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现代化的“郑州图景”之民生篇 |“兜”出民生新生活

2023-03-29 来源: 郑州晚报 郑州客户端官方网站 分享到:

又是一年阳春三月,大地万物都洋溢着盎然生机,每个人也如这春天般焕发生机与活力,开始着各自的精彩生活。

选材、剪枝、裁叶……在南四环河南绿旺花卉市场自家的花店里,45岁的刘小强正忙着“花事”,一旁的学员小王不时地向他讨教插花的技艺。自信、开朗的笑容始终闪现在他脸上。

刘小强说,他有今天的“花样人生”,要感谢17年前郑州市残联举办的一次技能培训。 在3月17日举行的河南省第七届残疾人职业技能大赛上,刘小强以精湛的技艺再次捧回了一等奖。

在管城区郑新里社区的特困户白女士家,轮流照料着她的两位姐姐表示:“政府对妹妹还有家中的90多岁的老母亲关爱从未断过,有什么困难,街道、社区都替我们想到了,我们对美好生活有了新期待……”

困难群体,是最需要社会帮助与关爱的重要群体。郑州市各级政府部门聚焦困难群体的急难愁盼问题,全面加强兜底线、救急难、保民生等帮扶工作。

花艺“小强”的花样人生

“刘老师,我们的花儿下午能拿到吧”“我一会儿过去拿花啊”……在和刘小强的一个多小时谈话中,他的电话就没断过。有的是订花,有的是职业学校邀他去给学员授课。这样忙碌的刘小强在7岁那年,和母亲一样患上了遗传疾病强直性脊柱炎,他当时连走、站、蹲、抬手等基本动作都没法做到。

为了谋生和照顾母亲,他摆过地摊,开过载客三轮,修过家电,直到2006年,郑州市残联举办免费就业培训班,让他的生活有了转变。

培训有插花班,“那个时候,我特别喜欢去转转,也正是这次的无心插柳之举,让我爱上了插花这门技艺”,当年,他参加郑州市残联举办的技能大赛,一举获得全市第一名,后来,他又参加全省、全国大赛,次次都拿回大奖。

在西安参加大赛获得全国第二名时,“我记得很清楚,省残联领导们还给我们获奖的人办了庆功宴,夸我们是宝贵的技能人才”。从那以后,刘小强说,他更加自信了,也知道以后要努力的方向了。

因花结缘,2007年,刘小强收获了爱情,还在陈寨花卉市场开了花店,生意红火,后来有了孩子,加上母亲身体不好,就把陈寨花卉市场关了,搬到现在的花店。环顾市场,刘小强说,“这里一大半都是我的学员在开店”。

刘小强表示,他现在月收入都在万元以上,身体状况也有了好转:“我原来都没法下蹲,右手也够不住头,但现在都不成问题了”,刘小强笑着说,这还是得益于这插花手艺,“不仅锻炼了身体,还可以养家糊口,成就了我的家庭,也成就了我的事业”。

刘小强说,除了经营自己的花店外,他现在的愿望就是把自己的技术传授给更多人,帮助更多的残疾朋友实现创业,实现就业,使更多的残疾朋友能够自强自立,自食其力。这也是他为啥给自己的花店取名“流水花艺”的含义。

“如果没有残联的就业培训,我这一辈子都不会和花花草草结缘。”对于各级残联对他的帮助,刘小强充满感激。而像刘小强这样身残志坚的人还有很多。

据郑州市残联相关负责人介绍,每年会针对残疾人的身体状况,举办多期的各类培训班,培训结束后,郑州市残联、郑州市人社局又举办各类技能大赛来检验残疾人职业技能培训成果,展示残疾人爱好学习、自强不息的精神风貌。

家里的困难,政府都替我们想到了

走进管城区郑新里社区的白女士家,虽然有些拥挤,但收拾得井井有条,厨房里热气腾腾,她的两位姐姐正在忙着做饭。

白女士今年60岁,多重二级伤残,离异无子女,无劳动能力,与90多岁老母亲生活在一起,平时都是靠两位姐姐轮流照护。

“家里的困难,政府都替我们想到了,平时遇到点小困难我们自己也可以克服”,白女士的两位姐姐说,辖区街道、社区平时都特别关照她们,“疫情期间和平时,他们都经常上家里看看,蔬菜、水果也都经常给我们送”。

