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报全媒体记者 冉红政 通讯员 杜懿 文/图
5月7日,正在管城区陇海马路街道紫荆社区上门入户为辖区居民进行核酸采样的“大白”,背着小巧又新潮的橘色小腰包,利索地开展着工作。原来,这是有爱心的辖区居民张玲利用无纺布袋亲手改造缝制的物资背包,大大提高了上门核酸检测的工作效率。
一般情况下,参与上门采核酸的医务人员和社区工作人员每次开展工作都要随身携带采样棉签、采样管、消毒酒精、干净的手套和医疗垃圾等。“前几天上门入户时,有居民发现我们的黄色医疗垃圾袋太大,装着物资绑在身上不方便取出,便想着给我们做一个背包。”紫荆社区书记王智渊说。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为了降低斜挎包的制作成本,张玲利用之前在社区参加公益活动发放的无纺布手提袋,通过裁剪、缝合等步骤,制作出一个个大小、长度适中,设计合理的物资包。大家夸她手巧、心细、脑子活,她笑着说:“我期盼疫情早日结束,等到小挎包再也用不上,我才高兴。”
据了解,5月2日至今,陇海马路街道每天安排300余名志愿者参与村居各核酸采样点工作。在进行大数据比对的基础上,梳理未采样人员名单,借助“敲门行动+上门服务”,采取“逐门进、逐人过”模式,确保采样工作不落一户、不漏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