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摸文明肌理 感受厚重商都 | 《郑州晚报》推出“主流媒体黄帝故里文化行”特刊

2024-04-12 来源: 郑州晚报 郑州客户端官方网站 分享到:

触摸文明肌理 感受厚重商都

主流媒体黄帝故里文化行 特刊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4月10日~11日,参加甲辰年黄帝故里拜祖大典“主流媒体黄帝故里文化行”的全国知名高校新闻传播学院的专家学者,沿黄九省(区)和国家中心城市党报社长、新媒体总编辑,沿黄九省(区)“学习强国”总编辑等60位嘉宾,走访了郑州市大河村遗址博物馆、只有河南·戏剧幻城,触摸悠远古老的仰韶文化、感受饱含情感的剧场演绎。座谈会上,专家学者和社长、总编们,共同探讨、深度挖掘郑州的文化底蕴和历史内涵,就如何更有效推动 “天地之中、华夏之源、功夫郑州”城市品牌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建言献策。


https://zzwb.zynews.cn/html/2024-04/12/node_582.htm

https://zzwb.zynews.cn/html/2024-04/12/node_583.htm

https://zzwb.zynews.cn/html/2024-04/12/node_584.htm

https://zzwb.zynews.cn/html/2024-04/12/node_585.htm

https://zzwb.zynews.cn/html/2024-04/12/node_586.htm

https://zzwb.zynews.cn/html/2024-04/12/node_587.htm

https://zzwb.zynews.cn/html/2024-04/12/node_588.htm

https://zzwb.zynews.cn/html/2024-04/12/node_589.htm

行走黄帝故里 采风文史韵章

4月10日,全国知名高校新闻传播学院的专家学者,沿黄九省(区)和国家中心城市党报社长、新媒体总编辑,沿黄九省(区)学习强国总编辑等60位嘉宾走访了郑州市大河村遗址博物馆、只有河南·戏剧幻城。在历史与文化的熏陶中,悠远古老的仰韶文化、饱含情感的剧场演绎,带嘉宾们与历史同行、与文化并肩。

夯土之后 聆听历史回响

“这面夯土墙长328米、高15米、厚2米。黄土,是我们戏剧幻城又一个重要的意象和设计语汇,也表达了我们对祖先文明的一次回望。”在只有河南·戏剧幻城,解说员慢步向前,将一行人从古久的回味中拉回原野与麦田。

麦田深处,21个剧场、近700分钟不重复的戏剧演出和近千名演员、一幕幕诠释着黄河文化、中原文化的精彩剧目,正在等着采风嘉宾们一同体验。在解说声中,用戏剧形式展现河南文化、宣传黄河文明的幻城表演,好戏已然开场。

灯灭、光聚、长袍翩翩……在《苏轼的河南》剧场,嘉宾们见证了苏轼经过多次贬谪与颠沛流离,长眠于河南郏县,即将谢幕的旁白响起时,现场掌声一片;在《火车站》剧场,环形的表演空间将嘉宾们带回1942年,也唤醒了嘉宾们对粮食最初的记忆与感受。

沉浸式观剧后,走过退场的阶梯,午后的阳光重新铺洒,仿佛要把人们从《火车站》中的苦难历史拉脱出来。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教授蒋晓丽与其他嘉宾交流时说道:“《火车站》真的是那段苦难历史的缩影。”

当采风队伍来到只有河南·戏剧幻城地坑院,“纸上河南”非遗店让大家驻足许久。据工作人员介绍,现场的木版年画是集画艺、雕版手艺、造纸工艺综合应用的产物,尤其是朱仙镇木版年画,被誉为中国木版年画的鼻祖。“你看这个色彩搭配多平衡。”嘉宾们纷纷对年画制作的流程、墨色、保存技巧展开讨论。

通过可触、可感的现代戏剧艺术形式,嘉宾们共同感受黄河文化、中原文化的厚重,并在一路采风、一路探讨中不断交流分享,让“主流媒体黄河故里文化行”活动愈发丰富精彩。

星空之下 探寻先民足迹

“这些记录先民们生产、生活的天文图像,可能与他们的农业生产息息相关。”在大河村遗址博物馆,采风一行人来到仰韶文化“天文图案”展板前,正聆听解说员梁铭文为大家解读大河村先民刻画在彩陶上的“太阳纹”“月亮纹”“日晕纹”。

采风第一站,大河村遗址博物馆以“星空下的村落”为主题,通过“序厅”“千年古村”“五彩家园”“筑起辉煌”“追梦星空”“大河长虹”等六大部分,为来自全国各地的嘉宾展示了中国新石器时代中晚期大河村先民创造的灿烂远古文化。

嘉宾们走进大河村遗址博物馆感受仰韶文化的独特魅力

从大河村遗址的堆积历史,到先民们的家居生活、游牧狩猎、丧葬习俗,专家学者与媒体嘉宾们一路跟随讲解员的脚步,或是在展柜前拍照记录,或是热烈交流讨论参观心得,博物馆的气氛也随着快门声与讨论声热闹了起来。

