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跨界老师有点酷

2024-09-10 来源: 郑州晚报 郑州客户端官方网站 分享到:

学校是个卧虎藏龙的地方,你一定遇到过这样一位“跨界”老师。

他(她)也许是语文老师,却给你辅导过英语作业;他(她)也许是数学老师,却能扮上戏装演绎经典;他(她)也许是音乐老师,却能挥舞刻刀教你怎么刻印章……

特别的他们,因为“跨界”,势必会成为你学生时代最深刻的记忆。

“十项全能”老师的自我修炼

她是英姿飒爽的体育老师,她也是舞姿优美的舞蹈老师,她是能用酷炫气球扮靓校园的妆造老师,她是校园乐团的管理人,还是带班、管班的一把“好手”……因为她的才艺本领实在太多,在郑州市创新实验学校师生的眼里,钱晓蜜简直就是一位“十项全能”冠军。

刚刚走上体育教师岗位时,一看到皮肤白皙、笑容甜美的钱晓蜜,所有人心中不禁都有一个问号,她能行吗?可很快,她用实际行动打消了所有人的疑虑。体育课上,她和孩子们一起奔跑跳跃,毫不惧怕风吹日晒;运动场上,她将技能、体能、游戏、竞赛结合在一起,带着孩子们在玩中爱上运动;运动会上,她的嗓门最亮,是最具活力的裁判员;大课间里,她的动作最标准、最舒展,是毫无疑问的最美领操员……一个学期下来,晒成咖色的她成了“体育健儿”标准版。

在校园这个大舞台,她的多才多艺被充分挖掘:体育课外,她为孩子们成立了艺术体操社团。开绷直立、立腰拔背、沉肩立颈、绷脚直膝……高标准训练让孩子们的体态能力脱胎换骨;暑假里,街舞社团老师邀请她一起带孩子们赴青岛比赛;她是学校乐团的管理老师,学生们参加的各种活动和比赛,她还兼职妆造……她会气球编织,又给孩子们开设了“绮梦气球社团”,带着孩子们用一个个气球打造出不同主题的梦幻乐园。

工作这么忙,任务这么多,不累吗?钱晓蜜却说:“多一种体验,就多一次学习;多一种尝试,就多一份成长。人生的路不是一眼就能望到底的,每一天都像是在开盲盒,我更希望的是像开宝藏一样来发掘自己。在不同的岗位上学着、教着、开拓着。”

语文老师的“园艺”巧手

谁都没想到,从教33年后,二七区长江西路小学胡菊红从“语文老师”到“园艺师”的身份转换同样精彩。

亮光闪闪的麦秆戒指、漂亮的小竹筐、精美的玉米装饰画……原本平平无奇的材料一经胡菊红的手,都能变成美轮美奂的手工艺品。人们初但看到这些作品,很难想象,创作者居然是一位在讲台上干了33年的语文老师。但胡菊红说:“无论是语文课或是手工劳动,教育的本质都是相通的,不同的只是方式,目的都是育人。语文可以教会孩子深入理解、传承中文之美,而身体力行的手工劳作,可以让孩子们从实践中体会到劳动之美。”

“我来自农村,对劳动情有独钟,原本就喜欢在课余时间用农作物编织手工艺品。一次偶然,我用小麦秆编织‘金戒指’被孩子们看到,大家都很喜欢,追着我想学,也就是从那时起,我萌生了开设新课堂的念头。”就这样,胡菊红说干就干,很快在学校成立了“小小园艺师”社团。

为了让孩子们深入体会劳动,她带着学生们观察一粒向阳花种子从播种、发芽到成长、收获的全过程;为了感知四季,她带着孩子们结合春夏秋冬开展多品种植物种植、水培;她还巧妙地将劳动实践和语文课堂相结合,把种植、观察、记录、朗诵、阅读和语文课文无缝衔接,让孩子们更加深刻领会不同学科知识间的融通。

她带着孩子们运用收获的农产品进行二次创造,和孩子们一起编织美、创造美、发现美:师生一起参加劳动征文,先后荣获河南省、郑州市和二七区劳动特色课程优秀成果一、二、三等奖;她主持设计的《小小园艺师》课程,荣获郑州市校本课程建设一等奖……在这个用生命影响生命的过程中,她和孩子们一起感受更多的幸福。

数学老师成“百变大咖”

学生们都说,师老师像语文老师,像英语老师,像美术老师,像音乐老师。而这位师老师,却是教数学的班主任。

郑东新区外国语学校宝龙校区的师英老师,不仅有较强的学科专业素养,还风趣幽默、能说会道、能写会画、能歌善舞,她用自己百变的风格和独特的个人魅力征服了学生。

她会从数学老师变身“语文老师”。师英从小就喜欢朗诵、主持,这个爱好培养了她的自信和对语文的兴趣。她当了班主任之后,开始组织班级朗诵小组每天练习朗诵一篇语文课文,指导学生体会其中的韵律美。班里每周进行一次朗诵表演,举行“课前三分钟演讲”“集体诵读经典”等活动,让每一位孩子都有机会表达和展示自己。

她会变身“英语老师”。“Hi! How are you doing today?”“I'm great, thanks! What about you?”……如果你看到师英正在和学生用英语打招呼,无须惊讶,因为这是她与学生的交流常态。

