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9日,中国(河南)—东盟青年创新交流会在郑州举行,会议以“青”听世界,“创”赢未来为主题,搭建青年人才交流平台,探寻合作中的新机遇。
青年创新交流会嘉宾在演讲
近年来,郑州全面深化与东盟国家和地区在贸易往来、投资合作、教育文化等领域的互利合作。2023年1月,“郑州东盟中心项目推进委员会、郑州柬埔寨国际客厅(筹)”在郑揭牌。双方互派留学生、开展教育合作项目等,为培养国际化人才和促进教育交流作出了积极贡献。
郑州与东盟经济文化互补性强,在绿色低碳发展、人文交流、青年人才培养方面合作前景广阔。希望以此次交流会为契机,充分展示发展成果、分享创新经验、深化交流合作,不断加深相互了解,厚植河南郑州与东盟友好合作关系的民意基础,努力形成高质量合作成果,共享发展机遇、共创美好未来。
在主题演讲和圆桌对话环节,与会嘉宾从培养青年创新精神、合作中的新机遇等维度进行了分享,并与青年企业家和学生代表互动交流。
搭建创新合作桥梁 激发青年创新活力
——访世界城地组织亚太区秘书长 博纳蒂娅
4月9日,中国(河南)—东盟青年创新交流会在郑州举办,世界城地组织亚太区秘书长博纳蒂娅接受记者专访时表示:“河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郑州作为古都之一,历史文化底蕴深厚,这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河南省在与东盟国家的经济贸易合作与文化交流方面已经有很好的进展,也期待未来更深一步的合作。”
博纳蒂娅认为,东盟与中国青年搭建沟通和合作的桥梁至关重要。青年是全社会最富有活力、最具有创造性的群体,也是构建更加紧密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的关键力量,博纳蒂娅认为要为青年人塑造一个开放包容的社会环境,政府要加大对青年创新创业的支持力度,必须重视青年人在创新中的重要性,想青年之所想,积极为他们克服眼前的困难提供帮助,更好地激发青年的创新活力。
在博纳蒂娅看来,东盟青年创新交流会为来自不同国家、不同文化背景、生活在不同成长环境下的青年朋友提供了一个交流与互相了解的平台,青年人怀着对世界的好奇,对交流的期待友好开展沟通,这是进一步开展创新精神分享的良好基础。
锻炼自身本领 开拓共同交流空间
——访全球发明大会中国区(ICC) 资深战略顾问 李亚平
“全球发明大会中国区与河南有非常密切的合作,是很亲密的合作伙伴。正是在河南省政府的支持下,去年全球发明大会中国区的全国赛在河南郑州顺利举办,我们希望今年继续在郑州开展相关赛事,扩大比赛范围,积极推动全国赛暨国际邀请赛在郑州举办。”4月9日,中国(河南)—东盟青年创新交流会在郑州举办,会议嘉宾全球发明大会中国区(ICC)资深战略顾问李亚平如是说。
李亚平认为,东盟与中国青年加强交流的关键是打造共通的意义空间,经过密切的交流,双方认可对方的思维模式和发展优势,各自发挥出自己的优势参与社会实践,同心协力办事情,形成创新合力。青年要共同去历练,共同去理解,共同去有意识地主动地和对方产生互动,才能产生“1+1>2”的效果。
李亚平认为青年要认识到自己在中国与东盟交流与合作中应该担任的角色责任与义务,参与科学文化知识的全球性学习,锻炼自身本领,不断参与国际赛事,提升个人技术本领,为国家科技创新作出贡献。
加强商业合作 发挥河南产业优势
——访马来西亚豫商联合会秘书长 张华
“郑州的国际化程度在逐步提高,与东盟的交流日益频密,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在海外不断地寻找经济的增长点和文化的交接点,以及人文交流的促进点。”张华说。
“马来西亚豫商联合会是河南省贸促会在马来西亚的战略合作伙伴,我们想要搭建一个信息互通的交流平台,加强商业合作。目前我们下一步的计划是‘带着豫酒出海’,要开发更多河南知名的白酒,最大化利用好河南的产业优势。”张华说。此前开展的“遇见马来”经济贸易活动已经成为一个非常有品牌价值的云端对接的商务平台,豫商联合会每年都会组织1到2次针对不同领域的交流活动,并组织相关企业参加。
张华认为,马来西亚对于广大青年群体来说,是积极参与国际交流的“站点”。“教育交流不光是我们的青年走出去,我们还要让东盟的青年走进中国,让他们更多地了解中国,了解中国的科技发展水平、人文地理和经济成就等。每年商会都会组织马来西亚的小学生来河南参加中文夏令营活动,我们还组织过马来西亚的老师来河南参与中文的培训,我们希望将教育交流活动办成常设性活动,定期举行,有目标地加强文化交流。”
加强教育文化交流 建立青年连接纽带
——访马来西亚沙巴马中联谊协会会长 胡逸山
4月9日,中国(河南)—东盟青年创新交流会在郑州举办,会议嘉宾马来西亚沙巴马中联谊协会会长胡逸山认为:“我们一向与河南在教育和文化上有许多的交流,比如说我们会安排来自河南的表演团到马来西亚的沙巴州去进行一些演出,这些演出其实是受到我们当地多元族群欢迎的。中国功夫是河南的一张非常响亮的名片。”他希望继续将河南的传统文化与艺术瑰宝传播到马来西亚沙巴州。
胡逸山认为,在任何领域创新的主动力都是青年,而青年之间的交流不仅对他们自身创新事业发展有利,也连接起两国友好合作之间的纽带。“青年之间的合作可以在许多方面,一方面是教育合作方面,比如鼓励更多的东南亚青年到河南高校就读,学习汉语,了解中国文化。我们也期望河南的大学能够到马来西亚、沙巴州或者到东南亚等地开展教育交流。另一方面,青年人要积极学习信息技术。唯有与时代同呼吸,掌握高科技技能本领,才能够有开展文化交流与创新合作的自信。同时,青年人要运用好信息交流工具,比如网络信息社群等,在双方感兴趣的事情中寻找共同点,扩大交流的空间。”
记者 王战龙 杨柳/文 李新华/图
《郑州晚报》版面截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