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咖云集绿城 共话绿色低碳

2024-05-14 来源: 郑州晚报 郑州客户端官方网站 分享到:

老旧小区自主更新 助力绿色低碳发展

——访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原副部长仇保兴

仇保兴以“老旧小区自主更新”为关键词,聚焦“自主更新”与政府包办更新、自主更新三种模式以及制定落实自主更新项目绿色低碳激励政策这三方面展开分析。

老旧小区为何要自主更新?在仇保兴看来,首先,总体协调成本低,地方财政可节省70%的资金,其次,市民全程参与质量监控有保障,再次,可逐幢优选设计方案,多样性丰富,让美丽宜居小区可期。

仇保兴认为,自主更新三种模式包括原拆原建;原拆原建基础上优化提升;整体拆除、重新设计。同时,建立绿色低碳激励性规制,可进一步调动广大市民自主改造的积极性,可众筹创新方案,调动各方积极性落实建筑绿色低碳持续发展。

老旧小区“自主更新”,做到“有效落实”才是关键。仇保兴建议,每个自主更新项目都需要经培训的责任设计师协同建筑节能、可再生能源、给排水等方面的专家全程指导和沟通协调。

让绿色低碳融入城市更新

——访中美绿色基金董事长徐林

“此次会议选择在郑州召开,我觉得特别有意义。郑州是一个正在快速成长的特大城市,弘扬绿色低碳的城市建设理念对于郑州未来发展具有特殊意义。”5月13日,徐林开门见山地说。

“绿色建筑是行业发展大趋势,郑州的绿色发展经验将对未来城市可持续发展产生积极影响。”徐林建议说 ,城市在建筑规划初期就应纳入绿色低碳理念、建立建筑碳足迹计量体系、利用科技创新推动绿色低碳建筑进步,通过城市更新和建筑节能改造来提高绿色低碳水平。

他还分析说,大家围绕建筑业的绿色低碳发展形成了诸多共识。一是在城市建筑的规划设计阶段,要把绿色低碳发展作为标准和要求,嵌入到规划设计的各个环节。二是要构建建筑业的碳足迹计量体系。三是要把科技进步和新质生产力作为推动绿色低碳建筑建设的核心要素。四是要把城市更新和建筑节能改造作为绿色低碳改造的重要战场。

促进全球城市向绿色低碳转型

——访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副理事长吴志强

“通过多年跟踪,我们对全球众多城市碳排放有了长期积累的数据,将各城市的碳排放、碳中和进行了架构。”5月13日上午,吴志强给大家阐释了一个新名词——CQ城市碳商。

CQ是什么呢?CQ就是对每一个城市的碳排、碳中和进行大量的诊断。“我们对全世界设立碳中和、净零、气候中和目标的69个国家和地区及其700多个城市进行了跟踪,可以看到每个城市碳商的换算结果,也可以看到每个国家、每个城市的碳排和碳商的排行榜变化情况。未来还可用人工智能来评价城市双碳,通过碳商知道城市的排行榜,知道哪些城市处于什么发展阶段。”吴志强分析说。

“中国在碳排放管理上表现出色,有43个城市CQ等级处于良好状态。”他说,从郑州碳排放曲线趋势图来看,它非常清晰地在走一条快速下降的曲线。

倡导建立“绿色城市”发展模式

——访世界绿色建筑协会(WGBC)原主席、新加坡科技设计大学建筑与可持续设计学院院长戴礼翔

“我认为,从城市建设和交通方式入手,建立一种全新的绿色城市发展模式,是助推城市向绿色转型的关键。”5月13日上午,戴礼翔就“绿色城市基础设施”话题分享了他的真知灼见。

“改善绿色城市基础设施旨在提升居民的生活质量,‘绿肺’让城市更健康。”在戴礼翔看来,绿色基础设施自身有着突出的节能降耗优势。

“新城市模式可从改变行为、改变环境、改变城市的路径出发,伴随改变政策、施行政策继而改善生活,比如办公空间和城市交通就是改变城市网络、建立社会复原力中很重要的两点,增加公共交通、增加绿化是其中的重要措施。”戴礼翔说,城市绿色基础设施建设对于城市环境改善及绿色高质量发展具有显著促进作用,发展绿色城市基础设施,其重要目的是要把自然生态空间和城市生活空间从形态上耦合并发挥作用,保证城市过程和生态过程的相互适应。

水泥基超材料 助力低碳发展

——访中国工程院院士、国际绿色建筑联盟主席、东南大学教授缪昌文

“水泥混凝土是人类历史上使用体量最大、建造用途最广的人造材料。其品质和性能提升,是重大工程结构体系创新和安全耐久的重要支撑。”5月13日,缪昌文院士向记者简述了“低碳水泥基超材料”发展现状。

“水泥基仿生超材料突破水泥基材料既有性能和功能局限,实现力学性能数量级提升,可满足能源工程、国防工程、极端环境和前沿领域等不同场景需求。”他总结了四个“多”,分别是“多材料组合—多尺度序构—多功能融合—多场景应用”。

高原特殊环境下重大工程面临混凝土“脆性大、易开裂、韧性差”的难题,为此,缪昌文介绍:“仿生高强韧混凝土揭示了‘砖—桥—泥’仿生增韧机制,实现水泥基材料强韧化统一。”

