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着黄河看中国·文旅篇】黄河风 大宋潮 最开封

2024-03-13 来源:开封网 分享到:

海报图片:石斐

大河奔腾,风光无限。

视频:全媒体记者 石斐

资料图。全媒体记者 石斐摄

阳春三月,开封黄河生态廊道色彩斑斓,一幅生态优美、文化兴盛、百姓安康的画卷在黄河之滨徐徐展开。在开封黄河生态廊道示范带上,不少游客都能娓娓道来多处“网红打卡点”:黄河观景台上观黄河奔腾不息,“福桐”树下感党恩念福荫,镇河铁犀述说“前世今生”,慢行系统给人清雅静幽……

资料图。李克君摄

黄河,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是中华文明最主要的发源地。黄河之水哺育了开封人民,孕育了在中华文明进程中处于重要地位、对中国乃至世界现代化城市启萌产生重要影响的北宋东京城。千年之前,开封经济富庶、百业发达、文化灿烂、风华绝代。然而,由于黄河特殊的自然属性加上战争和人为因素,也给开封多次带来深重灾难,甚至造成城毁人亡的人间惨剧。“悬河”与“城摞城”便是见证这一历史进程的自然文化遗存和独特景观。

视频:中共开封市委组织部 王建军 蔡相龙 何俊锋

2019年9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郑州主持召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发出“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的伟大号召,全面擘画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崭新蓝图。5年来,开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挖掘黄河文化蕴涵的时代价值,讲好黄河故事,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坚持自信自强、守正创新,坚持文化铸魂、文化赋能,坚持旅游为民、旅游带动,聚焦文旅融合,以文塑旅、以旅彰文,通过文旅产业发展带动黄河文化重焕神采。

视频:全媒体记者 石斐

资料图。全媒体记者 石斐摄

生生不息的大河文明

3月8日一大早,州桥及汴河遗址考古发掘现场的讲解员宋世超像往常一样,早早地来到州桥及汴河遗址考古发掘现场,准备迎接今天来参观的客人。

开报融媒视频

在担任讲解员的一年多里,每一次站在这里,每一次讲述家国城河曾演绎的精彩故事,都让宋世超动容不已。“黄河屡次泛滥,城摞城、路摞路、桥摞桥。考古探方内,地面至地下12.5米,依次叠压着清、明、元、宋、唐数个朝代的文化层。” 宋世超说:“在这里一眼望穿的,是一千年的光阴流转,就仿佛与几十代生活在这里的千万人凝视对话。每个游客看到这些,都沉默不语。”

资料图。全媒体记者 岳蔚敏供图

黄土,大地的年轮。层层的黄土堆积,将过往掩埋于地下。一层层黄土下是苦难,一层层黄土上是辉煌。开封是黄河岸边的重要古都,拥有着众多黄河文明的历史遗存、文化景观,在中国历史上其璀璨夺目的宋文化是黄河文化的华彩篇章。

资料图。赵文建摄

开封地处黄河“豆腐腰”最脆弱位置,黄河干流在开封市境内总长约88公里,流经全市4区1县11个乡镇119个自然村,流域面积281.67平方公里,九曲黄河最后一道弯就在开封兰考的东坝头,黄河流域最长险工在开封黑岗口。相较其他沿黄城市,开封的独特性体现在六个方面:

开封——黄河之缘最深厚。大禹治水,九河即通,夏朝逐水都老丘。隋唐以来,沟通黄河与汴水,后梁、后晋、后汉、后周相继定都开封。北宋东京城“四水贯都”、漕运兴盛,汴河分流三分之一的黄河水,带来北宋的盛世繁荣,孕育了上承汉唐下启明清的宋文化,达到了封建时代中华民族文化发展的巅峰阶段。

资料图。全媒体记者 石斐摄

开封——黄河之殇最惨烈。开封地处黄河“豆腐腰”最脆弱位置,受黄河水患最重。天灾人祸皆因河起。据统计,历史上黄河开封段决口338次,开封曾七次被黄河水淹没毁城。秦将王贲水灌大梁,首次城毁。明崇祯十五年,因战争大水灌城,30余万生灵葬身鱼腹,一座城被完整的淤没地下。两百年后,道光二十一年,河决张湾,开封再遭劫难,城内主要建筑被拆堵水。1938年,黄河夺淮入海,开封又是受灾最重的城市。

