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9日,广州市卫生健康委副主任张屹在广州市医药物资供应新闻发布会上介绍,专家预测广州疫情将在2023年1月上旬达到高峰,广州正加强医疗资源储备,提升救治能力。
近期,不少网友也在社交平台上,分享自己感染新冠病毒后的经历。有的人高热不退,有的人四肢酸痛,为什么会出现不同的表现?普通人应该如何看待即将到来的感染峰值?南方日报、南方+记者采访了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感染科主任林炳亮。
专家提醒,感染后虽然体内已存在抗体,半年内再次感染新冠病毒的风险较低,但奥密克戎变异株免疫逃逸能力强,出门仍建议做好防护。
科学认识:抗原深浅不能判断病毒载量
南方日报、南方+:有的网友说,自己感染病毒后嗓子像“吞刀片”,但也有人说自己“吃得香”“很亢奋”。为什么大家感染后的表现会不同?
林炳亮:人感染病毒后,体内都会出现免疫应激,由此产生炎症反应。炎症因子影响到不同的地方,出现的症状就不同。最常见的表现就是发热、肌肉酸痛、喉咙痛、咳嗽等症状,新冠病毒还可以影响嗅神经,有些人味觉、嗅觉会出现短暂的影响。对于网友分享的“吃得香”“很亢奋”这些表现,如果真的存在,那就是比较少见的现象,也有可能因为感染后的焦虑等心理因素影响了睡眠。总体来说,人体感染病毒后通常会觉得疲惫、乏力。
南方日报、南方+:抗原T区越红,就是病毒量越大吗?颜色深浅是否会跟症状相关?
林炳亮:抗原是定性测试,不是定量测试。抗原的颜色深浅可能与病毒载量有一定的关系,但不能用它来具体判断病毒量的高低。
首先,不同的人使用抗原的试剂不同,取样区域、取样时间、与反应液是否充分反应等因素,也可能影响抗原结果的颜色。其次,抗原检测是检测新冠病毒的抗原蛋白,不能反映病毒RNA的多少,所以它只作为判断是否感染的定性检测,而不是病毒量多少的定量检测。如果是同一个人,通过同样的试剂和操作方法,在感染的不同时段进行测试,抗原的颜色有可能出现深浅变化,但测试结果也同样只能判断是否感染,而不是病毒的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