展望水泥基仿生超材料,他认为先进超材料能够助力建设“低碳—智能—韧性”的未来城市。

绿色城市设计与双碳行动密切相关

——访中国工程院院士、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教授、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副理事长王建国

“城镇聚落和建筑形态与人类生产生活和自然形成之环境载体直接相关,如何在城市发展中把握好自然系统与人类活动的关系是当今面临的挑战。”5月13日上午,王建国就“面向双碳目标的绿色城市设计探索”这一话题开宗明义。

他认为,绿色城市设计与双碳行动密切相关。他指出,绿色城市设计的核心是“生态优先”和“环境承载力前置”和“全生命周期运维”的理念。

王建国从实践应用层面剖析了绿色城市设计的要点。“气候变化和自然条件是当今城市建设时特别需要关注的挑战,双碳目标提出了面对未来的城市发展降碳递归需求,我们须在有限资源、有限时间和边际成本可控范围中,通过科学探索、技术进步和人类行为自省节制推进中国城乡建设领域的‘碳达峰行动’及远期的碳中和目标实现。”他说。

“点绿成金” 让人们在城市生活得更好

——访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绿色建筑与节能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深圳市建筑科学研究院董事长叶青

“人们来到城市是为了生活,人们居住在城市是为了生活得更好。”5月13日,在谈到城市发展路径时,叶青如是说。

如何实现向绿色低碳转型?叶青认为,从思维突破来讲,应从工业思维转向生态思维。工业思维是以物为核心的技术进步、体系创新,生态思维是以人为核心的性能整优、动态调节。

她分析说,建筑是城市的“山”。绿色建筑是城市的“青山”。“绿色建筑是在全寿命周期内,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最大限度地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质量建筑。”

绿色建筑价值何在?“通过树立节能减排、集约用地、节约资源等的节约理念提升建筑质量,从而让生活方式改变,进而从建筑与城市共享、建筑与生命共享等方面重塑人居价值观。”叶青认为。

“未来,绿色低碳将成为每个人的生活方式。”她充满希望地说。

改变能源结构 让城乡能源供给系统低碳前行

——访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建筑节能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副理事长江亿

昨日,江亿以“城乡能源供给系统”为主题,向记者详细讲述绿色低碳发展之路。

他介绍,城乡能源供给系统主要是电力供给、热力供给以及燃料供给。能源革命的核心是改变能源结构。现在的能源系统是燃煤、燃油、燃气构成的碳基能源系统;未来的能源系统是风、光、水、核+生物质燃料的零碳能源系统。

如何获得零碳燃料?他认为,可以从农业秸秆、林业枝条、牧业粪便;城市绿化垃圾、厨余垃圾;木材和农副产品加工的剩余物(木屑、谷売、甘蔗等);种植生物质燃料(芦竹等)获取。

江亿分析说,城乡能源系统低碳转型的主要任务是终端用能的全面电气化;集中与分布相结合、风光电为主的新型电力系统;基于热泵技术,充分利用人类活动排放的余热,新型零碳热力系统;尽可能减少对燃料的依赖,建立基于生物质商品燃料、弃风弃光电力制氢的新型燃科供给系统。

基建生病可找“工程医院”

——访中国工程院院士、黄河实验室主任、中山大学土木工程学院院长王复明

“入行几十年来,我比较深刻的体会是:工程和人一样,生病了都需要‘医院’的医生治病开方。”昨日下午,王复明谈起建筑工程时,向记者聊起有趣的“坝道工程医院”建设缘起。

“我们科研团队面向土木、水利、交通等相关行业,依照人类看病的医院搭建了各种‘科室’;同时,按照结构的类型设计了‘专业科室’和‘技术科室’。”王复明告诉记者,“坝道工程医院”是在2017年以探索性研讨会的形式成立的,属于产科教融合共享平台,没有想到经过几年发展,现在已在全国23个省(市)陆续成立70多家分院,参建单位超过240家,逐步形成了“跨行业、跨地区、网络化”的“工程医院体系”。

据王复明介绍,经过近20年的联合攻关,“坝道工程医院”平舆综合试验场已建成国内第一个地下生态智能储粮示范仓,可实现粮食储存全周期智能化管控。

用“绿色”筑城 让智造赋能

——访中建七局党委书记、董事长郭建军

“很高兴能在绿城郑州参加第二十届国际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大会,和大会一起交流、学习,共同谋划推进绿色建筑高质量发展的实施路径。”5月13日,郭建军对记者说。

“在推进建筑业工业化发展上,我们公司先后投资建设了巩义、新密等多个构件生产基地,牵头完成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装配式建筑综合吊装智能装备,自动化、模块化的工业优势逐步形成。”他举例说,在推进建筑业智能化发展上,该企业搭建了集施工、运维为一体的物联网平台,实现全过程、全在线的智慧建造管控。在推进建筑业绿色化发展上,打造了集光、风、电为一体的湄洲岛零碳示范岛。

“此次大会是绿色建筑领域知名度最高、专业性最强的博览会,是一场推进建筑业低碳绿色发展的学术盛宴,我们将用绿色筑城、智造赋能,为助力中部崛起、建设美丽中国增光添彩!”郭建军充满信心地说。

记者 成燕 孙婷婷 安欣欣 孙雪苹

《郑州晚报》版面截图

分享到: 编辑:张丹娅 统筹:邓红超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