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个《条例》分别于明年3月1日和5月1日实施

2023-12-15 来源: 郑州晚报 郑州客户端官方网站 分享到:

12月15日,省政府新闻办召开新闻发布会,发布《河南省开发区高质量发展促进条例》和《安阳、鹤壁、新乡、焦作、濮阳市卫河保护条例》,就条例立法过程和主要内容进行解读。两个《条例》分别于2024年3月1日和5月1日起实施。

《河南省开发区高质量发展促进条例》于2024年3月1日实施

看点1:立法护航全省184家开发区高质量发展

开发区是改革开放的试验田,是经济建设的主阵地、主战场、主引擎。2021年以来,省委把开发区改革摆在全省全面深化改革大局中来统筹谋划和系统推进,相继出台了推动开发区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推进开发区“三化三制”改革的指导意见、深化开发区管理制度改革推动开发区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等一系列政策文件。经过整合扩区,全省现有184家开发区,就业人数超过500万,工业增加值、工业投资、工业利润等,分别占全省总量的60%以上,开发区已经成为全省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载体和市县经济的重要增长极。

据介绍,制定《条例》既是巩固我省开发区改革经验成果,保障开发区改革创新的必然要求,也是破解开发区改革发展瓶颈,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迫切需要。省人大常委会经过深入开展立法调研、广泛征求各方意见以及扎实开展研究论证,今年11月30日,省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审议通过了《条例》。《条例》共九章六十九条,分为总则、管理体制、运行机制、规划建设、科技创新、产业发展、保障促进、法律责任、附则。

看点2:推行领导班子任期制

关于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条例》在“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两章将近几年我省开发区“管委会+公司”管理运营模式和“三化三制”等改革创新的成熟经验,通过立法予以固化。同时明确,管委会主要承担政策制定、发展规划、行政审批、招商引资、企业服务等行政管理职能;公司作为开发区建设发展的市场主体,承担招商引资、企业服务、园区运营以及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等职责,形成市场主导、政府支持、高效运转的管理运营体制。建立专业化、市场化、国际化管理团队,将推行领导班子任期制、员工全员聘任制、工资绩效薪酬制等“三化三制”的内容,在法规中予以具体化。

看点3:打造区域科技创新高地

科技创新是高质量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促进开发区高质量发展,必须坚定不移把科技创新摆在首位。《条例》规定,开发区应当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产业链、创新链、供应链、要素链、政策链深度耦合,打造区域科技创新高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和开发区管理机构应当加快推进创新平台建设,培育壮大创新主体,支持企业实施关键技术攻关,推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活动全覆盖。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和开发区管理机构应当完善创业创新孵化机制和科技成果转化机制,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落地。

看点4:加快培育先进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集群

为推动开发区产业集约集聚发展,培育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集群,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条例》在“产业发展”一章明确,要加强开发区主导产业布局的统筹协调,从省、设区的市、开发区三个层面,推动形成科学合理的主导产业布局,避免同质化竞争。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支持开发区引进培育龙头企业,吸引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集聚,鼓励重大项目落地开发区,加快培育先进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集群。

同时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统筹推进开发区企业智能化改造,支持开发区规划建设产业数字化平台,推动开发区数字化转型。鼓励发展高效节能、先进环保和资源循环利用产业,遏制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项目进入开发区盲目发展,鼓励探索建立零碳产业园。

保障促进方面,《条例》规定了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公用事业单位应当在财政、金融、土地、人才、水电气暖等方面对开发区给予支持。支持开发区建立创新容错机制、企业投资项目承诺制和容缺受理制等。

五市携手开展协同立法属全省首次

卫河发源于山西,流经我省焦作、新乡、鹤壁、安阳、濮阳,卫河安澜是豫北五市共同心愿。

按照省人大常委会安排部署,安阳、鹤壁、新乡、焦作、濮阳五市开展了卫河流域协同立法工作,这是我省在协同立法领域的首次尝试。开展卫河流域协同立法既是回应卫河沿岸人民群众期盼,促进卫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需要,也是我省丰富立法形式,贯彻执行新修订的《立法法》的生动实践。11月30日,省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审查批准了五市卫河保护条例,将于2024年5月1日起同步实施。

五市聚焦区域协作,推动流域协同共治。《安阳、鹤壁、新乡、焦作、濮阳市卫河保护条例》规定,五市在立法、行政执法、司法、监督领域开展全方位协同配合;突出共同性,统一了法规名称、章节设置、立法原则和依据;探索建立了“条例+决定”的立法形式,“省人大统筹、新乡人大牵头、五市共同起草”的模式;实现了五市法规同步起草、审议、审查、施行、宣传落实。

同时坚持问题导向,针对卫河流域生态保护和灾害防治方面的突出问题,《条例》既求同存异,五市上下游联动,强化保障生态流量、优化产业布局、汛期应急管理等方面的流域治理;又和而不同,就地下水的超采、蓄滞洪区的管理、水文化的传承问题,制定符合各市实际的特色条款。

正观新闻·郑州晚报记者 董艳竹 实习生 宋小梅

分享到: 编辑:朱琳 统筹:杨观军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