人类遗址中,都发现过石厨刀的存在。不过,相比现在的菜刀,这些石厨刀的做工相对粗糙,形制也并不统一。

新郑市博物馆收藏的一把龙山文化时期的单孔带柄石刀令李留柱印象深刻,也为新郑菜刀的历史找到了源头。这把石刀呈方形、器身扁厚、背脊棱角突出,与如今的菜刀形制极为相似。后来,他又了解到在同时期的山西陶寺遗址中也出土过专门用于厨房的石刀,V字形,近似于镰刀构型。新郑三里岗李家菜刀传承至今已经有100多年的历史。“我做菜刀都40多年了,是第六代传人。祖上做菜刀的历史能考证来,是从曾祖父李文祥(1845~1918)开始的。在1907年祖辈定居三里岗冯庄村之前,我家的李记菜刀就已美名远扬。为了和市面上普通菜刀区分开,凡是我们家族制作的菜刀都打印有两个李字,所以也被称为双李菜刀”。

跟着传承人感受百年技艺

据李留柱回忆,李记菜刀的传承中,制刀技术最精湛、成就最辉煌的,当数其祖父李鸣凤(已故,1897年生)。李鸣凤从10岁就跟父亲李中仁学打铁,由于他悟性好,又勤奋,刻苦钻研锻打技术,尤其擅长淬火诀窍,并对各个技术环节精益求精,因此,他打的菜刀居李氏几代之冠,人称李鸣凤菜刀。新中国成立 后,李鸣凤自愿参加新郑县铁业社,无私传授菜刀锻打技艺,德艺双馨。自1954年起,他先后出席开封地区、河南省和全国先进生产者表彰会,1963年6月被开封地区命名为“手工业老艺人”称号,“新郑三李岗李家菜刀”也因此名传省内外。

卖刀卖的是功夫。精良的传统锻打技艺和复杂严格的制作流程,是李家菜刀脱颖而出传承百年的秘诀。加温、锻打、淬火……一把菜刀加工成成品,需要50多道工序。李留柱一边介绍,一边把一个大罐子注满水,用于加温刀坯时的电器循环水。加满水后,李留柱打开电源,把刀坯放进加温电磁炉内,很快刀坯开始变红。看着红彤彤的刀坯李留柱不慌不忙地说:“刀坯的温度必须达到1200摄氏度以上,才能锻打。”

眼看着整个刀坯浑身红遍,李留柱双手拿住火钳,轻轻取出刀坯,放到锻打设备上。“哒哒哒哒……”伴随着锻打声,李留柱把刀坯在电锤下来回移动,刀坯也渐渐有了菜刀形状。“加热、锻打,仅仅这两个工序需要反复四五次,这样打出来的菜刀钢铁融合程度高,不易变形。”李留柱介绍说,这两个工序比较关键,以前是用炭火加热,锻打是三个人配合一锤一锤打出来的。而今,创新了加工工艺,加热和锻打都用设备,不仅节约时间和体力,还环保节能。

经过一代又一代人不断扬长补短、改良创新,李家菜刀才得以精益求精、与时俱进。李留柱在继承父辈优良技术的同时,还大胆采用现代技术,改进淬火方法,引进碳钢与不锈钢技术,彻底攻破菜刀不生锈这一大难题。同时实现夹钢、熟火、淬火工序单人操作完成,大大提高了制刀效率。

记者 刘栓阳 张伦 高尚 文/图


“大伾山悬崖驿站”设计获“设计河南·美丽乡村”大赛一等奖

记者从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厅获悉,近日,“设计河南·美丽乡村”创意设计大赛(第三届印迹乡村创意设计大赛河南赛)公布获奖作品名单,该厅“非遗点亮计划”项目“咕咕来仪——大伾山悬崖驿站设计”荣获一等奖。

本次设计大赛由河南省农业农村厅、河南省教育厅、河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河南省自然资源厅、河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厅等部门联合主办,旨在通过设计出一批“美丽乡村+数字乡村+人文乡村+善治乡村+共富乡村”的未来乡村形态,引领中原“千村万村向未来”,推动文化创意、休闲旅游、村庄设计与农业产业融合发展。

据介绍,“咕咕来仪——大伾山悬崖驿站设计”是河南省“非遗点亮计划”落地项目,位于鹤壁市浚县大伾山顶,设计灵感来源于国家级非遗项目泥咕咕的造型。设计师将建筑流动的曲线在场地内舒展开来,犹如一只泥咕咕落在山顶上。室内用泥咕咕、剪纸、柳编等当地非遗进行装饰。建成后不仅为游客提供休憩空间,同时也可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载体。2023年中秋国庆双节期间,这个项目一经营业就实现了每天上万元的收入。

2021年以来,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厅持续开展“非遗点亮计划”,积极引入优质团队和全国高校走进河南省的乡村、古镇和景区,挖掘和运用当地非遗资源,建设非遗空间、打造非遗文创。3年来,先后有400人次专家、6000人次青年师生走进河南开展活动,共落地140个非遗空间、149项非遗文创。

记者 秦华


分享到: 编辑:张丹娅 统筹:曹杰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