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记者从全市1-2月工业经济运行分析暨首季“开门红”和小微企业园建设工作动员推进会了解到,2020年工业经济成效显著,好于预期。今年前两个月,工业生产大幅增长,态势向好。
2020年,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对全市工业经济带来的严重冲击,全市工信系统统筹抓好疫情防控和工业经济发展,积极落实“六稳”“六保”工作任务,常态化开展“三送一强”活动,全市工业经济实现了平稳增长,转型升级取得了明显成效,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实现了新的突破。具体表现:
一是工业生产好于预期。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1%,分别高于全国(2.8%)、全省(0.4%)平均水平3.3个、5.7个百分点,增速跃居35个大中城市第7位,全省排名第1位,为近20年来最好位次。
二是制造业发展持续向好。全市规模以上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8%,其中,六大主导产业同比增长6.3%,占规上工业比重达到81.9%,较2019年提升4.6个百分点;高技术制造业同比增长12.7%,占规上工业比重达到33.3%,较2019年提升6.4个百分点。
三是企业效益明显回升。全市规上工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3.2%,较2019年提升3.2个百分点,其中制造业营业收入增长4.4%。实现利润总额同比增长5.1%,增速较2019年提升6.1个百分点,营业收入利润率为3.97%,同比提高0.07个百分点。
四是工业投资较快增长。全市工业投资同比增长20.9%,分别高于全国(0.1%)全省(2.7%)平均水平19.8、18.2个百分点,高于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增速17.3个百分点。其中,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增长52.6%、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增长29.7%。
五是工业招商成效显著。新签约亿元以上工业项目202个,总签约额1928亿元,完成年度目标的128.5%,占全市总签约额的33.6%。紫光股份智慧计算终端全球总部基地、浪潮安全可靠生产基地、中软国际等一批重大项目签约落地。
六是工业结构更加优化。全面推行“亩均论英雄”综合评价,完成9617家制造业企业的分级评价,并落实差异化政策。战略性新兴产业占全市规上工业比重提升至38.8%,较2019年上升8.1个百分点;六大高耗能产业占比为26.2%,较2019年下降0.4个百分点,逐步摆脱对传统资源型产业依赖。
七是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较快增长。全市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规上企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17.2%,高于全国(13.3%)平均水平3.9个百分点。中软国际、滴滴出行、科大讯飞、深信服等全国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龙头企业签约落地,大数据、网络安全、智慧城市、信息消费等领域呈现快速发展态势。
目前,工业经济运行存在的问题在于,制造业支撑作用仍待提升。2020年,全市制造业占GDP比重为23.2%,全市规上制造业增速为5.8%,低于全市工业增速0.3个百分点,制造业对经济的支撑作用仍有较大提升空间。另外,工业平稳增长存在不确定性。
下一步,郑州市将坚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主攻方向,奋勇争先、精准施策,全力推动市委市政府重点工作任务落实落地,确保实现2021年工业经济各项工作首季“开门红”。具体举措包括:稳定工业经济运行,加大企业培育力度,加快提升产业能级,持续推动招商引资与项目建设,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深化优化企业服务。
据介绍,今年,郑州市将加快小微企业园建设。力争全年新开工小微企业园20个以上,提升小微企业园10个以上。各区县(市)要围绕主导产业和区域功能定位,分类推进小微企业园建设,制定工作方案,细化分解任务,按时完成建设任务,要科学制定入园标准,鼓励引导小微企业入园集聚发展,促进市场主体壮大,全年力争推动2000家小微企业入园发展。一季度,全市力争签约亿元以上制造业项目30个以上,总签约额不低于400亿元。
今年,将制定实施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年度实施方案,持续抓好智能制造项目入库和跟踪服务工作,年内推动实施100个智能化改造项目。持续推动企业生产制造深度上云,全年累计上云企业突破4万家。加快推进5G建设。推动实施《5G网络建设和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加快5G基站建设,加大5G疑难站址协调解决力度,持续推动基站转供电改造,全年累计建成5G基站2.4万个。对今年139个5G项目实施动态管理,打造一批“5G+”智能制造、自动驾驶、智慧医疗等重点领域应用场景。加快培育5G产业,深入谋划、引进一批5G产业链项目,以5G带动新兴产业发展。
郑报全媒体记者 徐刚领 文/图