资料图。全媒体记者 石斐摄

开封——黄河之治最动人。历朝历代,均把治理黄河作为治国安邦之大计。黄河在开封段决口次数最多,成为历代治理黄河的要地。大禹治水,贾鲁兴役治河,于谦造护城大堤,铸镇河铁犀,林则徐戴罪立功,筑林公堤,留下数不清的治黄动人故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毛主席第一次专程离京视察,就选定了黄河开封段,发出了“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的伟大号召。“县委书记的好榜样”焦裕禄带领人民战天斗地除三害,在人民心中树起了一座丰碑。

资料图。焦裕禄干部学院供图

开封——黄河之兴最出彩。习近平总书记5年3次视察开封、兰考,把兰考作为第二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联系点,两次阐释焦裕禄精神。进入新时代,开封、兰考党委政府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弘扬焦裕禄精神的重要讲话和乡镇“三结合”、县域“三起来”的重要指示,团结带领全市人民奋进新时代,以多彩汇聚出彩,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辉煌成绩,城乡面貌沧桑巨变,兰考成为首批脱贫的国家级贫困县,成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的生动范例。

资料图。谭豫增摄

开封——黄河之迹最丰厚。黄河数千年来的历史流变,给开封留下了丰厚的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既有自然遗产黄河悬河壮丽景观,又有揭示黄河与古都关系的城摞城遗址和大运河遗址;既有见证东京梦华的铁塔、繁塔等文化遗存,又有保存完整的古都城垣、中轴线和街巷布局。特别是历代治理黄河,在这里都留下了丰厚的自然文化遗迹遗产遗址。开封古代的河都署、河道衙就在现在的河道街。黄河归故谈判旧址被列为第七批国保,真实描绘北宋汴河风光的《清明上河图》,惊艳世界。特别是“势若两京,九省通衢”的明代开封府,至今仍被封存地下,堪称东方的“庞贝古城”。

资料图。全媒体记者 姜菡摄

开封——黄河之魂最鲜明。黄河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中原文化在黄河文化中处于中心地位,开封是中原文化的杰出代表。北宋东京城作为当时世界上最发达最繁荣的大都会,其展现出来的文化之城、开放之城、创新之城,代表中华文化历史上曾达到的高度,彰显着中华儿女文化自信的坚实底气。

资料图。全媒体记者 袁洋摄 

可以说,开封拥有最能代表黄河中下游自然特征的悬河奇观;最能代表河与城兴衰关系和中原人民坚韧不拔斗争精神的城摞城遗址;最能代表中华文明发展史上彪炳世界的大宋文化;最能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治理黄河“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的决心,最能代表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开展基层治理、打好脱贫攻坚战、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所取得的巨大成就。

唱响文旅融合“黄河颂”

“地上悬河”一直都是开封黄河的标签。

资料图。全媒体记者 石斐摄

黄河全长5464公里,而开封就处于黄河的中下游地区,黄河穿过世界上最大的黄土高原后,进入广阔的平原,因平原的地势平坦,河水流速降低,从中上游带来的巨量泥沙,便在此大量地沉积了下来,慢慢地形成堤坝。千百年来,经过中华民族历代祖先不断的治理黄河,提升和加固堤坝,逐渐形成了特有的“地上悬河”奇观。

为了全面展示黄河的历史、现状和悬河这一世界奇观,2021年12月,黄河悬河文化展示园项目开工建设。记者了解到,黄河悬河文化展示园项目建设内容包括黄河悬河文化展示馆、演艺中心、休闲文化街区、文创中心、研学基地等。该项目旨在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通过揭示“悬河”和“城摞城”的关系,展示八朝古都开封“依水而生、因水而兴、因水而衰”的城河历史文脉和新中国成立以来治理黄河的巨大成就。