“语言环境对于学习英语至关重要,所以我会尽可能地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英语环境。”师英会在课下用英语和同学们进行简单交流,也会在数学课堂上穿插一些简单的英语对话,分享一些数学家的励志故事。

她有时又变身“体育老师”。教室外面的走廊上,经常出现师英和学生一起跳舞的场面。为了调动孩子们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师英根据热门歌曲创编了简单易学的体育舞蹈,比如《一起向未来》《少年》《告白气球》等流行歌曲,都成了她和学生趣味运动的改编素材。

“从数字到字母、从讲台到舞台、从生活到教育,从教书育人的园丁到学生家长温暖的陪伴者,为了学生的成长,我愿意不断跨界。”师英如是说。

邢老师的“魔法”课堂

在郑州航空港区护航路小学,邢晓亮是孩子们眼中的“魔法”老师。因为在他的课堂上,不仅有妙趣横生的数学题,还有许多色香味俱全的美味菜肴。

“我从数学老师‘变成’食育老师,纯属无心插柳!”说起自己的跨界经历,邢晓亮坦言,“求学时我就爱数学,工作后自然选择成为一名数学老师。可没想到随着女儿的出生,小家伙儿特别挑食,人瘦得像豆芽儿,我看着心疼,就开始通过摸索研究烹饪,花样翻新地为女儿改善伙食,大获好评。就这样,我开始更加深入地研究有关食物和烹饪的相关知识。”

解决了女儿的挑食问题,邢晓亮注意到班级中也有不少“小豆芽”和“小胖墩”,于是他开始琢磨如何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去年9月,邢老师和几位志趣相投的同事向学校申请成立了校园食育工坊,就这样开始了食育老师的“跨界”之旅。

社团成立初期,孩子们动手能力还比较弱,老师们从最基础的食育知识、最简单的厨房操作一点点开始教,再一点点提高难度,增加操作环节,教孩子们如何选择食材、如何荤素搭配、如何管控油盐……为了提高孩子们的学习兴趣,邢晓亮还组织举办了校园厨王争霸赛、二十四节气与食物等系列活动,吸引了大批学生爱上了食育课堂。

就这样,从最初的蔬菜沙拉、水果拼盘,到美味的番茄炒鸡蛋、青椒火腿炒饭,孩子们成长飞快。当看着孩子们捧着自己亲手做好的食物吃得兴高采烈时,邢晓亮说:“那一刻,我感觉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美术老师让小面团“开花”

“象形着意潜心捏,仪态丰神巧手划。”说的正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面塑”。小小一团面团,能在巧思之下、巧手之中开出“花”,正是郑州市艺术幼儿师范学校美术专业教师崔勇锐数十年的坚持。拿画笔的这双手,能捏出栩栩如生的人物,并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面塑的省级传承人。

这样的“跨界”,让崔勇锐老师声名鹊起。

自幼喜欢绘画的崔勇锐,从事的工作也是美术专业教学。从高中时期对面塑产生浓厚兴趣,崔勇锐在工作之余也将面塑做到了极致。“美术到面塑,有相通之处,但更多的是不同”。

和面塑结缘,源于崔勇锐的高中时期。“一次非常偶然的机会,我结识了我的师傅曹顺兰老师。当时曹老师手里边儿拿着各种色彩的面团儿,就像变魔术一样,几经揉搓就会变出来一个孙悟空,变出来一个猪八戒。”于是,崔勇锐就开始学习面塑。跟着师傅学,自己钻研,还跑到全国各地去学习面塑技法。到郑州市艺术幼儿师范学校任教后,他还经常翻看以前这些色彩艳丽的面塑作品。“我时常在想,老祖宗给我们留下来这么好的文化遗产,我要传承下去”。

他对面塑艺术的执着追求也得到了学校的大力支持。自2015年开始,郑州市艺术幼儿师范学校引入非遗进校园“活态化”传承,以美育人、以文化人,历经近10年的校园传承,取得了丰硕的美育成果。

崔勇锐开设了面塑传习选修课程,让学生们通过面塑技艺的学习,感受非遗的博大精深,领略非遗工匠的高超技艺。“在面塑课堂上,我会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来选择不同的课程内容。”针对设计专业的学生,崔勇锐会让学生们制作一些面塑的文创设计产品;而对于幼教专业的学生,则是制作一些面塑儿童益智玩具。“面塑应当是有价值的,将现代元素融入传统技艺,才能更好地传承。”

他倾力带徒弟,将面塑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继续传承下去。“我的两个徒弟现在在上大学,跟着我学了4年。”崔勇锐说,非遗项目的传承不能断,也需要更多热爱面塑的人加入。

“跨界”老师崔勇锐在课堂教学、教育科研、学生竞赛辅导等方面取得了优异成绩,并将非遗文明传播到国内外。每个月参加七八次社会公益活动,应邀到德国、加拿大参加新春活动,崔老师的“面塑”故事讲得越来越好。

记者 张勤 王红

致老师一封信

昨日,郑州四中附属学校举办“老师我想对您说”致老师一封信活动。同学们以折纸和手工花等独特形式,将自己对老师的祝福生动呈现。活动现场气氛热烈,浓浓的师生情在校园中弥漫。一封封充满感恩之情的书信,为这个教师节增添了一抹温馨的色彩。

记者 徐宗福 通讯员 刘少强 图

《郑州晚报》版面截图

分享到: 编辑:卜贝贝 统筹:闫佳佳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