“你说连接两个壶的孔,是在上面、下面还是中间?”参观过程中,面对大河村遗址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彩陶双连壶”,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中国新闻史学会会长王润泽与讲解员认真探讨“连接孔洞之谜”。面对先民们的房屋建造工艺,上海交通大学智能传播研究院院长李本乾向记者娓娓道来远古时期房屋建造的“隔音技术”,他说:“把木桩中间烧空之后,没有介质,这不就有了静音效果。”

在嘉宾们的交流中,大连外国语大学特聘教授、国际传播研究院名誉院长唐润华也站上体验点,开始他的“穿越”之旅。

在唐润华面前,远古大河村的秋景在屏幕上显现,茅草屋、小溪和原始人装扮让人瞬间回到千年之前。现场工作人员介绍,这里的互动游戏“大河村人的一天”是大河村遗址博物馆的特色体验项目,在这里各位嘉宾可以根据屏幕提示,通过胳膊的动作来不断推动屏幕中游戏的进展。

二楼的体验处,传媒大咖、教授学者纷纷扮演起大河村先民,狩猎、捕鱼、谷物收割、房屋搭建,甚至是参加一场篝火晚会,在历史学习的进程中体验了一把游戏的乐趣。

“星空”之下,陶鼎、陶碗、陶杯等各类陶器沉淀着厚重的过往,陶器上各种奇异纹饰记录着大河村先民观察和利用天文知识的印记。参观结束后,“制陶绘彩”体验区彩墨交错,嘉宾们纷纷将一路所观、一路所感的大河村文化沉淀在笔刷间,一个个素胎陶被各种创意装点。“感觉现在自己就像先民一样,在记录天象变化。”天津大学新媒体与传播学院院长陆小华一边绘制着自己的彩陶,一边高兴地说。

文化之间 讲述文脉绵长

“黄河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核心和主干,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处于5000多年文明“起点”的黄帝文化,是中华民族独特精神符号的源头性标识。当前,郑州市正在擦亮“天地之中、华夏之源、功夫郑州”城市品牌,此次采风也为11日的座谈会做了一次生动的“实践”与“调研”。

回顾博物馆的制陶彩绘“体验课”,王润泽备感新颖:“那些彩陶上或复杂,或简单的奇异纹饰蕴含着什么意义?经过讲解员的解读、亲自动手绘制彩陶纹,让我们对这些史前遗物、遗迹也多了一种文化的解读,从中感受到我们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传承,那种文化的自豪感油然而生。”

在大河村遗址博物馆门前,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长聘教授、博士生导师王君超也在看完精美的陶器图案后发出感叹:“这么多漂亮的陶罐,完全可以将其与世界上其他艺术形式相连接,它能启发我们很多思考,并且非常具有开发价值。立足大河村遗址文化,我们可以产出独一无二的文创产品,这对历史文化的开发十分有意义。”

从博物馆到戏剧幻城一路走来,李本乾也感悟良多:“走近大河村一件件历经岁月的古老文物,看着层层叠起的各个时期的文化层,让人仿佛时隔几千年与郑州先民产生某种奇妙的链接,也让我对文化一脉相承有了更清晰而深刻的理解。而戏剧幻城处处皆景,在这场迷幻梦境里,我们可以从中看到黄河流域的先民们如何从亘古的耕作姿态中直起身来,明白为何流淌在中国人血管里的文明脉系数千年来不曾断绝。”

记者 李居正 秦华/文 白韬 李新华/图

立根天地之中 赋能城市品牌

三月三,拜轩辕。在海内外中华儿女共同恭拜人文始祖轩辕黄帝的重要日子,4月11日下午,由郑州市黄帝文化研究中心主办、郑州报业集团承办的甲辰年黄帝故里拜祖大典“主流媒体黄帝故里文化行”座谈会召开。上午刚参加了甲辰年黄帝故里拜祖大典的全国知名高校新闻传播学院的专家学者、沿黄九省(区)和国家中心城市党报社长、新媒体总编辑,就如何更有效地推动“天地之中、华夏之源、功夫郑州”城市品牌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建言献策。

甲辰年黄帝故里拜祖大典“主流媒体黄帝故里文化行”座谈会现场

擦亮“天地之中、华夏之源、功夫郑州”城市品牌

“天下大山,嵩山为宗,嵩高维岳,峻极于天。天下大河,黄河为尊,被誉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而嵩山、黄河在郑州相会,李白当年就是在郑州看了波澜壮阔的黄河后,来到了郑州嵩山脚下他的好朋友丹丘生的家里,与岑夫子一醉方休,写下了著名的《将进酒》。”郑州市文物局原局长、中国古都学会副会长阎铁成介绍了郑州这座历史之城、文化之城、创新之城、兼容并蓄之城,让与会嘉宾对“天地之中、华夏之源、功夫郑州”的城市品牌有了更全面深入的了解。