资料图。全媒体记者 袁洋摄

一座古城,八朝之都、六代省府、中原名城;一幅《清明上河图》,描绘了宋都的运河文明和市井繁华;一条黄河,从开封头顶流过,创造了神奇的“悬河”奇观,也留下了典型的“城摞城”遗存、千年未动的城市中轴线。在开封这片热土上,家国城河在这里演绎了数不尽的精彩故事,黄河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也为开封文旅文创高质量融合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开封把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作为推动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的根本遵循,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统领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宋都古城保护与修缮工作,持之以恒推动文旅强市建设走深走实。

资料图。全媒体记者 石斐摄

明确战略定位。确定了黄河文化核心展示区、水生态文明建设先行区、黄河流域大都市区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和新时代弘扬焦裕禄精神传承基地“三区一基地”功能定位,高质量实施“一带(沿黄生态廊道示范带)、一城(宋都古城)、一馆(黄河悬河城摞城展示馆)、一中心(国际黄河文化交流中心)、一讲述地(东坝头中国共产党治黄故事讲述地)”一批标志性项目。其中,在全省率先建成的开封黄河生态廊道示范带长21公里,总投资13亿元,以黄河大堤为轴线,集文旅、生态功能于一体,规划了“一轴、一带、两线、三片区、十五个景观节点”的总体布局。

摸清资源家底,编制专项规划。近年来,调查采集我市黄河区域所有不可移动文物资源基本信息,为做好黄河文物保护利用奠定了基础。编制了《开封市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规划(2021—2035年)》,提出要结合开封黄河文物古迹保护利用、非遗保护传承弘扬、文旅高质量发展、提升黄河文化传播力影响力、加强黄河文化艺术创作等实施黄河文化遗产的系统保护,讲好开封的黄河变迁故事、辉煌故事、苦难故事、奋斗故事、名人故事、典籍故事、图像故事等,凝聚奋进新时代的精气神。衔接省级规划要求,启动《开封市黄河国家文化公园规划》编制。

资料图。全媒体记者 袁洋摄

积极谋划建设项目。一批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大项目进入国家、省“十四五”重大工程项目库。小宋城二期、清明上河园三期、开封府二期、顺天门遗址博物馆项目、东坝头黄河湾项目建设稳步推进。有序推进考古发掘。持续推进州桥汴河遗址、东水门、大南门瓮城和朱雀门遗址等的考古发掘工作,为申报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争创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奠定基础。

创新保护理念,加强黄河文化遗产系统保护。修订完善《北宋东京城遗址保护规划大纲》,编制印发《开封市“十四五”文旅融合发展规划》。加快编制《开封市文化遗产保护展示总体规划》《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开封段)建设保护规划》。完成开封大南门、宋门、曹门城墙贯通与环境整治工程方案设计和上报工作。实施文物保护工程,共获批专项资金3753万元,完成国省保规划编制2个、工程设计方案编制9个、“三防”方案编制11个,完成文物保护维修工程9处。全年累计开展文物安全检查30余次,查处并整改安全隐患20余处。州桥遗址、顺天门遗址本体保护工作顺利推进,州桥及附近汴河遗址考古项目入选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我市成功入选第二批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创建名单,全省唯一。

资料图。李俊生摄

突出黄河文化生态修复。开封自古水系发达,水域面积占全城的15%,是一座名副其实的“北方水城”,水源来自黄河。实施了“六河连五湖”宋都水系工程、“一渠六河”项目,贯通城内城外水系,北方水城风光凸显。柳园口、黄河湾风景名胜区入选国家水利风景名胜区。依托黄河生态文化资源,在全省率先建设了总面积3876亩、总投资13亿元、21公里的开封黄河生态廊道示范带,明确了“一轴、一带、两线、三片区、十五个景观节点”的总体布局。

资料图。全媒体记者 石斐摄

加强黄河文化研究。2018年,成立黄河文明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拥有国内唯一一家研究黄河文明与沿岸地区可持续发展的大型综合性研究咨询机构,即河南大学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发起的“黄河学”高层论坛已举办11届。依托河南大学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积极推动在开封组建黄河文化研究院,构建集黄河文化研究院、黄河文化遗产实验室、黄河自然历史博览馆、黄河文化国际论坛“四位一体”综合性文化交流平台,为“两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提供智力支撑。