去年腊月,市领导和管城区民政局,辖区街道、社区又一次上家里慰问,询问她们目前的生活和身体情况,还给她们送来慰问金和米面油,“过年还想着我们,感谢党和政府给我们的温暖”。

同为困难群体的刘女士也说,街道、社区平时关心问候不断,“从未间断对我的帮助”。

“我家妮妮今年9月份都上初中,孩子现在健康又活泼,多亏了郑州慈善总会‘祝福儿童血液病康复基金……’”妮妮的姨妈刘女士说,孩子一直跟着她生活,后来被确诊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打听到需要一笔高昂的医疗费后,感觉天都塌了,“祝福儿童血液病康复基金”了解情况后,现场给予妮妮60000元救助金,支持她顺利完成治疗。

据郑州慈善总会基金部部长赵慧娜介绍,郑州慈善总会“祝福儿童血液病康复基金”自2014年设立以来,救助了179名血液病患儿,发放救助金近800万元,其中157人获得缓解,120人回归社会、回到校园生活。

来自郑州慈善总会数据显示,2022年至今,慈善基金在运行137个,实施慈善项目 28个。包含助力乡村振兴、助学、助医、助残、助老、济困、困境儿童帮扶等不同领域。慈善基金精准救助20378人,救助金额1761.38万元。慈善项目支出5400万,惠及困难群众20万人次。

去年实现残疾人就业2474人

据介绍,2022年,全市为15674名困难残疾人发放生活补贴2256万元,为59637名重度残疾人发放护理补贴7156万元。为5.5万名残疾人发放补贴资金1.9591亿元。为全市1310名 “三无”残疾人发放生活救助587万元。投入资金279万元,实施“阳光家园计划”,为882名残疾人提供机构托养、居家托养和日间照料服务。投入资金336万元,救助3110名低保家庭精神病患者。为33449名视力听力言语残疾人发放通讯信息消费补贴1204万元。

2023年,郑州市残联将密切关注残疾人生产生活状况,将易返贫致贫残疾人作为防止返贫致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重点人群,精准落实各项救助帮扶政策。对符合条件有康复需求的残疾儿童实现应救尽救,为不少于3.4万名视力听力言语残疾人发放通讯补贴。强化残疾人职业技能培训和就业服务,拓宽残疾人就业渠道。拟培训残疾人不少于3000人,实现残疾人就业不少于4000人。实施残疾人精准康复服务行动。实现持证残疾人接受基本康复服务和辅助器具适配服务的比例均不低于90%。

去年全市发放低保救助金3.12亿元

郑州市民政局有关负责人表示,截至去年年底,全市救助保障城乡低保对象49586人,发放低保救助金3.12亿元;救助保障特困供养对象13329人,发放特困供养金1.82亿元。全年临时救助困难群众4682人次,发放临时救助金677.8万元。全市认定低保边缘家庭647户,1588人。去年12月底以来,下拨分配省级、市级社会救助资金共5403.52万元,统筹用于城乡低保、特困供养、临时救助资金保障,有效确保了困难群众基本生活。

开展“关爱你我他(她)温暖千万家”活动以来,全市新纳入低保对象184人,新纳入特困人员33人,实施临时救助241人次,发放临时救助金49.4万元。向全市城乡低保对象、特困供养对象发放冬季取暖补贴627.77万元;向66665名低保对象、特困人员、低保边缘人口、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艾滋病病毒感染儿童发放价格临时补贴139.9965万元;向市城区低保户、分散供养特困户发放电价补贴33.52万元;向因疫致困区域内老幼病残孕等特殊困难群体发放物资包、防疫包各4500份;向市内八区25000名低保对象、特困人员、低保边缘人口、孤儿、重度残疾人、部分独居老人等困难群众发放每份价值100元的食品蔬菜包。

今年,郑州市将健全低收入人口主动发现救助机制。推动困难群众动态管理监测预警机制建设,依托基层组织和各级社会工作服务站(点),开展常态化排查走访,及时对困难家庭进行救助,逐步实现社会救助由“人找政策”向“政策找人”转变。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全面贯彻落实全国两会精神,郑州市民政、社保等部门将持续聚焦困难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织密扎牢基本民生兜底保障网,通过持续夯实社会救助整体工作,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低收入群体,让人民群众扎扎实实提升获得感与幸福感。

正观新闻·郑州晚报记者  鲁燕 


分享到: 编辑:陶莎 统筹:曹杰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