济南时报总编辑、新黄河客户端总编辑赵治国认为,郑州现在主打的“天地之中、华夏之源、功夫郑州”城市品牌和文化标识,处于三个维度,既着眼现实、观照历史,又放眼全球,造就郑州独特的城市品牌形象和文化标识。

“‘天地之中、华夏之源、功夫郑州’这个城市品牌很响亮,立意很高,而且层次很丰富。在立意上,华夏之源的确立,表征着中华民族数千年绵延不断的优秀文化,在新时代的今天,极大彰显了我们的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功夫文化,更是郑州极为独特的文化标识。这个城市名片,从空间到时间,凸显了郑州的城市魅力。”呼和浩特市融媒体中心总编辑林白表示,初步接触到这个城市品牌的时候就感受到它丰富的品牌内涵和文化底蕴,更能感受到郑州蓬勃的发展活力和国际影响力。

“‘天地之中、华夏之源、功夫郑州’,这句十分经典的郑州城市形象宣传语精确地传达郑州的城市形象,同时对于一名中原游子来说也颇能获得非常高度的认同感。”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长聘教授、博士生导师王君超在分享自己对郑州城市品牌的感受和理解时说。王君超建议,进一步挖掘郑州故事,并同步开发文创产品。在文旅产品的文案设计中,既要凸显中原文化的独特性,还要顾及其兼容性。

打造好形象,把流量变成质量

重庆大学新闻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郭小安以《如何把文旅的流量变成质量》为题,希望通过分析当下文旅出圈的多个案例,抓住年轻人的心、提供情绪价值、产品符号化、政府的精心准备等是流量变成质量的关键要素。

“流量会经历两个阶段,一是发酵阶段,二是爆发阶段。发酵阶段不宜觉察,但是一旦爆发之后,会迅速产生滚雪球的效应,这个时候可以带来极大的经济效益。”郭小安强调了短视频化、场景化以及大V及时介入对传播产生的巨大能量。

“流量和质量这两方面我们要做非常好的平衡。”厦门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林升栋也提及流量和质量的辩证关系,“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的感知可能完全不同,形象的感知受到人的意识和认知过程的影响。”林升栋强调:“要坚持正能量,要宣传主流价值,同时要贴近受众、以受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充分利用现代的媒介技术,把它表现出来,并去做非常好的结合,这是定位性。在这个过程中一定还要建立排他性,要让别的城市模仿不了。”

“城市品牌的树立基础在于城市的宜居和烟火气,要提升城市的亲和力。政府与民众需要互动,才能在城市形象和品牌的塑造上建立一个机制。城市品牌形象和传播的是不断展示热点和新的成就。城市品牌的传播塑造需要顶层设计和城市营销。比如城市音乐、美食、自然景观,科技感服务设施等。”赵治国呼吁城市应该更加重视短视频传播的新技巧,带动所有的利益相关者参与到短视频快速传播热点和爆点的互动中来。

线上抓流量、线下抓体验,为城市IP赋能

“文化的传承正处于一个绝佳的历史机遇,河南是华夏之源,我们当然应该抓住。”《传媒》杂志社社长、中国传媒年会组委会秘书长杨驰原表示,“想要讲好故事、传播好故事,就一定要化大为小、以小带大,增强故事性和趣味性。比如说黄帝的像,到底有多高多重,怎么建造的,什么时候开始启用的,历朝历代拜祖大典有没有像,把一个一个小故事拿出来,最终再让碎片回归到整体大的层面,这样才会把大的事件宣传得更丰富、更具有吸引力。”

“‘天地之中、华夏之源、功夫郑州’这三张名片特别具有城市形象的纯粹性和关联性,是其他城市和地区无可替代的。”太原日报社社长边素庭建议,要通过一系列文化活动和技术赋能,把丰厚的历史资源活化,从而实现城市IP的价值转化。

“郑州是全国省会城市,可以‘号令天下’,集结大家来共同宣传。现在是互联网时代、流量时代,但是也有一个趋势,线下活动越来越多,线下活动关注的是人的互动、体验和人的感受。”边素庭强调,要注重线上和线下的互动、联动,线上抓流量、线下抓体验,把人气积攒起来。

“通过拜祖大典这个活动,河南郑州创新了讲好中国故事这样一个话题,符合国际传播主流趋势或者大的规律。黄帝故里、拜祖大典、美丽郑州,这个传播其实是讲好中国故事非常重要有效的方式。”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传播学院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李本乾表示,以前在媒体上看到“只有河南”等文旅产品,没有像这一次亲自体验这么深刻。

“探索出文旅新知新产发展新的路径,这里面凸显了文化资源在新质生产力发展中的重要作用,通过这个方式的发展,也满足了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李本乾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人们的生活大量沉浸在虚拟世界中,人与人之间一些必要的情感可能在虚拟生活中慢慢就淡化了。此次活动创建了主流媒体虚实融合的模式,让民众在线上和线下能够互动起来,回归到人民群众生活中,文化的庆典活动带动媒体流量的传播,文化资源的开展为城市IP赋能。

记者 苏瑜/文 李新华/图


分享到: 编辑:卜贝贝 统筹:曹杰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