打造沿黄文旅新高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密不可分,要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让人们在领略自然之美中感悟文化之美、陶冶心灵之美。”

资料图。全媒体记者 袁洋摄 

近年来,开封认真领会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要求,聚焦文旅产业这一开封优势产业、特色产业、柱石产业,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以高质量发展为目标,以融合发展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动力,深入实施文旅文创融合战略,成功入选第五批国家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第二批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创建名单、“大众旅游·美食系列·十城”。2023 年全市接待游客9983.6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727.88亿元,与2019年同比分别增长25.43%和15.07%,跑出文旅复苏开封加速度。携程发布2023年全国旅游“十大黑马目的地”,开封位列第一。

资料图。全媒体记者 石斐摄

突出高端引领,构建文旅融合推进体系。明确战略目标按照前瞻三十年、干好前五年的思路,统筹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和旅游业,精准对接省文旅文创融合战略,确定我市“一都一城”战略目标,即高水平建设世界历史文化名都,高标准打造国际文化旅游名城。到2025年,全市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8.5%以上;全市游客接待量达到1.5亿人次,旅游综合收入突破1000亿元;人均文化娱乐支出增速、旅游收入增速位居河南省前列,城市文化软实力、经济硬实力、国际影响力和综合竞争力进一步提升,河南文旅文创融合战略的“开封样板”初步成型。

资料图。全媒体记者 袁洋摄 

发展全域旅游,推动黄河流域文旅文创融合高质量发展。近年来,结合“行走河南·读懂中国”河南文旅品牌体系建设,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实现新突破,文旅文创融合发展迈上新台阶,非遗传承保护展示创新推进,北宋东京城顺天门遗址博物馆、黄河湾、夷门新州、黄河悬河文化展示馆等10余个重大文旅项目建设稳步推进,乡村旅游取得新进展,沉浸式文旅业态和智慧旅游渐成规模。此外,开封积极完善宋都古城“全城一景”新格局,打造“一城宋韵 东京梦华”城市IP核心展示区。坚持“五个全域”,按照“城市即公园,旅游即生活”理念,发挥宋文化、黄河文化、红色文化等资源优势,把文化元素、休闲业态全面融入“四厢二十坊”建设,植入商业设施、产业园区、街区社区、公园绿地,推动城市更新,强化旅游赋能,打造主客共享的高品质幸福生活新空间,把宋都古城建设成特色浓郁的文化大公园。

资料图。全媒体记者 袁洋摄

加强文化交流,提升开封影响力。目前,围绕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工作实践,开封成功创建了国家级宋都古城文化产业园区、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城市。以黄河文化和宋文化为内核,开封打造了21个研学基地(营地)、22家市级中小学生研学旅行实践基地、300多节研学课程、5条研学精品线路、5000人次日接待能力的“研学开封 知行中国”研学旅行品牌体系;培育了1个国家级、6个省级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8个夜间文旅消费片区的“大宋不夜城”夜间文旅品牌体系;新培育1家4A级景区、2家晋3A级景区、4个乡村旅游创客示范基地、8个省级特色生态旅游示范镇、11个省级休闲观光园区、23个省级乡村旅游特色村。

焦院泡桐林风光。焦裕禄干部学院 张龙供图

在开封“黄河台”上,一棵50多年树龄的泡桐被百姓亲切地称为“福桐”。

视频:张飞

“福桐”无言,寓意悠长。几千年来,开封儿女喝着黄河水长大,这片最厚的黄土、最热的黄土、最亲的黄土,承载着黄河,福佑两岸人民。

视频:张飞

深情凝望这条大河,开封儿女充满着敬畏之心、感恩之心、珍爱之心,文化自觉更加清晰,文化自信更加坚定。开封儿女将凝聚千里奔涌、万壑归流的磅礴伟力,以最浓烈的家国情怀和责任担当,做好古城保护与修缮这篇大文章,走实走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每一步,持之以恒推动文旅强市建设走深走实,高水平建设世界历史文化名都,高标准打造国际文化旅游名城,在新时代“黄河大合唱”中谱写中原更加出彩开封绚丽篇章,勇做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开路先锋!


分享到: 编辑:刘潇潇 统筹:欧阳永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