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5日,陕西师范大学毛笔手写录取通知书开笔仪式如约而至。手写录取通知书这一传统在陕师大至今已延续18年。今年参与活动的10余位退休老教授中,年龄最大的已有91岁,他们将和书法家、学校校友、在职教师等一起,用15天时间为5200余名新生手写独一无二的录取通知书。(7月15日《中国青年报》)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图
录取通知书,作为大学新生的第一枚身份徽章,它不仅是前往知识殿堂的钥匙,更是展现高校风采与灵魂的名片。在众多高校追求电子印刷效率的时候,陕师大独辟蹊径,以“慢”为名,书写“真”情,将每一份份通知书化作一封封“欢迎信”,穿越千山万水,送达每一位新生的手中,成为高校录取通知书中的一股清流。
也有人疑惑,手写录取通知书,是不是太过费时费力?但其实,这份仪式感值得珍视。其一,行云流水般的字迹,既是老教授们书法功力如一的体现,也饱含老一辈教育者对后辈的期许与祝福;其二,手书录取通知书,是对传统文化的坚守与弘扬,可被看作开学第一课和“育人”的前置课,体现出学校对新生教育的尊重与重视。“快”时代下“慢”书写,显得意义非凡。
独一无二,尤显珍贵;力透纸背,尽显温情。手写录取通知书,虽短短不过数行,凝聚的却是真挚的育人情怀,见字如面、纸短情长。相信经年之后,这封手书的录取通知书会在岁月的研磨中历久弥香。
15天时间,10余位退休老教授参与,手写5200余份录取通知书,如此,陕师大坚持了18年。更为难得的是,今年该校的通知书在设计和工艺上也有全面升级,例如,“录取通知书”5个字集字于颜真卿的千古名碑《多宝塔》;内页宣纸复制了中国传统古书名画所用特制宣纸;封面与内页二者合一,采用传统书画装裱技艺,等等。这些设计不仅让其本身成为一件艺术品,更让新生在初见之时,便能感受到学校的用心程度,情至心田。
一撇一捺中,蕴含“师者仁心”;一点一滴中,体现“以人为本”。每年,在录取通知书的样式上,各大高校可谓“绝活”不断,无论是手写的,还是其他匠心独具的设计,都是对学生珍视与尊重的表现和表达。愿手写的老传统能继续坚持,也希望更多高校能积极了解学生的需求与喜好,多多创新,多多益善。
评论员 韩静
《郑州晚报》版面截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